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2)
2023(11545)
2022(9712)
2021(8853)
2020(7068)
2019(16002)
2018(15768)
2017(29606)
2016(16007)
2015(17682)
2014(17320)
2013(17050)
2012(15669)
2011(14240)
2010(14451)
2009(13676)
2008(13351)
2007(11982)
2006(10914)
2005(10012)
作者
(44070)
(36632)
(36489)
(34461)
(23512)
(17390)
(16620)
(14238)
(13962)
(13133)
(12444)
(12384)
(11752)
(11475)
(11298)
(11229)
(10820)
(10763)
(10587)
(10575)
(9094)
(8993)
(8736)
(8468)
(8393)
(8276)
(8153)
(8005)
(7487)
(7115)
学科
(67770)
经济(67692)
管理(52602)
(45896)
(37972)
企业(37972)
中国(24656)
地方(21456)
(19300)
方法(19276)
(17848)
业经(17219)
数学(15129)
数学方法(14985)
(13638)
(13310)
农业(13192)
(12892)
银行(12883)
(12362)
(12279)
(11695)
金融(11694)
环境(11470)
(11362)
财务(11318)
财务管理(11288)
地方经济(11039)
(10935)
贸易(10924)
机构
学院(218234)
大学(213208)
(87220)
经济(84953)
管理(84581)
研究(75271)
理学(69371)
理学院(68492)
管理学(67497)
管理学院(67040)
中国(61343)
(47610)
科学(44735)
(43363)
(37351)
(36012)
中心(35605)
(33472)
研究所(33079)
财经(32288)
(30963)
师范(30716)
北京(30175)
(29474)
(29140)
业大(28753)
(27936)
经济学(25810)
(25662)
农业(25624)
基金
项目(137236)
科学(108697)
研究(104730)
基金(97198)
(83371)
国家(82593)
科学基金(71715)
社会(66950)
社会科(63423)
社会科学(63405)
(55167)
基金项目(51226)
教育(47281)
(45721)
自然(44169)
编号(43815)
自然科(43100)
自然科学(43093)
自然科学基金(42276)
资助(38113)
成果(35321)
(35068)
课题(31309)
重点(30773)
(29072)
(28756)
发展(28655)
(28166)
国家社会(27270)
创新(26803)
期刊
(113365)
经济(113365)
研究(69549)
中国(53953)
管理(35751)
(35271)
(32564)
科学(29563)
学报(27385)
教育(27227)
(24786)
金融(24786)
农业(21995)
大学(21364)
业经(20996)
技术(19971)
学学(19845)
经济研究(16753)
财经(15856)
问题(15239)
(13815)
(12850)
(12181)
现代(11823)
资源(11045)
商业(11040)
图书(10888)
技术经济(10507)
会计(9858)
(9854)
共检索到356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沁娜  范利军  
在环境治理领域,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在对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涉及的多元利益群体不同利益诉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的环境评估机制、构建城市"棕色地块"再开发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建立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多利益方全过程参与机制三个方面尝试提出了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管理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王慧云  
世界上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高铁站区都依托于权责利益明确的土地开发,但我国大多数高铁站综合开发收效甚微。在分析中国高铁站区开发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归属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铁站区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不同。在此基础上,以高铁站区土地为核心,以铁路主体为桥梁,对铁路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分析,以寻求土地发展权归属的最优策略。结论如下:在地方政府选择让渡、铁路主体选择服从、铁路主体与市场主体形成综合开发联盟并通过铁路主体的最终开发活动实现博弈均衡时,各方获得最大收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王慧云  
世界上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高铁站区都依托于权责利益明确的土地开发,但我国大多数高铁站综合开发收效甚微。在分析中国高铁站区开发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归属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铁站区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不同。在此基础上,以高铁站区土地为核心,以铁路主体为桥梁,对铁路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分析,以寻求土地发展权归属的最优策略。结论如下:在地方政府选择让渡、铁路主体选择服从、铁路主体与市场主体形成综合开发联盟并通过铁路主体的最终开发活动实现博弈均衡时,各方获得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靳晓雯  高和平  
科学修编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接近尾声,但修编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问题的提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国礼  
多元智力理论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密不可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者为前者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也将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艳楠  邓海雯  王磊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脆弱区在多产业集聚发展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破坏问题,且极易忽视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本文基于多元利益参与主体研究视角,引入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收益分成比例合作性参数,社区居民舆论监督影响社会性参数,及政府部门补贴惩罚政策性参数,构建一种多元参与主体视角下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演化博弈模型。全面研究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选择,分析参与主体利益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确定参与主体利益联结的均衡稳定选择及其存在条件。通过对不同利益策略组合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确立价值共创的演化路径及机制构建模式。研究发现,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政府部门进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价值共创的演化路径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生态旅游开发成熟阶段是最理想的阶段,同时分析每个阶段的产生原因并给出演化导向建议;适当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收益分成比例,吸引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形成合作开发联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合作开发联盟的良性循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洪世键  姚超  张衔春  
从租差理论与绅士化的关系入手,梳理了租差理论的缘由、脉络与拓展,指出租差理论是城市空间再开发问题的有力工具,但难以在城市化和城市空间扩展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应用。基于特征价格法研究方法,通过引入场所价格和区位价格的概念,考察了潜在地租、实际地租的不同组合类型以及租差的演变情况,区分不同的城市空间循环演化模式,为分析城市空间再开发的时机、难易程度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框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惠乔   张鸣鸣   张道远  
