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18)
2023(10796)
2022(8784)
2021(8393)
2020(6580)
2019(14845)
2018(14407)
2017(26769)
2016(13845)
2015(15357)
2014(14716)
2013(14517)
2012(13195)
2011(12364)
2010(12266)
2009(11851)
2008(11215)
2007(9676)
2006(8617)
2005(7398)
作者
(36972)
(31134)
(30960)
(29539)
(19624)
(14740)
(13841)
(12041)
(11788)
(10758)
(10633)
(10325)
(9625)
(9587)
(9578)
(9564)
(8932)
(8850)
(8804)
(8740)
(7715)
(7305)
(7298)
(7099)
(6961)
(6926)
(6664)
(6504)
(6194)
(6108)
学科
(61418)
经济(61351)
(36372)
管理(34601)
(28379)
(25490)
企业(25490)
方法(24269)
数学(20852)
中国(20768)
数学方法(20684)
农业(18652)
业经(16479)
(14491)
(13864)
贸易(13856)
(13594)
(12750)
(11377)
地方(10437)
(10407)
(10405)
银行(10402)
(10110)
(9912)
金融(9911)
理论(9098)
(9068)
环境(8817)
发展(8742)
机构
学院(198862)
大学(198114)
(91728)
经济(90161)
管理(73986)
研究(70540)
理学(64150)
理学院(63431)
管理学(62458)
管理学院(62077)
中国(55559)
(41078)
(40815)
科学(39015)
(33420)
财经(32946)
(32318)
中心(31978)
经济学(30771)
研究所(30375)
(30240)
经济学院(27715)
(27074)
师范(26882)
(26863)
北京(25955)
业大(25834)
(25214)
财经大学(24526)
农业(24115)
基金
项目(133139)
科学(107360)
研究(102459)
基金(100241)
(86572)
国家(85858)
科学基金(73936)
社会(69853)
社会科(65998)
社会科学(65989)
基金项目(51527)
(48538)
教育(46147)
自然(43556)
自然科(42582)
自然科学(42573)
自然科学基金(41838)
(41565)
编号(40796)
资助(39990)
成果(33474)
(31268)
国家社会(30678)
重点(30280)
(29946)
课题(28025)
(27961)
中国(27687)
教育部(27616)
人文(26662)
期刊
(104547)
经济(104547)
研究(62178)
中国(39156)
(35891)
(29520)
科学(28218)
学报(27221)
管理(25933)
农业(24106)
大学(22148)
学学(20901)
教育(20328)
(19566)
金融(19566)
业经(19090)
经济研究(17798)
财经(16717)
(14637)
技术(14286)
问题(13847)
(12288)
世界(11873)
(10610)
国际(10409)
(9839)
农业经济(9251)
农村(9054)
(9054)
经济问题(9046)
共检索到294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秧分  黄修杰  王丽娟  
[目的]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乡村发展问题、监测乡村振兴进展、支撑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引入多功能农业与乡村理论,从功能视角尝试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5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15年全国分省尺度的乡村振兴水平。[结果](1)各地乡村振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最高,达0.924,山西省最低,为0.635。分区域来看,东部乡村振兴水平明显领先于西部、东北与中部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评价得分普遍较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优势则不明显,这与产业兴旺评价指标侧重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发达地区依托发展非农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乡风文明的同步发展有着显著关联。(3)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表明基于功能视角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但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该指标体系对非农产业发展等指标的考虑尚显不足,文化娱乐设施的可及性等个别指标还可以进一步斟酌完善。[结论]考虑乡村振兴的多重功能目标及其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广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评价结果相对落后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规划引领、地域分工、价值显化、政府投入等多重手段,根本上提升农村竞争力与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利国  王占岐  魏超  高云霄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村域多功能发展及管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契合点和新路径。本文通过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村域各项功能及多功能指数展开评价,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确定各村域的发展类型,并提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村域农业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分异明显;②山区村域多功能指数整体不高,且各村域差异不大;③通过识别各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建立发展类型划分规则,将研究区划分为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及综合发展型3大发展类型,并进一步将极化发展型细分为4类发展亚型,将主导发展类型分为3类发展亚型,最终对各类发展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从村域多功能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策略,为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拓展地域多功能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多功能研究理论框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祥  胡银根  张亦弛  虞加林  张豪  
[目的]识别与量化宅基地多功能,分析宅基地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功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要素和结构识别宅基地多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宅基地功能值,综合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度量和分析宅基地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1)德清县的宅基地以社会、生态功能为主,经济、文化功能为辅,不同类型村庄的宅基地多功能表现有差异:相较于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和搬迁撤并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各项功能具有明显优势。(2)德清县的宅基地生态、社会功能间呈中度协同关系,经济、社会功能间呈中度权衡关系,经济、生态功能间呈弱权衡关系,宅基地功能权衡强度在不同类型村庄显现差异:搬迁撤并类的经济、社会功能间权衡强度最大,特色保护类的经济、生态功能间权衡强度最小。[结论]宅基地功能间存在显著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未来应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制定差异化的功能优化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镕基  龙彩霞  
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能源、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相应农业发展路径可选择经济农业、社会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文化传承农业等模式。多功能农业是农村振兴的具体实现形式,又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从生产驱动型农业、文化传承型农业、旅游休闲型农业和低碳生态型农业四维度出发,分析了这些路径所需条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以三产融合促农业规模经营、以农耕文明挖掘促农村文化传承、以软硬件设施完善促旅游休闲农业发展、以中高端农产品需求促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农业发展路径不是单一的,而要根据区域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重点发展模式,辅以其它模式;一般农业大市应以旅游休闲农业为先导,以生产驱动型农业为核心,以文化传承型农耕文明为灵魂,以生态农业发展为新增长点,促进三产融合和多功能农业发展,从而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姗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撑起乡村振兴战略"台柱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首先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历  龙花楼  屠爽爽  张英男  
