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75)
2023(2796)
2022(2186)
2021(2338)
2020(1724)
2019(4072)
2018(4195)
2017(6064)
2016(4510)
2015(5145)
2014(5479)
2013(4445)
2012(4160)
2011(3735)
2010(3923)
2009(3306)
2008(3209)
2007(3109)
2006(2777)
2005(2493)
作者
(8926)
(7208)
(7035)
(6986)
(4615)
(3544)
(3503)
(3055)
(2782)
(2736)
(2496)
(2424)
(2399)
(2336)
(2307)
(2227)
(2211)
(2186)
(2150)
(2088)
(2084)
(1851)
(1841)
(1743)
(1728)
(1684)
(1681)
(1544)
(1506)
(1502)
学科
教育(19479)
中国(9730)
理论(7271)
(5838)
经济(5830)
教学(5700)
(4327)
政治(4246)
思想(4196)
管理(4155)
研究(3931)
思想政治(3780)
政治教育(3780)
治教(3780)
德育(3744)
文化(3702)
(3534)
(3392)
发展(3303)
(3197)
企业(3197)
(3181)
高等(3164)
改革(3160)
教育改革(2787)
(2728)
学校(2705)
学法(2561)
教学法(2561)
方法(2534)
机构
大学(53793)
学院(49230)
教育(26142)
研究(20214)
(19607)
师范(19573)
师范大学(16380)
(13311)
职业(11316)
科学(11113)
管理(10510)
教育学(10214)
技术(9815)
(9652)
北京(9448)
(9426)
(9229)
经济(9097)
理学(8804)
研究所(8550)
理学院(8530)
管理学(8156)
管理学院(8009)
中国(7765)
职业技术(7759)
中心(7625)
教育学院(7521)
(7219)
(7123)
技术学院(6602)
基金
研究(29662)
项目(27915)
科学(23356)
教育(22950)
成果(16226)
社会(16111)
基金(15673)
编号(15489)
社会科(14710)
社会科学(14708)
课题(14392)
(13120)
(12721)
(12534)
(12118)
国家(11795)
规划(10378)
(9306)
科学基金(9303)
项目编号(9299)
研究成果(8864)
(8643)
年度(8433)
(8068)
(8044)
阶段(8021)
重点(8012)
(7951)
(7883)
教育部(7716)
期刊
教育(45968)
研究(26571)
中国(20537)
(12505)
经济(12505)
职业(10991)
技术(8112)
技术教育(7111)
职业技术(7111)
职业技术教育(7111)
大学(5919)
学报(5681)
高等(5530)
(5041)
论坛(5041)
成人(4959)
成人教育(4959)
高等教育(4903)
科学(4785)
(4435)
(4119)
发展(3884)
(3884)
管理(3782)
职教(3778)
学学(3631)
图书(3621)
比较(3517)
(3194)
教研(2950)
共检索到86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海莹  吴明海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是在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对族群身份的认同方式,实现在统一中尊重多元,在多元中追求统一。世界公民教育必须倡导平等、尊重、宽容和理解的价值观。我国的世界公民教育应该是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意识形态统一的前提下,寻求族群认同和差异的平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古典共和主义是基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而产生的公民思想,它奠定了公民身份的基本路向。古典共和主义以城邦公共生活为基点,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城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公共生活是以公民美德来维系的,因此,古典共和主义把公民美德培养作为核心,同时辅以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私利的约束。古典共和主义重视教育在形塑公民中的作用,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核心是公民德性的养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何晓芳  
在全球化时代,一体与多元成为世界发展的两种趋势。以艾丽斯·杨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在20世纪末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普遍与差异、同质与异质成为多元化时代公民教育不可忽视的两组矛盾。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范微微  赵明玉  饶从满  
多元文化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国家的公民构成多样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原本稳固的社会情感基础。这些文化群体在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和对抗加剧了人们对于国家秩序和团结的担忧。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对于国家认同和归属的情感显得有些复杂。现代民族国家需要公民教育的整合功能,以强化公民的情感联结;现代民主国家需要公民教育的民主化功能,以实现公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现代国家必须找到一条与它们的新角色相一致的社会团结和凝聚的新途径和基础。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民国初期以来,公民观念和公民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人们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一度出现了偏离,这导致公民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偏离。在民国初期,公民身份认同偏向于"国民"身份,从而形成了以"国民伦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理念。建国以后直到"文革"时期,公民身份又偏向了"人民"身份,学校公民教育也逐渐"异化"为革命伦理教育。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身份认同才逐渐获得了现代性的特征,公民教育理念也转向以公共伦理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主体性、权利性和公共性的现代公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丹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述、理论性界定和经验性分析三种研究路径。