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1)
2023(10671)
2022(9219)
2021(8453)
2020(7120)
2019(16334)
2018(16074)
2017(31041)
2016(16792)
2015(18749)
2014(18365)
2013(17998)
2012(16423)
2011(14838)
2010(14889)
2009(14074)
2008(13721)
2007(12316)
2006(10493)
2005(9222)
作者
(47660)
(40127)
(39731)
(38044)
(25178)
(19294)
(18351)
(15654)
(14863)
(13911)
(13403)
(13383)
(12562)
(12553)
(12461)
(12193)
(12141)
(11859)
(11644)
(11489)
(9894)
(9672)
(9564)
(9118)
(9064)
(8848)
(8830)
(8689)
(7980)
(7924)
学科
(67420)
经济(67353)
管理(45492)
(42567)
(34533)
企业(34533)
方法(30752)
数学(26924)
数学方法(26650)
中国(19893)
(18384)
(16938)
地方(14706)
(14618)
业经(14280)
(13655)
贸易(13652)
(13224)
农业(12045)
(11771)
理论(10930)
(10717)
财务(10694)
财务管理(10668)
(10511)
环境(10303)
企业财务(10030)
(9635)
银行(9610)
(9126)
机构
学院(237037)
大学(236495)
(93994)
经济(91794)
管理(90200)
研究(78354)
理学(78098)
理学院(77165)
管理学(75696)
管理学院(75254)
中国(57680)
科学(49818)
(49081)
(42751)
(39307)
(39244)
中心(37091)
研究所(35919)
业大(35568)
(35159)
财经(34780)
(32642)
师范(32346)
(31536)
农业(31283)
北京(30238)
经济学(29359)
(28520)
(28304)
经济学院(26756)
基金
项目(161949)
科学(127988)
基金(117709)
研究(117280)
(102746)
国家(101961)
科学基金(87640)
社会(74572)
社会科(70612)
社会科学(70590)
(63500)
基金项目(63154)
自然(57118)
自然科(55818)
自然科学(55803)
自然科学基金(54769)
教育(54377)
(54004)
编号(48558)
资助(46646)
成果(38746)
重点(36891)
(35571)
(35287)
(33802)
课题(32831)
创新(31533)
科研(31404)
国家社会(30731)
教育部(30473)
期刊
(100451)
经济(100451)
研究(65789)
中国(41082)
学报(36882)
(34973)
科学(34266)
(33105)
管理(29723)
大学(27242)
学学(25648)
教育(24334)
农业(23580)
技术(19315)
业经(17967)
(17897)
金融(17897)
经济研究(16486)
财经(16455)
问题(14926)
(14192)
(12654)
商业(11713)
(11539)
图书(11529)
技术经济(11293)
资源(10855)
现代(10827)
理论(10822)
统计(10615)
共检索到335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丽亚  修春亮  冯兴华  
基于交通、信息、企业的多元要素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测度"流空间"背景下的东北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①交通及信息流要素在东北城市间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网络联系相对紧密;多元流的城市网络结构均显示出省内联系强于跨省域联系,城市跨省域联动发展格局远未形成。②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在多元网络均处于主导性地位,区内辽中南及哈长两大城市群在网络中的发育水平较高。③多元流视角有交通信息型、交通商贸型、信息商贸型、交通信息商贸型四种核心—边缘结构类型,核心城市多分布在城市群内,对网络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边缘城市处于从属地位,尚未进入良好的协同发展阶段。④文章认为资源禀赋、时空压缩、区域经济、政策引导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网络结构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吴相利  张平宇  张鹏  
在“东北地区再振兴”背景下,研究现实与虚拟流视角下的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网络特征对于认识和重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经济、普列、高铁、信息等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指标探讨东北地区城际多维要素流强度和城市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具备空间网络化发展规模,形成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为核心,吉林、鞍山、齐齐哈尔为副核心,哈尔滨—大连一轴,辽宁省子群、吉林省子群、黑龙江省西部子群、黑龙江省东部子群、赤峰—通辽、乌兰浩特—白城、伊春—黑河等关系对的“四核、三副、一轴、七群”空间结构。(2)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态势比哈长城市群强烈,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的流量最强,哈尔滨省内联系对象为齐齐哈尔、大庆,长春省内联系对象为吉林,沈阳省内联系对象为大连、本溪、丹东,大连省内联系对象为沈阳、丹东、营口。(3)东北地区“T”型轴带有向哈(尔滨)大(连)单轴发展的趋势,综合流呈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衰减的“核心—边缘”格局。其中经济流呈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与蒙东区由南至北的衰减格局;普列流呈以哈大与滨洲铁路为轴带,并向两侧弱化的空间格局;高铁流呈沿哈大主轴带、长珲与哈齐次轴带向两侧非对称的递减格局;信息流呈“四核心、四边缘”的格局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丽珍  汪侠  甄峰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了长三角2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两种交通方式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作为城市间距离,结合2011-2013年各城市的百度指数计算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分析了区域流动空间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区域流动空间网络基于高速铁路的核心城市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网络中心性与网络偏平化趋势同时并存;次级网络的构成与城市间的距离及行政边界存在着直接关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丽珍  汪侠  甄峰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了长三角2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两种交通方式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作为城市间距离,结合2011-2013年各城市的百度指数计算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分析了区域流动空间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区域流动空间网络基于高速铁路的核心城市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网络中心性与网络偏平化趋势同时并存;次级网络的构成与城市间的距离及行政边界存在着直接关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曹有挥  陈国伟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宏乔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淮北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不同城市间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密度逐年增大且增速较快。(3)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但有"小群体化"倾向,城市网络总体趋于复杂化。2011—2016年,共形成2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Ⅰ城市数量较多且始终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凝聚子群Ⅱ一直由安徽省城市构成,是相对封闭、弱发育的小群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绪华  李新  
