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
- 2023(908)
- 2022(716)
- 2021(691)
- 2020(472)
- 2019(1113)
- 2018(1065)
- 2017(2193)
- 2016(1202)
- 2015(1319)
- 2014(1305)
- 2013(1243)
- 2012(1200)
- 2011(1000)
- 2010(1068)
- 2009(975)
- 2008(875)
- 2007(909)
- 2006(720)
- 2005(618)
- 学科
- 农(7650)
- 济(6071)
- 经济(6070)
- 农业(4934)
- 业(4506)
- 体(2837)
- 制(2360)
- 业经(2226)
- 管理(2065)
- 农业经济(1903)
- 农村(1819)
- 村(1819)
- 联合(1598)
- 合体(1578)
- 联合体(1578)
- 经济联合(1575)
- 经济联合体(1575)
- 企(1399)
- 企业(1399)
- 中国(1390)
- 发(1388)
- 服务(1306)
- 技术(1293)
- 发展(1260)
- 展(1260)
- 制度(1206)
- 度(1206)
- 劳(1187)
- 劳动(1187)
- 建设(1180)
- 机构
- 学院(15854)
- 大学(14216)
- 济(7163)
- 农(7158)
- 经济(7019)
- 管理(6321)
- 理学(5482)
- 理学院(5451)
- 管理学(5386)
- 管理学院(5364)
- 农业(5179)
- 研究(5056)
- 中国(4293)
- 业大(3682)
- 农业大学(3082)
- 科学(2771)
- 中心(2749)
- 京(2636)
- 江(2566)
- 财(2560)
- 业(2447)
- 所(2382)
- 经济管理(2357)
- 省(2216)
- 发(2212)
- 研究所(2133)
- 发展(2051)
- 展(2049)
- 州(1937)
- 财经(1893)
共检索到24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钟德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多元主体利益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的孤立行动,其收效必然大打折扣。研究意在力争突破这种局限,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形成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格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梅建明 陈秀华
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劳动力已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在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地区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将大量存在 ,这已经成为当前进行土地制度再创新的障碍。本文认为 ,进行土地合作是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情况下进行农地制度再创新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合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群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鸿明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创新刘鸿明目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大约2亿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这2亿人中,有大约6000多万人已离开农村,跨省区流动打工,形成庞大的流动过剩人口─-"民工潮";另外,尚有1亿多人滞留在农村中,构成潜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秦元芳 吴昊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制于多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因素,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制约。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有序转移 制度改革 制度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由于我国各类城市受"城市病"、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影响,不可能承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城以下的小城镇由于功能单一、布局分散而缺乏聚集效应,也不可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比较而言,县城能够较好地克服各类城市和小城镇的弊端。只要科学规划,渐进推进,县城完全能够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城镇形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主体城镇多维视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淑丽 齐伟娜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问题,以部分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基于黑龙江省1985—2010年鉴统计数据,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预先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选取的影响因素中农村男女比例、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城镇失业率、受教育程度、财政支农比率、机械总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其中受教育程度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董立民 王立峰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 ,中国上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文章从工业化的途径、知识经济与技术进步等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深层原因 ,并且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原因 对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许和连 赵德昭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雪萍
2004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阳光工程"的实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阳光工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未能够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队伍的长期、稳定与彻底性。对此,笔者从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合法权益与社会保障、完全转移协助和子女教育问题四个角度提出新的政府干预模式的构想,以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稳定、彻底地转移,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德昭 许和连
本文利用2003~2010年中国282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FDI、财政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路径依赖"。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特征,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已成为制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的主要瓶颈。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赵德昭 许和连
依据Barro(1990)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包含财政分权、劳动力就业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03-2010年中国282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优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分别为1.7847和3.4830。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指导原则下,适当提高地市政府财政收入分权而降低其支出分权,并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是未来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娅 任润生
文章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的"非均衡"性更多地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包括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保护政策的制约、资本有效供给和就业成本不足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和农村经济级社区封闭的制约等。这种制度性约束只能用制度创新来打破,其措施为:1.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川江
本文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发现转移进城农民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借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新贫困”概念。然后再分析“新贫困”产生的原因,采用典型研究的方法进而探讨了解决“新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新贫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春枝 赵国杰
文章在梳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不可观测成分的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1981—2014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剩余比例,与其他方法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状态空间模型的优点,并提出通过完善变量以及考虑将非农业劳动力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引入模型来改进模型的精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