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1)
- 2023(14397)
- 2022(12476)
- 2021(11548)
- 2020(9572)
- 2019(21307)
- 2018(21405)
- 2017(41031)
- 2016(22124)
- 2015(24517)
- 2014(23745)
- 2013(23165)
- 2012(20669)
- 2011(18549)
- 2010(18742)
- 2009(17433)
- 2008(16286)
- 2007(13803)
- 2006(11826)
- 2005(10197)
- 学科
- 济(87092)
- 经济(87009)
- 管理(59972)
- 业(55504)
- 企(42208)
- 企业(42208)
- 方法(39425)
- 数学(35208)
- 数学方法(34578)
- 农(24021)
- 中国(23920)
- 学(20899)
- 地方(19292)
- 财(18856)
- 业经(18402)
- 贸(16832)
- 贸易(16821)
- 环境(16729)
- 易(16319)
- 农业(16235)
- 制(14148)
- 理论(14059)
- 和(12293)
- 划(12155)
- 技术(12098)
- 银(11807)
- 银行(11746)
- 务(11470)
- 财务(11421)
- 财务管理(11404)
- 机构
- 学院(300767)
- 大学(297273)
- 济(114918)
- 管理(114753)
- 经济(112232)
- 理学(99883)
- 研究(99761)
- 理学院(98662)
- 管理学(96454)
- 管理学院(95941)
- 中国(74796)
- 科学(67063)
- 京(63642)
- 农(56192)
- 业大(50724)
- 所(50615)
- 财(49022)
- 研究所(46722)
- 中心(46532)
- 农业(44613)
- 江(44349)
- 财经(39974)
- 范(39913)
- 师范(39387)
- 北京(38989)
- 院(37229)
- 经(36309)
- 州(35944)
- 经济学(34441)
- 技术(33286)
- 基金
- 项目(215558)
- 科学(168205)
- 基金(155243)
- 研究(149837)
- 家(138564)
- 国家(137467)
- 科学基金(117312)
- 社会(95223)
- 社会科(90201)
- 社会科学(90178)
- 省(86014)
- 基金项目(82925)
- 自然(78957)
- 自然科(77084)
- 自然科学(77064)
- 自然科学基金(75604)
- 划(72540)
- 教育(68629)
- 资助(63134)
- 编号(60606)
- 重点(49009)
- 发(46481)
- 成果(46062)
- 部(44861)
- 创(44680)
- 创新(41800)
- 科研(41522)
- 课题(41492)
- 计划(41411)
- 国家社会(39439)
共检索到427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晓 贺清云 朱翔
模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未来用地模拟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基准、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期间,城市群的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减少趋势,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因素以可达性和地形等为主。②在基准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3种不同情景下,2030年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均表现为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加218 km~2、167 km~2和212 km~2,长沙县、株洲县和湘潭县将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区。③2030年基准情景下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下降较明显,但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作为基准情景的补充和优化,能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贞斌 李红波
探究多情景下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变化特征及规律,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和ESV时空演变趋势;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趋势继承、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耕地与生态兼顾4种情景下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ESV结构变化趋势和空间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显著的阶段特征,总体上表现为耕地大幅度转入建设用地和水域,导致耕地锐减1 868 km~2,林地和水域有较大幅度转向建设用地,导致建设用地持续增长1 569.93 km~2;ESV呈不断下降趋势,降幅达1.66%,武汉市区、仙桃市和潜江市等地区ESV波动较大;(2)趋势继承、耕地保护情景下ESV损失量较高,分别为1.17和0.81亿元,主要受到林地、水域减少的影响;生态保护情景次之,耕地的减少是其ESV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与生态兼顾情景下由于水域、林地扩张导致ESV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式增长;(3) ESV空间流动变化幅度较小,整体表现为由东部、南部的周边高ESV城市向中心区域流入,蕲春县、罗田县和赤壁市等城市是主要的ESV流出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睿 杨灿 童晶 蒋晓娉 蔺向宇 欧阳婳
【目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方法】基于2010、2015和2018年三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和统计年鉴数据,测度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E_(SV)的时空演变格局,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相关特征,进一步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视角出发,诊断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对E_(SV)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1)长株潭城市群平原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山地区域,研究期内E_(SV)显著下降,空间上总体呈“中心低、四周高”分布特征,二者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2)除社会城镇化以外,其他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与A_(ESV)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且产生了一定的负外部性;3)通过对比发现,空间误差模型被证明能更好的解释二者的空间关系,经济、空间、生态城镇化是引发E_(SV)空间分异的显著因子,且其作用方向均为负向,作用强度空间城镇化最强;4)地理加权回归揭示了各因子的效应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结论】经济城镇化对A_(ESV)产生负向影响,且空间上由中部向南北部逐渐递减;空间城镇化对A_(ESV)的影响最大,空间异质性最强,且呈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梯度递减态势,说明在西北地区单位空间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引起A_(ESV)的下降幅度最大;生态城镇化与A_(ESV)也呈全局负相关关系,总体上呈“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态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治州 钟业喜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归因解释。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水域变化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且保留率最高,耕地为其主要转化来源,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林地,水域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1990、2000、2010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 644.26、2 639.53、2 615.49和2 569.88亿元,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Ⅲ、Ⅳ等级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Ⅰ、Ⅱ等级,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价值越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以太湖和巢湖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的特征,其受到坡度、高程、土壤类型、人口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黎良财 邓利 吴锐
以柳州市区为例,采用2000年、2010年ETM遥感影像,通过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并根据Costanza提出的方法计算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0年林地面积一直居于首位,耕地面积减少,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变;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0.68%;从功能方面,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服务性功能的价值远大于原材料和食物生产的价值;从结构方面,林地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5%以上。因此,在柳州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林地的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 吕芳 吴怡璇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分析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序的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城环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特征,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整理提供科学价值。结果表明,大连市甘井子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10%,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7%;2000~2006年甘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 吕芳 吴怡璇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 GIS 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 分析 2000、 2003、 2006 和 2009 年 4 个时序的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数据, 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 对其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城环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特征, 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整理提供科学价值。结果表明, 大连市甘井子区 2000 ~ 2009 年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 耕地、 园地、 未利用地面积减少, 建设用地、 林地、 水域面积有所增加, 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10% ,...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安林 周艳 唐丽毅 牛乐德 潘媚