基于流空间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效应,并刻画其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流空间视角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在地区积累具有积极的动态性和连续性,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类支配主体,均对其空间分布具有影响;第二,根据政府权力和市场权力对地级市类型进行划分,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倾向于分布在“强政府+强市场”类型的地级市;第三,地级市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流动愈发紧密,“强政府+强市场”类型的地级市是劳动力流入的重要节点,同时“劳动力流动”空间联系网络存在三类板块,分别为以“强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净收益板块Ⅰ”,以“弱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经纪人板块Ⅱ”,以“弱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Ⅲ”和以“弱政府+弱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文章利用百度指数,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探索调控策略,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重大。立足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点强度、点度、异质性、互惠性、模块性、紧密性、集聚性、通达性和层级性分析后可知,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主要是由我国东南半壁有关城市所编织,连接上具有空间跳跃性、多中心极核、层级明显、结构相对稳定的复杂网络。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訾颖  
依据城市流强度分析了浙东北城市群城市流状况,省会城市杭州和计划单列市宁波,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发展相对比较均衡,总体实力较强。嘉兴、绍兴两市具有明显的制造业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经济结构不甚合理。湖州、舟山两市与其他各市比较制造业相对落后,总体实力较弱,应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作用。最后对评价指标和计算模型提出了改进意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健   宿荣   曾穗平  
信息流是信息时代测度区域城市网络格局的核心指标。为探索京津冀“城市—区域”网络格局演变规律,选用京津冀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百度指数数据,依托ArcGIS、Ucinet及地理探测器,计算信息流总量、网络密度、优势流、中心性、QAP相关系数,剖析长时序截面城市群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多因素交互作用对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趋于均衡,呈现以等级指向和中心指向为主的“弓”形分布特征,核心网络由强“轴—轴”结构向“多边形”稳固结构演进;(2)城市层级波动趋于缓和,“一核双城多支点”格局更加明晰,单核集聚现象依旧突出;(3)多要素耦合作用下人口规模不再构成影响城市网络的最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网络均衡化的稳定加速器。未来需加强区域资源共享与协调联动,资源配置向节点/边缘城市倾斜,并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城市网络格局优化的新动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佳  何杰  项清  
建立在网路城市理念的视角下,以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案例,基于引力模型计算旅游经济联系度,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通过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族群等指标模型分析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差距较大的层级,并且基本形成"T形"轴加内部"C形"圈的空间结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整体网络的各节点城市联系不高,中心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主要受到以成都、重庆作为核心节点的外向驱动作用,缺乏次级枢纽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的内部出现凝聚子群,但凝聚子群的深度和广度不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晨  修春亮  
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组织分布模式是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关注重点。城市之间具有合作与动态的网络互补关系。以资金流为例,分析资金流视角的流空间结构中城市网络分布特征。首先,分析城市网络连接度分布特征。然后从网络节点(即城市)出发,分析各城市重要程度或等级体系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从第一等级资金流强度到第五等级资金流强度,城市网络空间变化过程为:哈大城市走廊沿线—向东北方向扩展—向西扩展—覆盖东北地区较小规模城市—资金流网络整体向北迁移。城市间资金流联系强度较弱,且存在极化现象。2网络相对连接率较高的城市具有"丁字型"空间结构。城市等级体系为倒金字塔模式。3随着资金流强度等级下降,资金流网络所涵盖的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胜   王磊   袁锦富  
站-城关系是我国高铁网络快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空间治理问题,而当前高铁网络“流”空间研究中针对站-城关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基于城市和高铁站点两个尺度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长三角高铁网络发展的“流”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城市尺度来看,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以及合肥市在高铁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长三角地区被划为4个子网络,反映了高铁网络联系的不同地区紧密性特征。(2)从站-城关系的分析视角来看,一个城市中多站点特征总体可归纳总结为4种类型,并且多数城市一般只有一个高铁站点处于核心地位,且核心站点的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建议高铁站点地区发展应从统筹城市网络和站-城关系两个视角进行综合考虑。结论对于高铁网络“流”空间的多尺度和跨尺度空间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幸丽君  杜赛南  孙桂英  陈全  
本研究基于百度迁徙、百度指数、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元流数据,构建多维城市联系强度矩阵,从网络节点、层级及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综合测度多维流视角下的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联性,并选取企业发展、交通可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五类影响因素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探析多维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不同要素作用下的城市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武汉均处于独立核心地位,天门、潜江、仙桃及神农架林区等均处于较低层级,且不同联系网络的整体联系密度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综合流>人流;②资金网络和其他网络之间关联性均较强,其中与物流网络在核心边缘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共性,而信息网络和人流网络的关联度较小;③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是多维网络产生共性的主要原因;交通可达、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服务因素影响相对最弱。最后基于本研究结论,为湖北省域空间规划的重点方向提出了若干探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宗会明  黄言  胡佯佯  
交通流作为城市间要素流的重要表征,已逐渐替代传统研究中的城市属性数据,被用于城市网络分析研究中。基于成渝城市群51个城市单元间的铁路、公路客流,从联系强度和节点等级两个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双核、一轴、两带"布局,成渝、成绵乐、渝万客运专线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沿线成为高层级网络集中分布地带。(2)城市网络极化现象显著,成都市市区与重庆主城区辐射能力过强,高等级网络过于集中,次级城市网络发育不足。(3)公路运输仍是成渝城市群城市联系的基础运输方式,覆盖率高,而高铁动车对城市网络等级的提升作用明显,强于公路交通与普通列车。此外,行政要素依旧会对城市网络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