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937)
2023(21099)
2022(17961)
2021(16900)
2020(14181)
2019(32407)
2018(31811)
2017(60272)
2016(32815)
2015(36966)
2014(36526)
2013(35446)
2012(32502)
2011(29385)
2010(29170)
2009(26954)
2008(26288)
2007(22965)
2006(20091)
2005(17868)
作者
(92016)
(76803)
(76054)
(72486)
(48640)
(36716)
(34651)
(30000)
(29125)
(27208)
(26041)
(25998)
(24476)
(24267)
(23681)
(23578)
(22737)
(22563)
(22054)
(21981)
(19094)
(18708)
(18463)
(17487)
(17003)
(16889)
(16853)
(16808)
(15399)
(15187)
学科
(128404)
经济(128236)
管理(97801)
(90383)
(76468)
企业(76468)
方法(56806)
数学(48940)
数学方法(48241)
中国(37410)
(34643)
(34160)
业经(29632)
(27802)
(27381)
地方(25799)
(23527)
贸易(23509)
技术(23268)
(22871)
农业(22455)
理论(22364)
(21629)
银行(21573)
(21233)
财务(21143)
财务管理(21094)
(20608)
(20538)
(20512)
机构
大学(457529)
学院(454338)
(183587)
经济(179745)
管理(177622)
研究(155357)
理学(153470)
理学院(151738)
管理学(148968)
管理学院(148133)
中国(117900)
(98041)
科学(94885)
(85935)
(76974)
(71615)
中心(70581)
研究所(70142)
财经(68246)
(66493)
业大(66156)
(62225)
北京(61985)
(60818)
师范(60204)
(57072)
经济学(55953)
农业(55893)
(53284)
财经大学(50836)
基金
项目(313026)
科学(247358)
研究(230377)
基金(227460)
(198778)
国家(197134)
科学基金(169393)
社会(146360)
社会科(138681)
社会科学(138648)
(121165)
基金项目(119555)
自然(108910)
教育(106799)
自然科(106409)
自然科学(106382)
自然科学基金(104441)
(102650)
编号(93268)
资助(93244)
成果(76509)
重点(70603)
(69618)
(66943)
(66423)
课题(64989)
创新(62137)
国家社会(60965)
教育部(59922)
科研(59565)
期刊
(198519)
经济(198519)
研究(135116)
中国(93610)
学报(71881)
管理(66950)
(66678)
科学(66303)
(64487)
教育(56176)
大学(55283)
学学(51668)
农业(44584)
技术(40999)
(39381)
金融(39381)
财经(33520)
经济研究(32420)
业经(31690)
(28848)
问题(25353)
(24302)
图书(23563)
科技(22272)
技术经济(21660)
(21374)
统计(20746)
理论(20565)
(20307)
资源(19550)
共检索到673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中晓   陈韬   吴祯  
从多元主体(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其他市场主体)视角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基于2009—2020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运用“熵权法+TOPSIS法+耦合度分析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国各省份创新能力的梯队分布呈金字塔形;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各区域间差异大,区域内部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从创新主体来看,区域创新系统的四大主体创新能力都呈上升趋势,呈现政府、学研机构、其他市场三大主体创新支撑能力强而企业创新参与能力弱的状态;从耦合状态来看,中国四大创新主体之间耦合度还比较低,而且企业与其他3类主体的耦合度也比较低。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应推动以区域为单位建设创新高地,推动区域内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婉  秦艺根  
通过超效率EBM模型,利用2019年省际截面数据,测算了我国30个省(区、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基于四螺旋模型,探究政府、产业、高校、社会公众协同绿色技术创新机制,选取政府支持、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优化度、高校技术转移、公众参与度五个前因条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多主体协同联动产生区域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路径。研究发现,单个条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解释力度不强,但相较于其他条件,政府支持与公众参与在促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存在3条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路径,包括政产学协同型、政府助力下的产业推动型、政府主导逻辑下的公众参与型;两条导致非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路径,均呈现政府支持乏力与公众参与缺失的特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晓娟  崔宏达  
专利交易是创新主体回收研发成本、形成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主体视角深入探讨专利交易差异及区域网络有利于不同创新主体制定差异化专利交易政策,从而加快实现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8年中国专利许可与转让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类创新主体专利交易差异与专利区域流动网络。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专利交易特征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不同,相关专利特征也不同;(2)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和个人则对多地甚至全国技术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应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合作研发扩大专利交易范围;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专利交易评价体系和专利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肖彬   马鸿佳  
创新型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型创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所处的创业环境,当前我国的创业环境又体现出高度的复杂性,究竟什么样的环境会促进创新型创业的发展是创业研究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基于制度复杂性理论和知识溢出创业理论,利用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从组态视角分析了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传统文化、人力资本所构成的复杂环境如何驱动创新型创业。研究发现:(1)存在驱动创新型创业高活跃度的3条路径:(1)知识过滤与流量驱动;(2)知识过滤主导驱动;(3)知识过滤与存量驱动。(2)市场环境在所有组态中同时出现,说明在不同的环境组态下,市场作为知识过滤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其他要素的耦合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创新型创业。(3)通过组态比较发现了环境要素之间替代性与互补性关系,创新型创业高活跃度与非高活跃的驱动机制的非对称性关系。本文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创新型创业现象背后的因果复杂性,并为提升创新型创业活跃度提供了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肖彬   马鸿佳  
创新型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型创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所处的创业环境,当前我国的创业环境又体现出高度的复杂性,究竟什么样的环境会促进创新型创业的发展是创业研究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基于制度复杂性理论和知识溢出创业理论,利用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从组态视角分析了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传统文化、人力资本所构成的复杂环境如何驱动创新型创业。研究发现:(1)存在驱动创新型创业高活跃度的3条路径:(1)知识过滤与流量驱动;(2)知识过滤主导驱动;(3)知识过滤与存量驱动。(2)市场环境在所有组态中同时出现,说明在不同的环境组态下,市场作为知识过滤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其他要素的耦合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创新型创业。(3)通过组态比较发现了环境要素之间替代性与互补性关系,创新型创业高活跃度与非高活跃的驱动机制的非对称性关系。本文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创新型创业现象背后的因果复杂性,并为提升创新型创业活跃度提供了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则粉   张骞   赵秋运   马卓如  
