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89)
- 2023(4581)
- 2022(3704)
- 2021(3305)
- 2020(2452)
- 2019(5561)
- 2018(5563)
- 2017(9975)
- 2016(5386)
- 2015(5917)
- 2014(5817)
- 2013(5499)
- 2012(4992)
- 2011(4497)
- 2010(4566)
- 2009(4180)
- 2008(4036)
- 2007(3729)
- 2006(3466)
- 2005(3061)
- 学科
- 济(18646)
- 经济(18630)
- 管理(18587)
- 业(12920)
- 环境(11408)
- 企(11166)
- 企业(11166)
- 学(7307)
- 资源(6525)
- 划(6515)
- 生态(6334)
- 农(6324)
- 方法(6179)
- 业经(5465)
- 地方(5332)
- 中国(5274)
- 和(5180)
- 规划(4719)
- 数学(4608)
- 环境规划(4579)
- 发(4537)
- 数学方法(4495)
- 理论(4428)
- 土地(4259)
- 农业(3987)
- 技术(3716)
- 财(3597)
- 融(3188)
- 金融(3186)
- 制(3085)
- 机构
- 学院(76953)
- 大学(74405)
- 管理(30223)
- 研究(25849)
- 理学(25829)
- 济(25809)
- 理学院(25508)
- 经济(25126)
- 管理学(24994)
- 管理学院(24871)
- 中国(18521)
- 科学(18208)
- 京(15941)
- 农(13890)
- 业大(13210)
- 中心(12563)
- 所(12550)
- 江(11760)
- 研究所(11713)
- 范(11546)
- 师范(11463)
- 财(11385)
- 农业(10745)
- 北京(9953)
- 院(9894)
- 州(9816)
- 技术(9315)
- 财经(9178)
- 师范大学(9093)
- 经(8243)
- 基金
- 项目(56581)
- 科学(45022)
- 研究(41092)
- 基金(40509)
- 家(36241)
- 国家(35989)
- 科学基金(31276)
- 社会(25971)
- 社会科(24519)
- 社会科学(24510)
- 省(23454)
- 基金项目(22063)
- 自然(20693)
- 自然科(20084)
- 自然科学(20080)
- 自然科学基金(19688)
- 划(19492)
- 教育(18014)
- 编号(16553)
- 资助(14815)
- 重点(13153)
- 成果(12769)
- 发(12573)
- 创(12206)
- 课题(11523)
- 创新(11367)
- 部(11065)
- 国家社会(10877)
- 计划(10708)
- 科研(10554)
共检索到110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媛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以成都市三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筛选研究区内维持景观连通性最重要的核心斑块作为绿地网络的生态源地;耦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最小成本路径方法和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内重要生态廊道,利用中介中心度识别踏脚石斑块,构建研究区优化的绿地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利用MSPA方法可识别研究区内景观结构的核心区及连接桥区;利用景观连通性指数可筛选出具有重要连通性的12个核心绿地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与最小路径方法识别出的潜在绿地生态网络表明研究区南部、北部以及西南部存在生态廊道,但密集程度较小,东、西部区域生态廊道较少,生态网络结构完善度较差。利用绿地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取包括沙河公园在内的13个踏脚石斑块可构建出较为合理的研究区绿地生态网络。相比于其他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该方法更科学,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也更具参考和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晨洋 李卫正 仲启铖
生态廊道是指连接斑块的带状空间,能确保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可兼顾环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层面,极大增强新城的吸引力。本文以南京仙林新城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分析仙林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状况,总结仙林绿地发展现状与问题,基于GIS平台,采用最小路径(LCP)方法,确定潜在生态廊道;并通过重力模型的计算,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新城的生态廊道网络,并对廊道网络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结合各片区的具体绿地规划的要求与特点,构建新城绿地多层级、多元功能要求的综合绿地生态网络;最终总结并提出新城绿地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丽君 肖哲涛 邓荣鑫 王文娟
文章在对郑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补充调研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道空间及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潜在结构,以网络结构对比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技术支撑,根据图论连接度理论,建立网络生态模型,并对生态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最优网络结构,以期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绿道生态网络 空间耦合 郑州 中心城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苏同向 王浩
生态红线是为了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线。本文研究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结合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实际现状,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江苏扬州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归纳案例城市的生态景观资源特征和区域功能,整合生态红线区的保护用地,采用累积阻力模型的方法模拟和修正各生态资源的联系廊道。旨在寻求生态红线区与城乡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耦合关联,使生态红线真正落地,建立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和良好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红线 绿地 生态网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浪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明确提出,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其现已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和认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主要是指城市及市域主要绿地、林地、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地,通过生态廊道、绿道、生物踏脚石等具有一定连接度的带状廊道联结而成的网络系统,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尺度、多景观、多效益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构建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属性、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景观品质,以满足人居环境健康高效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空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东 陈尧 陈闪 蒋文伟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其空间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综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空间结构、生态敏感性及其累计耗费距离表面水文功能等空间绩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狸桥镇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7 538万元/a,其空间绩效较优;在其平原地区,建设用地和耕地广布,生态斑块较小且连接度较低,景观呈现破碎化;在中西部山区,生态斑块较大,但对其周边生态服务能力较弱;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划分为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36%、18%、17%、19%和10%;以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值作为费用表面,确定具...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过萍艳 蒋文伟 吕渊
