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0)
2023(15433)
2022(13042)
2021(12424)
2020(10199)
2019(23524)
2018(23339)
2017(44925)
2016(25052)
2015(28234)
2014(28123)
2013(27217)
2012(25574)
2011(23384)
2010(23957)
2009(22693)
2008(22625)
2007(20844)
2006(18629)
2005(16888)
作者
(69033)
(57786)
(57700)
(55289)
(36522)
(27458)
(26435)
(22382)
(21831)
(20858)
(19438)
(19178)
(18120)
(18110)
(17927)
(17913)
(17838)
(16851)
(16735)
(16677)
(14521)
(14459)
(13977)
(13259)
(13247)
(13227)
(13097)
(12774)
(11679)
(11618)
学科
(97710)
经济(97615)
(70038)
管理(64496)
(51658)
(47432)
企业(47432)
方法(39074)
数学(34324)
农业(34095)
数学方法(33920)
中国(32343)
(26124)
业经(25679)
教育(22435)
(22311)
(20494)
(19952)
贸易(19944)
地方(19477)
(19468)
(17460)
银行(17436)
理论(16938)
(16723)
(16562)
(16188)
(15200)
金融(15198)
(14808)
机构
学院(354551)
大学(352958)
(144431)
经济(141180)
管理(130641)
研究(121290)
理学(111709)
理学院(110462)
管理学(108609)
管理学院(107914)
中国(90827)
(74591)
科学(70594)
(69591)
(69289)
(60712)
中心(56439)
(55922)
研究所(54399)
(54384)
师范(54029)
财经(53927)
农业(53405)
业大(52497)
(48823)
北京(47564)
(44112)
经济学(43715)
师范大学(43061)
(42339)
基金
项目(222040)
科学(175380)
研究(173813)
基金(157132)
(134192)
国家(132848)
科学基金(113036)
社会(108596)
社会科(102289)
社会科学(102260)
(88508)
教育(84442)
基金项目(82010)
编号(75650)
(74716)
自然(68566)
自然科(66859)
自然科学(66841)
自然科学基金(65616)
成果(64413)
资助(63300)
课题(53304)
(51089)
重点(50591)
(50349)
(46254)
(45562)
(44313)
教育部(44199)
项目编号(43851)
期刊
(167771)
经济(167771)
研究(115880)
中国(76399)
(70857)
教育(63454)
(52729)
学报(50231)
农业(47734)
科学(47111)
管理(43371)
大学(39850)
(38082)
金融(38082)
学学(36284)
业经(33042)
技术(31749)
财经(26528)
经济研究(25723)
问题(23551)
(23064)
(22853)
(18023)
(17855)
技术经济(16833)
理论(16521)
世界(16492)
职业(16451)
商业(16293)
农村(16246)
共检索到545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秦敏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价值观整体上经历了从"伦理学公平"到"经济学公平"再到"社会学公平"的螺旋式发展历程,即注重差异性公平的教育机会均等时期、突显程序性公正的教育效益提升时期、关注个体间平等的教育均衡流动时期。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与深化教育全面性公平将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从"普及、平等"不断迈向"优质、创新"的应然价值选择。新时代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应是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即坚持"公平与优质""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目的性取向,实施"尊重差异""文化整合"共统筹的规律性选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杰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表现出如下特点:政策酝酿期——以追求效率为目的;政策加速期——效率为主,初涉教育公平;政策转型期——效率与公平并重;政策成熟期——注重人文、伦理关怀。回顾政策的历史变迁,背后其实隐含着"公平"与"效率"的博弈和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展望未来,首先要"公平与效率并重",其中"公平"应具备优先权;其次,关注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发展,或将建立学校教育联盟;最后,将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陶红  杨东平  
教育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保障教育公平。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性缺失,并分析、肯定了新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努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史宗恺  钟周  张超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有必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教育规律和特征。从教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视角探索了以三项经典理论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意志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即:现代国家职能理论、教育社会学理论以及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强化,既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也标识着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国家制度中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教育政策是保证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机制。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中国农村家庭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教育代际流动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男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提高农村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显著;相较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该政策对提高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明显;相较于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上家庭的孩子,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高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孩子的受教育年限。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通过缩小高低收入家庭子代的教育差距,提高了教育代际流动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孩子相对其父代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秋林  陈维青  陈全民  
衡量义务教育财政政策优劣的重要标准是义务教育是否公平、教育财政资源是否充足、教育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公平就是国家通过法律和经济等政策措施,使学生获得教育经费或教育服务的公平、居民负担教育经费的公平等。充足指的是要筹集足够的资源以供给理想水平的(数量和质量上)教育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坤  秦玉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深受国家宏观经济、财政、税收等制度嬗变的影响,依次历经了从统一列支、两条腿走路、乡村自给、以县为主、到多级共担投入体制的演进。投入体制变迁呈现出清晰的价值路向,变迁逻辑上由工具理性向演进理性转变,投入的价值位序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统筹,事权投入重心上历经"U型"转移,投入体制建设关注点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省思历史,前瞻未来,投入体制改革与发展上要做到"蹄急而步稳",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一体化,建立健全机制保障投入的稳定性与充分性,强化投入体制建设与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相适应。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东平  王帅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政策发端于90年代,在"普九"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成形,2001年成为国家政策在全国农村实施,2012年被叫停。这一以集中办学和建寄宿制学校为特点的政策,与80年代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的普及教育思路恰为对比,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教育的天平由保障公平滑向了效率优先。"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教育应当汲取80年代教育改革的精髓,重申实事求是的价值,重视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回归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重新启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卢洪友  李凌  
本文认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落后与财政分权有密切关系。分税制特别是偏离公平目标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得贫困地区具有极强的压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内在动力,这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缓解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必须全面改革分税制,特别是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孙百才  常宝宁  
本文基于西部6省(区)18县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两免一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均指向了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和少数民族儿童,较好地达到了政策的预期目的。但各省的覆盖范围不同,各地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数量较少,标准较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司晓宏  杨令平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推行,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然而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形势来看,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今后的发展需要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标准,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制度设计,加快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步伐;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黄君洁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8500万人是文盲,其中大多数人在农村,可见,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之严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困难重重,主要是财政性投资不足。 一、义务教育的基本财政特征 从财政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具有极大的外部效应。一方面,受教育的个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且收益水平通常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另一方面,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一般来说,一国的受教育者越多,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恒光  王爱华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融资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文章对各级政府组织、农民在农村义务教育融资过程中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分别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比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征收率、非正常转移支付成本、非正常征收成本四方面对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融资制度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武恒光  王爱华  綦好东  
本文以农村经济制度和财政体制演变为背景,总结了我国建国后农村义务教育融资制度的变迁模式,并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通过该模型深入地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政府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融资制度的诱致性创新:(1)发展本地经济,增加收入水平和资本存量;(2)界定和保护私有产权;(3)创造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4)促进当地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民众与政府在义务教育思想发轫时期就达成了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隐形社会契约,任何背离该契约的成本分担政策均可能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指责。农村“免杂费政策”的实施,是迈向义务教育这一理想社会契约的重要步伐,但其在民众所期望的成本分担理想社会契约中仍然占据较轻的位置。为了避免社会的质疑,我们的后继政策仍然需要向这一理想社会契约靠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