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03)
2023(14846)
2022(12919)
2021(11893)
2020(9954)
2019(22825)
2018(22255)
2017(43103)
2016(23618)
2015(26381)
2014(26168)
2013(26008)
2012(23733)
2011(21517)
2010(21136)
2009(18966)
2008(18360)
2007(15939)
2006(13975)
2005(12287)
作者
(70249)
(58200)
(57932)
(55052)
(36743)
(27986)
(26226)
(22870)
(22252)
(20725)
(19699)
(19673)
(18452)
(18257)
(17985)
(17831)
(17721)
(17418)
(16705)
(16569)
(14617)
(14139)
(14020)
(13265)
(13140)
(12894)
(12805)
(12663)
(11677)
(11552)
学科
(88942)
经济(88815)
管理(66862)
(61296)
(50597)
企业(50597)
方法(42820)
数学(37513)
数学方法(37112)
(23944)
(23396)
中国(23273)
(21893)
(21099)
(20946)
贸易(20938)
(20460)
业经(19559)
(19157)
银行(19087)
(18014)
环境(17710)
地方(17183)
农业(15887)
(14842)
金融(14841)
(14576)
技术(14436)
理论(14230)
(13796)
机构
大学(333881)
学院(329768)
管理(130670)
(129586)
经济(126845)
理学(114099)
理学院(112808)
研究(111119)
管理学(110820)
管理学院(110234)
中国(84719)
科学(72113)
(70826)
(62555)
(58537)
(56441)
业大(55606)
研究所(52063)
中心(50624)
农业(49730)
财经(47482)
(46993)
北京(44142)
(43301)
(42043)
师范(41512)
(40285)
经济学(39248)
(38327)
经济学院(35713)
基金
项目(235598)
科学(183712)
基金(171611)
研究(165312)
(152514)
国家(151310)
科学基金(128575)
社会(104190)
社会科(98752)
社会科学(98727)
基金项目(92037)
(91732)
自然(86318)
自然科(84281)
自然科学(84256)
自然科学基金(82759)
(78297)
教育(75271)
资助(70288)
编号(65642)
重点(53009)
成果(51695)
(51405)
(49547)
(49071)
科研(45946)
创新(45886)
课题(44893)
计划(44851)
教育部(43509)
期刊
(133417)
经济(133417)
研究(94696)
学报(61070)
中国(60151)
(55836)
科学(53089)
大学(45188)
管理(45019)
学学(42841)
(42584)
农业(37334)
(34912)
金融(34912)
教育(32544)
技术(25577)
财经(22712)
业经(21908)
经济研究(21507)
(19246)
(19191)
问题(18027)
科技(17470)
(16538)
图书(16520)
业大(16390)
理论(16216)
技术经济(15172)
实践(14967)
(14967)
共检索到473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文越  曹小曙  
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论文首先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近20年来的全球交通出行碳排放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城市和社区3个尺度对国家交通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城市形态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归纳凝练。研究发现:①国家尺度的研究早期大多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分解法探究交通能源消耗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研究进一步根据能源消耗数据"自上而下"地测算交通碳排放,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交通发展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②城市尺度的研究早期围绕紧凑城市是否一种低碳的城市形态而进行讨论,主要使用截面数据和相关分析方法;近年来,进一步拓展使用情景预测、GIS空间分析、空间回归、空间模拟等方法探究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与城市形态、城市中心分布形式之间的关系。③在社区尺度,研究多以截面、非集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主,采用定量的数学模型探究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就业地、城市中心的距离,路网与交叉口密度、公共交通供给水平等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国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艳  秦耀辰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研究,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将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归纳为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及综合模型三大类,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评价;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家庭外部环境、家庭特征及家庭成员3个方面。分析表明: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由简单走向综合;所用数据由历史统计数据到与微观住户调研数据相结合;研究的层面由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向家庭内部全面展开;分析的视角由单一的宏观分析,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基本反映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利花  吉敏全  
科学考察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2002—2016年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交通自身影响(客、货运周转量)、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城市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岭回归模拟结果可知,各影响因素与交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城市化率>能源强度>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私人汽车拥有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基准情景和6种减排情景,预测了青海交通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青海交通碳减排的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正  周侃  樊杰  赵浩  
市—县单元碳排放核算是空间降尺度开展碳减排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市、县级能源数据缺失,国内外学者对市—县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提出各自见解,但不同核算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未有归纳和总结,不利于研究人员选用。论文基于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文献,系统归纳市级和县级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发现:市—县尺度形成了清单算法和夜间灯光反演两大类核算方法。(1)清单算法包括:“自上而下”分解法,按照市/县各部门产值占省级对应部门的比重,将能源消费量分配到目标单元;“自下而上”调查法,逐部门调研获取能源数据并核算碳排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法,将可获取的部门能源数据和能源数据分解结合使用。(2)夜间灯光反演法包括:方程参数降尺度传导法,假定省级单元内部灯光亮度与碳排放函数方程关系一致,沿用省级拟合方程参数、构建省内不同尺度单元灯光亮度和碳排放总量回归模型;降尺度分解法,以夜间灯光亮度总量占省级比重作为权重,将省级能源消费(或碳排放量)分解至下层级行政单元。从空间尺度和研究内容两方面,归纳了不同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立足当下研究需求和核算方法难点,提出在全域范围内基于市—县单元开展碳排放核算,调查典型单元能源消费量并以之为样本,构建灯光亮度和碳排放量反演方程模型,是未来碳核算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宏钧  王利宁  陈文颖  
为了探究公路与铁路交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该文建立了基于贡献率的残值分配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contribution-based residual distribution Laspeyres index,CRDLI),并选取了中国和其他6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路与铁路CO_2排放的二次分解模型。研究发现:周转量是影响各国公路与铁路CO_2排放的重要因素,1991—2010年,中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印度、英国和美国换算周转量引起的CO_2排放量变化分别为4.02、0.6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耀辰  荣培君  杨群涛  李旭  宁晓菊  
