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2)
2023(11252)
2022(9292)
2021(8831)
2020(7329)
2019(16697)
2018(16360)
2017(30802)
2016(16319)
2015(18263)
2014(17507)
2013(17167)
2012(15451)
2011(14118)
2010(13925)
2009(12887)
2008(12384)
2007(10392)
2006(8983)
2005(7867)
作者
(47473)
(39642)
(39534)
(37386)
(25072)
(19102)
(17684)
(15554)
(15101)
(13757)
(13589)
(13332)
(12536)
(12518)
(12183)
(12170)
(11783)
(11615)
(11352)
(11246)
(9865)
(9718)
(9502)
(9027)
(8947)
(8866)
(8571)
(8454)
(7833)
(7758)
学科
(69605)
经济(69540)
管理(43321)
(41094)
方法(35366)
数学(32700)
数学方法(32162)
(31293)
企业(31293)
中国(20277)
(19639)
(16917)
贸易(16908)
(16592)
(14271)
业经(13985)
农业(12874)
(12843)
(11222)
环境(10417)
(10212)
银行(10179)
(9780)
(9592)
金融(9592)
技术(9524)
理论(9201)
地方(9178)
(9094)
(8592)
机构
大学(232118)
学院(231888)
(102563)
经济(101068)
管理(89752)
研究(82307)
理学(78922)
理学院(78064)
管理学(76480)
管理学院(76102)
中国(63277)
科学(51173)
(49156)
(45539)
(41567)
(41210)
业大(38761)
研究所(38624)
中心(36653)
农业(36368)
财经(34356)
经济学(32384)
(31806)
北京(31022)
(30630)
(29498)
经济学院(29350)
(27800)
师范(27385)
财经大学(25941)
基金
项目(164624)
科学(130027)
基金(123153)
研究(112873)
(111021)
国家(110215)
科学基金(93638)
社会(74812)
社会科(71244)
社会科学(71227)
基金项目(64520)
自然(62458)
(61478)
自然科(61123)
自然科学(61103)
自然科学基金(60059)
(53137)
教育(51872)
资助(51274)
编号(42466)
重点(37468)
(37095)
(34660)
(34350)
国家社会(32696)
创新(32297)
科研(32216)
成果(31829)
教育部(31460)
计划(31044)
期刊
(101789)
经济(101789)
研究(63091)
中国(42140)
学报(40788)
(40524)
科学(37867)
管理(31960)
大学(30553)
学学(29356)
(28984)
农业(28661)
经济研究(19177)
技术(19130)
教育(18320)
(18066)
金融(18066)
(16889)
业经(16720)
财经(16696)
(14443)
问题(13627)
(13287)
统计(13180)
世界(12949)
国际(12169)
(12084)
技术经济(11654)
资源(11397)
(11352)
共检索到325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曾思燕  马静  刘俊娜  于昊辰  孙燕  
研究目的:探究多情景休耕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因子评价、意愿调查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1)休耕迫切性、规模和空间分布受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硬约束控制,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地下水重度超采和质量劣等耕地分别占1.23%、2.31%、3.57%、0.68%和3.69%,应全部纳入休耕。(2)当前农户休耕意愿偏低,全国仅2.17%农户参与意愿高,84.92%的农户休耕意愿低或不愿意。不同情景下休耕需求差异显著,表现为生态安全优先情景(PES,20.57%)>农户意愿优先情景(PFW,18.98%)>食品安全优先情景(PFS,15.30%)。(3)不同情景下休耕导致的产能损失显著差异,全面执行休耕潜在的粮食产能损失率为PES(17.32%)>PFW(14.36%)>PFS(13.66%),对粮食安全有负面影响。遵循农户意愿合理安排时序,可确保近期、中期、远期休耕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完全不影响中国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实现粮食高度自给。研究结论:实施休耕既要考虑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状况和农户意愿,也要减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而缓解耕地污染、保护生态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寻舸  宋彦科  程星月  
为保障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六大区域内的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轮作休耕作为一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对我国耕地的利用质量和粮食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总产量、质量、供给结构、农民复耕与转移就业等作用机理,探讨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认为轮作休耕短期内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对粮食质量的提高、粮食供给结构的调整、耕地复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提出明确轮作休耕的规模和试点区域;建立轮作休耕与粮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寻舸  宋彦科  程星月  
为保障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六大区域内的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轮作休耕作为一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对我国耕地的利用质量和粮食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总产量、质量、供给结构、农民复耕与转移就业等作用机理,探讨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认为轮作休耕短期内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对粮食质量的提高、粮食供给结构的调整、耕地复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提出明确轮作休耕的规模和试点区域;建立轮作休耕与粮食安全结合的宏观调节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轮作休耕需与耕地流转有效结合,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大轮作休耕土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术魁  韩思雨  张路  
研究目的: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构建粮食主产区休耕最大规模测算和仿真模型,仿真预测不同人口政策效应情景下最大休耕规模及休耕规模弹性边界,以期为保障中国休耕政策推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6年模拟期内,湖北省在兼顾区域粮食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够保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的弹性耕地资源,支撑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2)2017—2036年仿真期内,湖北省休耕最大规模和休耕规模弹性边界在人口增长保持不变和不断下降两种情景下总体保持扩张趋势,在人口增幅略微上升和大幅上升两种情景下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态势;(3)在当前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目标人群规模庞大且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强的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在中长期的粮食需求增加效应极有可能导致湖北省可休耕耕地规模减少和休耕规模弹性边界缩小。研究结论:应积极扩大休耕规模和范围,丰富休耕试点区域,正式建立目标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和实施常态化的耕地休耕制度,以粮食安全为前提实现对休耕的宏观调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朗  何蒲明  魏君英  
文章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保障情况;然后,通过对未来一定时期谷物需求量的预测,测算满足未来谷物需求量所需要的最低耕地面积,通过比较,测算出我国理论上的休耕地规模。认为我国休耕的耕地空间约为400万公顷,比例约为3%;最后,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稳步扩大休耕面积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昊辰  曾思燕  王庆宾  戴劲  卞正富  陈浮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但究竟需要守住多少耕地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粮食需求的底线,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为此,本文从厘清不同情景下耕地最低保有量需求出发,构建兼顾人口、人均粮食、粮食单产的耕地需求预测模型,模拟完全自给、高度自给、适度自给3种情景的耕地需求量;结合耕地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预测,判定耕地保护的理想能保量、基础应保量、底线必保量。结果表明:(1)2020、2025、2030、2035年理想能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9.20亿、18.39亿、18.47亿、16.57亿亩耕地;基础应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8.49亿、17.72亿、17.78亿、16.12亿亩耕地;底线必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7.80亿、17.09亿、17.09亿、15.51亿亩耕地。其中基础应保量可作为理性的策略选择。(2)目前划定15.51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能保障2035年粮食自给,但今后若放弃严控政策,则难以满足2030、2035年粮食完全自给的耕地需求。未来应全面细化并继续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秀丽  刘文新  