评估数字基建的创新动能作用,分析数字基建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及其程度、条件,并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探讨基础设施结构转变与创新模式演进的关系。运用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知识供给和创新转化的渠道实现,其中对东部创新的作用大于中部且对中部创新的作用大于西部、对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大于应用研究、对高质量创新的作用大于低质量创新;随着要素禀赋、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创新的促进程度不断增大;另外,数字基础设施投资还可推动创新模式由引进模仿向自主研发转型升级。据此,进一步激发数字基建驱动创新的作用要加强配套建设并因地制宜、因结构施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曹萍  赵瑞雪  尤宇  方曦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案例样本,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学术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产业基础、政府支持5个维度探究创新策源能力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策源能力下5个变量的不同组合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区域内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是取得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有4条,根据政府的参与程度,可将4条路径分为两类,即非政府主导型合作创新和政府主导型关键技术创新;还发现两种创新条件组态会创造非高创新绩效,且两类组态均以弱产业基础与弱技术基础为核心条件。地方政府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不同路径来提高区域创新绩效。研究首次将创新策源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联系在一起,分析其内在影响机理,且分析结果与我国各区域发展情况吻合,刻画的4条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对不同地区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莉  胡文彪  张正午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参照2016—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统计数据,构建众创空间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我国30个省区市(未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创新综合效率优于东、西部地区,其中纯技术效率是造成综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创新发展程度差异会加剧其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差异;部分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未能达到有效状态,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4点建议,为政府和相关企业对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田  胡笑寒  
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长足动力,对推动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我国30个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分析法得出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力度不够,技术创新效率区域性差异明显、投入资源被浪费现象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的结论。由此提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科研成果转化考核机制等政策性意见,以有效推动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水平的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玉帅  刘子君  万懿  
新常态下,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提升泛珠三角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关键。在对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重新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泛珠三角的9省份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评价。针对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均、差距扩大等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作者] 李宇雨  黄波  傅博  
改进的两阶段DEA模型提出借鉴超效率BCC模型的处理方法,取消了决策单元效率值不大于1的约束,将有效DMU从效率前沿面分离出去,从而解决了传统两阶段DEA效率评价模型无法对有效DMU排序的问题。此外,改进的两阶段DEA模型考虑了中间产出的"双重角色"和规模效应对研发创新效率评价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对30个省份研发创新效率的分析与区域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发现,华东地区研发创新效率水平最高,中南、华北的综合效率和分阶段效率均高,西南、西北地区综合效率水平高,但科技研发效率或经济转化效率低,东北地区研发创新效率最低。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兆同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区域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行为,但区域创新体系一般都存在诸如政府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创新资源有限、教育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中介机构运行不够科学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创新行为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因此,要依据理性人特征,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消除创新障碍,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改革培育方式和模式,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的创新性;完善规章制度,促进中介组织的繁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国婷  任荣明  
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针对环保投资与城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项环保投资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但是对东部地区无显著影响;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对各区域城镇化水平均呈现负的影响作用;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对于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影响为正,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均为负。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婷  肖健华  
目前现有区域创新能力线性评价手段存在着不足,因此提出了基于SVDD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该方法首先在对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降维,进而应用SVDD模型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同时给出了SVDD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并将其应用到中国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丽娅  隋中原  符蕾  
基于我国的专利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金融开放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开放总体上提升了我国的产业创新能力。机制检验表明,金融开放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产业内部竞争、推动技术溢出的方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金融开放对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在产业层面具有异质性,相对于第一产业,金融开放对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高资本要素密集度、高技术要素密集度、高风险的产业,金融开放的创新效应更加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