对于多数农村地区而言,贫困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摆脱对农业的过度依赖和单一生产功能,乡村多功能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渐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多功能路径有助于减少贫困发生率,并提高农村社区和家庭面对生存压力的能力。论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在阐释乡村多功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多功能视角剖析贫困村域乡村发展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总结提炼其创新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贫困村域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①在内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海南省什寒村实现了从弱势的贫困农村向产品多样化的多功能乡村转变;②乡村农业生产、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乡村弹性具有积极意义;③驱动乡村多功能演化的因素包含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自然本底、资金技术、行为主体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④针对贫困村域乡村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从宏观层面提供乡村振兴外援力、从中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交互力、从微观层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通过总体谋划、各个击破以实现乡村振兴。最后从多功能视角,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晴  程明洋  刘彦随  
在梳理多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以村域为研究单元,结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贫困村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重庆市茶山村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乡村地域产品生产、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生活保障的多功能发展;(2)驱动茶山村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域系统外部的市场、政策、交通、技术、人才、资金因素和内部的资源本底因素,市场是根本因素,政策是关键因素;(3)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成果的巩固,贫困村应在调整产业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基层组织管理等关键领域着力,强化地域功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史春玉  
多功能农业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发展从以单一生产功能为导向的目标向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综合发展为导向的目标转变,在地方层面形成更丰富的多样化农业实践活动,实现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多功能农业被视作未来农村发展替代模式。法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试图调和社会平等和经济效率两种目标的张力和矛盾,在支持农业活动多样化的同时,实现农村地区整体性、系统性发展,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城乡协同互补关系。不过,相关政策工具过度依赖于权力下放和项目制,导致中央政府的统筹和平衡职能被削弱,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因此,文章认为乡村振兴过程需要走出对“地方中心主义”和项目制的迷信,寻求能够最佳平衡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磊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枣庄市推进农村多功能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实践,探索打通金融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涂丽  乐章  
本文基于乡村建设的理论视角,构建了乡村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年的数据,实证测算了我国乡村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宜居条件在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上具有较高权重,是当前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乡村发展的东西差异明显。城镇化对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效应为正,其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非农化方面;人口的城镇化迁移会抑制乡村发展水平,抵消部分产业非农化带来的正向促进效应。城镇化主要通过经济促进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公共服务滞后效应和宜居条件改善效应对乡村综合发展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乡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应,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对当地乡村发展具有促进效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则抑制了当地乡村的综合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艳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祖云  刘传俊  
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对乡村生产主义的反思产生了"后生产主义乡村"这一概念。西方后生产主义模式的驱动因素是多样的,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一些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经验证据。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乡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乡村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乡村生产性功能的消解及其向非生产性功能的转化。中国后生产主义乡村功能可能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重新发现"农耕文化"的价值,重构"生活、生态与生产"兼具的乡村功能,以及发掘"乡村性"对于城市工业文明的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珊   李新  
乡土教材自清末产生至今,其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乡土教材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续、文化育人、文化规范等四重文化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需要健全乡土教材编研协同创新机制,开发独具特色的优质教材;完善乡土教材质量审查机制,研制适用乡土教材的标准体系;因循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升乡土教材的使用成效;构建权责分明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强化乡土教材制度供给。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中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必由之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产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乡风文明衰落、乡村治理无序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而乡村社会资本则可以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实现提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丰富的社会资本。因此,应从建立社会信任、健全社会规范以及建设社会网络三个维度来培育社会资本,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钢  周云逸  樊胜根  
放眼全球,在逆全球化、气候变化、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等挑战下,城市和乡村都难以独善其身,而乡村及其人口在各国发展政策中普遍且长期被忽视、发展相对滞后,在冲击中将更加脆弱。乡村振兴将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将单一的农业发展政策转变为促进乡村发展的综合性方案,对冲农业份额急剧下降、乡村衰退和城乡不平等,并借此提振经济。本文分析了全球乡村发展的关键挑战,总结和反思了代表性国家的乡村发展举措,提出了现阶段进行乡村振兴、将其转化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需要强调全球视角并采取将乡村经济构建为城市经济平等伙伴的"城乡融合经济"(Rurbanomics)发展模式,进而明确了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