系统评价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阐释其作为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通过对粮食供给、结构以及耕地压力的研究,得出结论东北地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增强且增产潜力较大,但基于消费结构视角,粮食种植结构面临调整压力;近25年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均下降1/2,现有单产水平下的耕地资源能够对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基于粮食生产能力评价角度选取相应情景,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10-2030年粮食产出状况,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粮食总量安全与结构安全的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芳芳   武拉平  
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全产业链减损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本文利用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预测表明,2025—203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全产业链减损潜力为2000万~9500万吨不等,总体来看,能够保障三大主粮实现100%自给。建议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减损部门协作机制和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粮食减损的短期和中长期动态目标和工作方案;提高粮食供应端生产、存储和加工环节的减损技术和服务供给,实现减损于“技”;加大消费端爱粮节粮宣传,提高全民节粮减损认知,实现2030年联合国粮食减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涂涛涛  马强  李谷成  
本文在中国CGE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兼顾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关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粮食安全同时受到供给与需求层面的持久负面冲击:在所有模拟情景中,人口结构变迁均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进口依赖度增加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而仅当生产要素为替代关系且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时,人口结构变迁才会在长期内导致国内粮食产量增加。这表明在人口结构变迁的背景下,进一步消除劳动力在行业间流动的障碍是提升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涂涛涛  马强  李谷成  
本文在中国CGE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兼顾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关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粮食安全同时受到供给与需求层面的持久负面冲击:在所有模拟情景中,人口结构变迁均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进口依赖度增加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而仅当生产要素为替代关系且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时,人口结构变迁才会在长期内导致国内粮食产量增加。这表明在人口结构变迁的背景下,进一步消除劳动力在行业间流动的障碍是提升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涂涛涛  马强  李谷成  
基于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系统探讨了极端气候冲击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从产量、价格、进口依赖度以及人均占有量的视角综合考察了粮食安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论表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会缓解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冲击,并且缓解的效果依次递减;土地和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组合、土地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组合、劳动力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组合缓解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冲击的效果也依次递减。提出:在当前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的条件下,为了缓解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冲击,粮食生产应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涂涛涛  马强  李谷成  
基于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系统探讨了极端气候冲击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最优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从产量、价格、进口依赖度以及人均占有量的视角综合考察了粮食安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论表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会缓解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冲击,并且缓解的效果依次递减;土地和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组合、土地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组合、劳动力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组合缓解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冲击的效果也依次递减。提出:在当前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的条件下,为了缓解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冲击,粮食生产应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姜长云  
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简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二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长期增进粮食安全的潜力,提出中国实现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五大挑战,即: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的问题迅速凸显;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小琼   何鹏飞   韩继财   肖浩   王英男  
利用LUCC模型和MSPA-MCR方法对2040年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进行分析和模拟,并基于此进行生态安全格局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研究区2020年生态要素以林地(1052086 km~2)和耕地(667456 km~2)为主,生态要素结构变化表现为草地、水域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以及林地的小幅增加,发生变化区域主要位于上游的川藏地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地和中下游的武陵山区、黄山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2)不同情景下2040年生态要素面积和空间特征差异明显,生态要素总面积仅在生产优先情景下增长,其他4种情景下均减少,生态要素扩张主要发生在不同要素过渡区,萎缩则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衔接区。(3)确定现状重要生态源地30个,总面积352573 km~2,平均连通度3.77,连接重要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69条,平均长度约260 km。重要生态源地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林地和草地,呈大块状集中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地区,小块状分散分布在中下游地区。(4)生态优先和综合优化情景下研究区将形成生态网络更加复杂、生态源地连通性更好、更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格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白描  田维明  
本文从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资源竞争、谷物与其它粮食作物的竞争以及谷物单产三个角度,就加入WTO如何影响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展开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不利于农作物与谷物的生产。加入WTO后,各地区的粮食生产确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总体而言影响并不大。粮食生产并未出现预期的下降局面与加入WTO以后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支农和惠农政策有密切关系。此外,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