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0)
2023(8856)
2022(7103)
2021(6266)
2020(5231)
2019(11342)
2018(11128)
2017(21539)
2016(11606)
2015(12483)
2014(12167)
2013(12377)
2012(11367)
2011(9706)
2010(9824)
2009(9082)
2008(9078)
2007(8307)
2006(7404)
2005(6678)
作者
(33555)
(28292)
(28089)
(26337)
(18149)
(13470)
(12546)
(10878)
(10513)
(10105)
(9705)
(9438)
(9111)
(9046)
(8646)
(8560)
(8453)
(8414)
(8276)
(8199)
(7169)
(6797)
(6648)
(6470)
(6442)
(6375)
(6195)
(6149)
(5750)
(5582)
学科
(67500)
(61995)
企业(61995)
(56740)
经济(56681)
管理(50466)
业经(24656)
方法(23410)
(22828)
(19100)
农业(17506)
(16012)
财务(16007)
财务管理(16000)
企业财务(15131)
数学(15100)
数学方法(14989)
技术(14117)
环境(13258)
(12962)
(12150)
地方(11860)
理论(11076)
(11032)
企业经济(10289)
中国(10080)
(10076)
经营(9618)
技术管理(9589)
(8895)
机构
学院(172692)
大学(161354)
管理(72419)
(71888)
经济(70672)
理学(62087)
理学院(61511)
管理学(60779)
管理学院(60467)
研究(51443)
中国(41485)
(33652)
(32721)
科学(32541)
(32521)
(28415)
业大(26735)
农业(26350)
财经(25903)
(25525)
中心(24403)
(23311)
研究所(23056)
(21874)
商学(21050)
商学院(20849)
经济管理(20684)
(20266)
师范(20051)
经济学(19976)
基金
项目(113425)
科学(91972)
基金(83441)
研究(83132)
(71436)
国家(70716)
科学基金(63609)
社会(54515)
社会科(51733)
社会科学(51718)
(50548)
基金项目(45675)
自然(42099)
自然科(41119)
自然科学(41109)
自然科学基金(40397)
(37677)
教育(35495)
资助(32704)
编号(32499)
(30931)
(27141)
(26930)
重点(24842)
创新(24417)
(23369)
成果(22434)
(22140)
课题(22028)
发展(22022)
期刊
(88680)
经济(88680)
研究(44008)
(33087)
管理(30058)
中国(29162)
(27096)
科学(24547)
农业(23198)
学报(22012)
业经(19424)
大学(17101)
学学(16857)
技术(16023)
(14345)
(13483)
金融(13483)
经济研究(12138)
财经(12049)
问题(11274)
技术经济(11186)
(10491)
(10293)
商业(9476)
资源(9462)
现代(9352)
财会(9277)
世界(8535)
教育(8529)
科技(8421)
共检索到252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姝晓  童昀  何彪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源、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利用GDIM、蒙特卡洛模拟、情景分析法分解并预测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达峰路径,同时利用灰色模型、马尔可夫链预测旅游可分配碳汇,探索不同情景、不同客源市场下的旅游碳中和实现。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海南省旅游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碳汇均呈增长态势,国内旅游碳排放和可分配碳汇比重逐渐上升,入境旅游碳排放比重下降且受疫情影响明显。(2)海南省国内和入境旅游碳排放的最大促增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规模、投资规模,以绝对因素为主,促减因素分别是旅游经济碳强度、投资碳强度,以相对因素为主。(3)海南省国内旅游碳达峰时间分别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可持续发展情景2030年、低碳发展情景2026年,峰值分别为3 470.74万t、359.02万t、326.84万t;入境旅游碳达峰时间为基准发展情景2035年,峰值7.38万t,其他情景已经达峰。(4)旅游可分配碳汇逐年增加,国内旅游可分配碳汇提高,入境旅游的降低;海南省国内旅游将在2044年全面实现碳中和,而入境旅游已经实现。研究旨在为优化旅游业低碳发展政策和推动海南省“双碳”进程提供参考依据,助力海南自贸港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准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旅游业的整体响应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提出要"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欧盟和美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时限都是2050年,但欧美早已实现碳达峰,中国的中和斜率要远远陡于欧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里  刘亮  
2018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提出2050年左右全球二氧化碳人为排放量实现净零(1);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提高中国自主贡献力度的“3060”目标和愿景,即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世界旅游组织发布了《格拉斯哥宣言:旅游业十年气候行动承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其元  
海南岛拥有阳光、海水、沙滩、绿洲等度假旅游要素,是一块保持着亚热带及热带自然风光的处女地,拥有海岸带、热带雨林、火山、温泉、珍禽异兽、古迹名胜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省政府把建设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和生态健康岛,作为海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新建、扩建和完善了亚龙湾、鹿回头公园、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等一批集岛屿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景区(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朝辉   张靖雅   于师琪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背景,结合“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时代倡议,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的产业发展态势,运用STIRPAT拓展模型,构建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进一步设置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2021—2040年的碳达峰趋势。结果表明:(1)能源消耗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是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碳达峰的最重要因素。(2)技术突破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峰值4 808.43×10~(6)吨;政策调控和数字经济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5 519.46×10~(6)吨和4 988.32×10~(6)吨;基准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未能实现碳达峰。(3)内蒙古、陕西和新疆是碳达峰重点关注区,应加快政策落地、加大技术突破、加强数字经济,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朝辉   张靖雅   于师琪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背景,结合“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时代倡议,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的产业发展态势,运用STIRPAT拓展模型,构建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进一步设置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2021—2040年的碳达峰趋势。结果表明:(1)能源消耗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是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碳达峰的最重要因素。