在实践中,以"全校策略"框架为代表的主动公民身份再造运动更是风起云涌。然而,由于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再造之路任重而道远。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万明钢  安静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公民与公民教育理论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的挑战,全球化进程与多元文化诉求之间形成强大的张力,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资质和公民教育观。因此,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教授提出了变革公民教育的一系列主张。承认、理解和尊重群体差异性和文化权利是其公民资质观的主要观点。在包容、和谐的课堂环境中习得和构建起新的公民意识是其公民教育思想变革的精髓所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乐先莲  
加拿大作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马赛克国度",在公民教育中秉承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差异的公民资格以及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并重的公民教育观,并将此理念贯彻落实在公民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公民教育实现了国家认同与族群身份的有机统一。对于同样面临多元文化和民族差异问题的中国来说,加拿大的公民教育理念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巨光  
晏阳初对共和主义的理解是公民都担负起国家社会的各种责任,共同民主治理国家社会,这可谓之公民共和主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定县的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是以这种公民共和主义理念为指导的。对责任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强调是定县公民教育实验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公民教育自我创造是其富有成效的根本原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宁莹莹  冯建军  
2002年,公民教育作为国家法定学科正式在英国中学实施,同时,英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跟进公民教育实施状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2007年发布的《课程检视:身份与多样性》报告就是对公民教育课程的一次修正。作为对多元文化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的回应,此次课程改革是在英国国内政治力量的推动下而进行的。新的课程修正案不仅拓展了公民教育内容,增加了身份与多样性教育,同时提出了整合多元文化社会和传授统一价值观的有效策略。自此之后,学校公民教育承担了通过多样性和统一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任务,以促进更为和谐的英国社会生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丛立新  
公民教育在中国正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公民教育中应当倡导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学生从公民教育中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概念和技能体系,迄今认识比较笼统模糊。为建立公民教育所需的理论基础,研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英国学者T.H.马歇尔是公民理论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提出和论证了公民身份的三个组成部分: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社会的要素;阐释了三者各自的发展过程;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歇尔的理论不仅在西方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建设公民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霞  
公民教育源于西方政治文化和教育理念,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在中国开展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因而需要中国本土文化的参与。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具有自身的伦理特性。依照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中国公民教育必须在个体层面强调道德修养,在家庭层面强调义务感,在社会层面强调公德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闯  郑航  
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之间是相望互动的,从公民身份观念地演化可以透视出公民教育的实践走向。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公民身份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西方众多国家兴起。这牵连出了英美现代公民教育中的诸多文化议题,公民教育实践需要在民族性与全球性、民主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当地张力与整合。在这场"漫长的革命"中,英美现代公民教育正处于文化转向的过程之中。所谓"文化转向"不是一种视文化为全部内容和终极目的的教育形态,而是平等的凸显文化维度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柴楠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诉求催生了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期待,公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时代性话语。公民本质上是政治公民,公民教育的中国立场因此显得必要而紧迫,中国立场意味着理论创造的中国意识和中国式思考。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也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维度。世界公民应该是心灵自由、态度开放、具有博雅胸襟的公民。《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一书所要做的便是探索公民教育的当代中国形态,塑造具有时代意识、国家立场和世界眼光的当代公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