以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为试验区,应用地理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试验区景观格局特征,结合景观中心度指标节点度和紧密度,确定了城镇区核心绿地斑块,并划分为中心节点、关键节点及基本节点3种类型。运用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和最小费用距离模型,构建了城镇区绿地系统潜在的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城镇区有53个绿地斑块,构成了城镇区绿地生态网络节点的核心;规划的14条潜在生态廊道能很好地结合绿地资源分布特点,连通城镇区核心绿地斑块,构建城镇区生态绿地网络系统。通过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最小费用距离模型、景观中心度评价等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价城镇绿地系统现状,优化城镇生态绿地网络,为城镇绿地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津 游巍斌 何东进 胡喜生
【目的】探讨公园绿地的供需关系以及布局合理性,为福州市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以及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通过可达性量化公园绿地的供给,结合各群体需求,分析不同群体视角下公园绿地供给和需求空间关系与布局公平性特征。【结果】(1)福州中心城区约51.0%的乡镇街道可达性好,可达性的整体布局从二环内向四周呈现低可达性—高可达性—低可达性的空间格局。(2)供给不足表现为较不公平的街道数量最多,占比为46.4%,供给匮乏呈现很不公平的乡镇街道占比为1.5%,47.9%乡镇街道的公园绿地供给达不到各群体的需求量。(3)女性的公平绩效指数略低于研究区内常住人口的平均水平;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总体公平绩效指数则高于平均水平,但各行政单元内公平指数浮动较大。【结论】供给不足表现为较不公平的街道数量最多,说明整体上公园绿地对各类群体的供给并不充足,大部分街道的公园绿地达不到群体的需求量,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全区域公平性。在未来的规划中,供给不足与供给匮乏的区域应作为需要重点关注和改善优化的对象,以实现公园使用的全区域公平。图6表1参4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汤姚楠 王佳 周伟奇
[目的]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与生态功能优化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方法]文章以徐州示范为例,在城市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异质性研究分析基础上,探索城市规划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路径;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原理,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理念,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从市域与城市规划区视角,合理配置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景观组分,进而优化区域绿地生态网络。[结果]研究得出2005—2015年研究范围城市化造成大量耕地消失,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加,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快速推进,林地面积占比大幅度增加;地表覆被变化直接表现为景观格局的快速破碎化和景观多样性的下降,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急需提高,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也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重点提出了强化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完整性与连通性,挖掘潜在生态功能等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一系列优化方案。[结论]文章为研究区及延伸的城乡区域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方法与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生 黄庆丰 章裕超 李莹莹
为对合肥市中心城区(二环内)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可达性的概念与原理,建立城市绿地可达性模型,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结果表明:1)绿地破碎化较为严重,但绿地可达性总体较好;2)绿地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仍存在不均衡;3)一环内外绿地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4)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是衡量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性的有力手段,充分体现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结果能有效地评价城市绿地格局和服务功能,可为合理调整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生 李莹莹 张前进
以定量评价为出发点以及以RS和G1S为技术支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的评价方法,确定生态、游憩和防灾避险等3个主要评价功能因子以及12个评价指标因子,构建整体性、分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关指标值的获取及评价的方法,同时对合肥市公园绿地功能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公园绿地功能综合评价值为0.743 0,处于Ⅱ级中游水平,表明合肥市公园绿地规模适当、指标较先进、结构较合理,综合功能效应良好,但也存在功能发挥不平衡现象,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功能评价 AHP GIS 合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周
通过对普兰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案例的分析总结,探讨了当前县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并从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原有环境、完善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柏蒗 胡志明 吴健平 钱杰 胡春凌 谈文琦 过仲阳
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评价其社会服务功能需同时考虑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为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部分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包括公园绿地服务范围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重叠度和单位面积公园绿地服务人口数等3项指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介绍了3项指标的定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计算流程,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主要公园绿地对于居住区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公园绿地对于居住区的服务范围覆盖率已超过80%,服务重叠度平均值为2.21,单位面积公园绿地服务人口数的平均值为1.17人/m2。3项指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基伟 方世明 刘春燕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探讨居住区尺度下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距离因素会改变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并且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变化存在差异;(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严重不公平"级别所占面积比重始终比较大;(3)区域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要优于全市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4)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空间公平性的区域差异较大。街道人口数量、公园绿地数量、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是造成其空间公平性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结合人口需求科学地规划公园绿地的数量和等级,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基伟 方世明 刘春燕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探讨居住区尺度下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距离因素会改变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并且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变化存在差异;(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严重不公平"级别所占面积比重始终比较大;(3)区域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要优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