(2)技术突破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峰值4 808.43×10~(6)吨;政策调控和数字经济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5 519.46×10~(6)吨和4 988.32×10~(6)吨;基准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未能实现碳达峰。(3)内蒙古、陕西和新疆是碳达峰重点关注区,应加快政策落地、加大技术突破、加强数字经济,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兆良  梅加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搭建STIRPAT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量进行拟合,并设定不同情景参数对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模式是所有情景模式中最早达峰(2024年)且峰值最低(115 734.31万t)的最佳发展模式;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且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可采用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模式、节能模式、基准模式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116 728.11万t、120 789.11万t和129 701.43万t;粗放模式下,在2040年不能实现碳达峰。基于此,提出中部各省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今后政策落实的侧重方向,早日实现中国整体碳达峰的目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姚治国  陈田  
旅游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相应地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为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旅游业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需要限定在门槛水平之内,在此约束背景下,旅游碳足迹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本文基于旅游碳足迹模型的构建,以海南省为例进行了旅游碳足迹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海南省旅游碳足迹总量为21209.6×10~6千克,年人均旅游碳足迹为638.77千克。从旅游分部门碳足迹总量和均值看,旅游交通碳足迹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旅游住宿,旅游活动比例最低,说明旅游交通对旅游碳足迹的"贡献"最大,交通减排是旅游减排的关键;海南省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客源结构,外部交通是旅游交通碳足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楠  罗新宇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排放重点区域,其碳排放早日达峰对实现国家达峰目标尤为关键。通过分析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关系,构建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置六种情景方案,模拟预测其对北京、天津和河北碳达峰时间、峰值及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基准情景下,北京已经实现碳达峰,天津预计2023年碳达峰,而河北则难在2035年前达峰。(2)协调发展情景即综合调控政策,较单一措施情景,各地区碳减排效果最优;其中,北京2020—2030年碳排放较基准情景下降13.52%,天津碳达峰可提前至2021年,河北则可在2030年达到峰值。(3)单一措施情景下,环保情景对北京碳减排作用最显著,而节能减排情景则是实现天津与河北碳达峰的最佳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柳  
[目的]文章以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以期为传统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分析总结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对策。[结果]结果表明,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开发与保护意识淡薄,进程缓慢;开发保护理念落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挖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袁智慧  李佳宾  
[目的]海南当前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旅游业作为海南省的主导产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在此形势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利于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对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方法]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运用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3个指标,以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为基础,探讨了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结果]从时间维度来看,海南省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从空间维度来看,海南省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并不突出;从市(县)域维度来看,海南省各市(县)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拉动效应持续增长,中部地区增长势头迅猛,北部地区增长缓慢。[结论]不断完善海南旅游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要不断细分和规范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复购率,完善营销及咨询服务体系;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的交流与合作,省内要因地制宜,挖掘各地旅游业发展特色,推动各市(县)均衡发展,以进一步加强海南省旅游支柱产业的作用,并快速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志鹏  于浩杰  陈明星  程嘉梵  
基于函数极值条件提出了碳达峰出现时间和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并对主要发达国家作了验证,同时对中国现状做了分析,最后采用了基准和强化两种情景分析了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后进入2060年碳中和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1)根据IPAT恒等式将碳排放函数分解成人口、人均GDP和碳强度三个因素时,碳峰值出现时间为三个因素年增长率之和由正转负的正数值年度,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证实了这一条件。(2)中国三个因素年增长率之和自2003年起已经开始降低,最近几年一直在0.01~0.02徘徊,表明总体上朝着有利于碳达峰的方向发展,同时按照三个因素的预期发展目标计算得出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的上限为112.2亿t,若2021—2035年保持相同的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碳强度年均复合增长率的绝对值需要比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高0.14个百分点。(3)在能源消费总量逐渐回落的前提条件下,2060年基准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65%,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约为31.4亿t,强化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70%,二氧化碳排放约为26.6亿t,而碳汇和CCUS等固碳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碳中和任务依然艰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终需要控制能源消费,践行低碳消费行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皞   黄勇  
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不仅面临经济开放的瓶颈,还承担着巨大的降碳压力。2020年中央提出在海南建立自贸港,建设自贸港不仅要求海南省在经济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要求全省环境质量要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此文章将碳中和作为环境问题的切入点,以能源生态足迹作为环境指标,以1997—2019年作为研究期,通过调节效应模型来探究海南省该阶段的经济开放是如何影响能源生态足迹的。以期为海南自贸港经济开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