[目的]为测度怒江州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文章借助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PLUS)及当量因子法计算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选取2013和2019年两期遥感数据及2013-2019年NPP和粮食产量、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价格数据进行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采用PLUS模型对怒江州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模拟的效果较好,其总体精度为82.3%,FOM值为0.26,说明模型具有普适性;2019年自然情景下的ESV为764.18亿元,2025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耕地保护情景的ESV分别为759.42、764.16以及762.80亿元;生态价值敏感度小于1,表明怒江州ESV对生态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信;在生态价值变化度中,林地和水域变化度大于1,说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对怒江州ESV的影响大。[结论]怒江州土地利用变化度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后建 王学雷 宁龙梅 芦云峰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12.32×103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为11.70×103hm2;②ESV由1996年的457.74×107元减少到2001年的456.14×107元,5年减少1.61×107元;③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在增加,气候调节增...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汤桂林
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测度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能够为促进区域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除水域生态系统外,其它生态系统均有所下降,各生态系统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所减少。2)2005—2018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城镇化响应水平可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9年间为初步发展阶段,此时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有所下降;2010—2014年间为平稳响应阶段,旅游城镇化响应水平较为稳定;2015—2018年间为稳步上升阶段,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明显增加,旅游业与城市化能够共同发展。3)研究期间,随着时间推移,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在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沙市出现轻度失调状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汤桂林
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测度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能够为促进区域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除水域生态系统外,其它生态系统均有所下降,各生态系统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所减少。2)2005—2018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城镇化响应水平可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9年间为初步发展阶段,此时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有所下降;2010—2014年间为平稳响应阶段,旅游城镇化响应水平较为稳定;2015—2018年间为稳步上升阶段,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明显增加,旅游业与城市化能够共同发展。3)研究期间,随着时间推移,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在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沙市出现轻度失调状况。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莉君 刘友金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空间探索分析法评价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高,大多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时间上,2005—2017年八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朝着协调的方向呈稳定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出"以长沙为中心,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差距不断缩小,且在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上还有协调发展和深度合作的巨大潜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剑武 吴立潮
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能促进城市经济功能发挥及用地效益提升,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复合系统理论,以长株潭城市群15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引入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经济功能互相作为投入产出指标,构建长株潭城市群4个时间段(1986年,1995年,2002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总体上协调,在4个研究时段的协调度依次分别为:1.682438,1.570161,1.291063,2.93262。协调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键 毛德华 蒋子良 李科
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源—碳汇模型,测算并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2007—2017年土地利用的碳收支量,并在此基础上应用LMDI分解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79%;(2)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规模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正效应因素,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效率是抑制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负效应因素;(3)10年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除2009—2010年、2015—2016年呈现扩展连接外,其余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从碳减排与碳增汇视角提出土地低碳利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敏 揣小伟 张梅 梁华石 李建豹 左天惠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据、农作物数据以及经验数据,分析了1995~2015年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核算了其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 1995~2015年间,扬子江城市群约有15. 90%的土地发生了转移,其中,耕地作为主要的转出者,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转入者,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4 161. 78 km~2,占扬子江城市群耕地转出面积的85. 86%,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 1995~2015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扬子江城市群有机碳储量总量减少了472. 63×10~4t,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总量增加110. 28×10~4t,植被碳储量总量减少582. 91×10~4t;(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有机碳储量减少406. 40×10~4t,占整个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总量的85. 99%;(4)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可通过增加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碳储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扰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