城市化是全球发展的趋势,而城市化进程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碳排放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从中看出:国内外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市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及微观因素,以及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除基础的IPAT模型、STIRPAT模型之外,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指数分解、结构分解、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等方法也广泛应用。总体而言,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目前的研究已逐渐深入、研究方法也多有创新,但仍需丰富研究视角、完善研究体系,更好地为城市化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低碳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丽丽  吴根义  
从源头上控制对大气中PM2.5贡献率较高的氨排放,对降低大气污染物PM2.5含量、以及减少雾霾污染起着很重要作用。在农业源氨排放中,由农业活动(主要是施肥)导致的氨排放占整个农业源氨排放的40%。因此,总结农田氨排放的研究进展,分析影响农田氨排放的主要因素,描述农田氨排放的规律,对国家制定氨减排措施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农田氨排放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发现影响农田系统氨排放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温度、降水、风速和光照强度)、土壤因素(土壤类型、理化特性、含水量等)、施肥因素(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式及灌溉和施肥时期)、和农作物(种类,生长时期)。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温度、风速、土壤pH、土壤粘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肥料类型、施肥量、施肥及灌溉的方式。其中温度、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施肥量与农田氨挥发量呈正相关关系;风速与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氨挥发呈正比关系;土壤粘粒含量与氨挥发呈负相关。上述的研究都是基于合理施肥,增加氮肥利用率,减少氨排放导致的氮损失为目的的,而以减少环境污染物、保持空气质量为目的氨减排措施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农田氨排放污染系数的确定,建立农业氨排放清单模型的研究,可为环境相关部门有效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农业生产健康良性发展和环境保护起支撑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泳璇  张觉丹  丁哲  王宪恩  
论文深入对比分析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提出相应的交通发展策略,以期为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制定针对性的交通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指导。选取我国不同经济水平的代表性区域,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不同地区的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交通碳排放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比可知,人口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化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交通碳排放强度与城市化率对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帮助  王平  魏一鸣  
本文基于2005年4月~2011年9月欧洲气候交易所碳期货价格数据,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模型,将碳价序列从高频到低频分解成若个独立的、不同尺度的内在模态函数(IMF)和一个残差项,并赋予它们相应的物理含义;应用fine-to-coarse reconstruction算法将分解得到的IMF和残差项重构成高频分量、低频分量和趋势分量。这三个分量依次被辨识为短期供需失衡和市场随机活动影响、中期重大事件影响以及长期趋势。最后,针对提高国际碳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性,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菁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1997~2010年工业化阶段投资、工业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投资是影响碳排放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受投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技术要素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来加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分析碳排放情况,本文发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碳排放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群集效应。基于LMDI方法分解,发现人均产出起拉动作用,而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则主要是抑制作用。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发现人均总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费占比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轻交通对大城市碳排放的压力;通过改变能源结构,通过电力能源生产外迁等方式降低排放密度超高的地区碳排放压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高排放能源消费占比;对高能耗产业逐步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限制出口——进口替代"路径的产业优化措施,逐步减轻"输入性...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海燕  王楠  
建立了基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LMDI I(Log-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I)算法,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划分为公路、铁路、国内水运、国内民航四种方式,利用我国2003-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运输强度Y和交通运输结构S为主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促进因素,交通运输能耗强度R为主要的抑制因素;R自2006年以来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有由抑制转为促进的趋势,而Y和S自2006年以来的情况则相反。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树熙  陈璐  
为了量化探究人口、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缓解交通业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客环运境量压、城力市,文化章率首、客先运选及用货能物源周终转端量消等费7测个算因法素计变算量了,通200过5构—2建01可6拓年展西的安随市机的性交环通境碳影排响放评量估,(然S后TIR引P入AT地)铁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对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西安市交通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科技水平的提高起抑制作用,且两者均为关键因素;人口规模的扩张效应影响较小;西安市交通碳排放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初步协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鹏  包存宽  
针对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是否都起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双碳”目标设立后中国有关环境规制的问题,分别从环境规制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3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抑制效应和绿色悖论展开,聚焦环境规制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以及外商投资3种路径影响碳排放,探讨如何发挥市场激励型和非政府环境规制等环境规制工具有效性以及提出选择规制工具时要考虑区域和行业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双碳”目标下,对中国环境规制的研究应重点探讨如何避免绿色悖论、发挥倒逼效应,同时考虑差异化政策制定、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CO_2与其他污染物协同减排以及环境规制对碳总量减排等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