提升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以生物天然气为纽带的“粮—气—粮”循环农业具有改良土壤、节约资源、降低种粮成本等效用。本文以河南省商水县“粮气循环”实践为典型案例,在描述、总结“粮气循环”模式的做法和成效基础上,在政府、企业、农民多元主体利益关系视角下,基于物质流动链构建分析框架,分析各主体参与“粮气循环”的动力特征及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探讨多元主体开展“粮气循环”的可能性和条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环境政策是地方政府参与“粮气循环”的关键动力,经济收益则是农民和生物天然气企业参与的关键动力;“粮气循环”模式通过填补秸秆处理、社会化服务、清洁能源供给等产业链短板,实现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多元主体的共同价值目标,形成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敏  匡兵  陶雪飞  
利用收敛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6—2016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差异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研究期内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2)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出σ收敛特征,σ系数在考察期内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地区分布还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存在条件β收敛;(3)土地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变量对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收敛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4)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参照,通过规划约束、市场引导等抑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无序扩张。同时探索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及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满银  肖瑛  
以地下空间开发为视角,用文献资料法、实证法研究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创新方式。从工程技术和技术经济的角度验证了开发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可行性。认为开发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定价无据及缺乏规划编制;应从确权、定价、规划、融资、财税等方面着手加快促进开发区地下空间的开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楠琦  仝德  李贵才  
城市土地开发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在地理学界已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但在中国土地财政背景下,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的实际推动者,其在空间开发中的具体行为选择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门剖析。从竞租理论出发,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最新精神,通过对比不同土地管理制度下城市政府在"新城开发"和"城市更新"中的收益情况,进一步揭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动力机制和"新城开发"快于"城市更新"的结构差异原因,并分析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对政府空间开发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下,政府更有动力进行新城开发而非旧城更新,城市呈现出无限蔓延的趋势;"同权同价"下,城市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宝鑫  武亚军  
首先,本文基于Laplume等人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问题的划分,对2008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管理学期刊上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162篇文献(124篇英文文献、38篇中文文献)进行回顾,揭示了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其次,本文从战略理论视角出发,从企业层战略内涵与企业逻辑、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经营"和"维持"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方面,对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出转型发展情境下的中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最后,结合中国转型时期政府作为重要利益相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华伟  张锐  刘友兆  
研究目的:弥补已有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尝试剖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结果:(1)吴江市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达到"良好"水平,但该项目"良好"等级关联度不强;(2)灌溉面积增加率、农地年收入增加量、粮食产能提高量、植被覆盖提高率等是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结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拓宽了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内涵,有利于保障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适合用于农村土地整理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志宏  郝晋珉  郭丽娜  高红梅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且具有固定性的生产要素,因此"地根"是宏观调控区域社会经济及其它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区域内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如何分配是当前其产业和用地空间集聚规模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本文借鉴国外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的经验并根据机会成本理论构建区域农地非农化指标二次配置及其利益主体内部之间利益分配的初步构想,并通过经济模型和以河南省农地非农化用地指标配置为例论证其可行性,经分析土地开发转让后,河南省的农业产值和非农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权空间转让后的土地配置方式不仅有利于非农经济发展的集聚发展,区域的非农经济和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其利益分配方式体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齐瑞  赵华甫  厚欣悦  刘昊璇  
[目的]创新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田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矛盾,从利益协调的角度提出构建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对策建议。[结果](1)当前我国农田建设项目的项目属性、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上均存在融资障碍因素;(2)政府及相关部门、项目业主、工程施工方、土地权利人、农业经营方、金融资本方是农田建设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矛盾协调是解决项目融资问题的关键;(3)构建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对内应明确工程经营属性,完善权责利分配机制,对外应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多主体投资机制,优化市场融资环境,健全金融保障服务,创新融资产品。[结论]针对农田建设项目融资障碍,可通过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来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