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31)
2023(14861)
2022(12535)
2021(11918)
2020(9542)
2019(21930)
2018(22136)
2017(41214)
2016(22850)
2015(25783)
2014(26120)
2013(25211)
2012(23284)
2011(21032)
2010(21113)
2009(19122)
2008(18483)
2007(16426)
2006(14403)
2005(12257)
作者
(65303)
(54209)
(53634)
(51182)
(34272)
(25887)
(24472)
(21377)
(20679)
(19449)
(18607)
(18104)
(17162)
(17064)
(16615)
(16572)
(16229)
(15906)
(15404)
(15367)
(13491)
(13457)
(13106)
(12491)
(12194)
(12121)
(12080)
(11954)
(10892)
(10887)
学科
(84369)
经济(84251)
管理(60389)
(58188)
(44731)
企业(44731)
方法(35213)
(34343)
数学(29776)
数学方法(29404)
中国(25404)
农业(22799)
业经(22259)
(21258)
地方(20433)
(20069)
(17767)
理论(16630)
教育(15023)
(14250)
(13773)
银行(13728)
(13644)
贸易(13632)
环境(13330)
(13315)
金融(13307)
(13206)
(13126)
技术(12844)
机构
学院(313774)
大学(312275)
管理(121552)
(115440)
经济(112431)
研究(105640)
理学(104688)
理学院(103475)
管理学(101590)
管理学院(101020)
中国(77742)
(67377)
科学(67030)
(56483)
(53452)
(52576)
业大(49286)
中心(48761)
(47954)
研究所(47902)
(44885)
师范(44414)
农业(43155)
北京(42539)
财经(41980)
(39058)
(38812)
(38052)
技术(36877)
师范大学(35529)
基金
项目(217150)
科学(168702)
研究(164160)
基金(152536)
(132493)
国家(131221)
科学基金(111554)
社会(99658)
社会科(93760)
社会科学(93737)
(87291)
基金项目(81160)
教育(76357)
(72773)
自然(70933)
编号(70113)
自然科(69192)
自然科学(69177)
自然科学基金(67867)
资助(61525)
成果(58384)
课题(49283)
重点(48642)
(47032)
(46949)
(45154)
项目编号(42158)
创新(41883)
科研(40814)
大学(40499)
期刊
(133909)
经济(133909)
研究(92070)
中国(68042)
(56211)
学报(51795)
教育(47384)
科学(46443)
管理(43225)
大学(39513)
(39201)
农业(37942)
学学(36660)
技术(29350)
(26983)
金融(26983)
业经(25022)
图书(20237)
经济研究(19361)
财经(19196)
问题(17408)
(17233)
(16389)
(16288)
科技(15620)
理论(15114)
业大(14093)
实践(14083)
(14083)
职业(13856)
共检索到466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本文通过四个典型乡村建设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乡贤、社会组织和企业四类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和资源支持、乡贤的声望动员、社会组织的多元资源动员和农民力量动员、企业的市场驱动,是其各自开展乡村建设的核心机制。然而,四类乡村建设路径均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足、农民主体性表现不足、建设目标与指向趋同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指出,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谁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问题,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协同发挥不同主体的乡村建设优势,实现最优化的资源整合。同时,必须通过激发农民的集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实现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推动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本文通过四个典型乡村建设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乡贤、社会组织和企业四类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和资源支持、乡贤的声望动员、社会组织的多元资源动员和农民力量动员、企业的市场驱动,是其各自开展乡村建设的核心机制。然而,四类乡村建设路径均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足、农民主体性表现不足、建设目标与指向趋同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指出,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谁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问题,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协同发挥不同主体的乡村建设优势,实现最优化的资源整合。同时,必须通过激发农民的集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实现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推动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慧瑶  李长健  
与传统社会下乡村的封闭治理不同,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外多主体交融的治理。文章在分析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时触发的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基础上,提出利益博弈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风险形成的天然基点,为平衡各方利益,应坚持多元利益观,构建以党为中心的多元治理风险防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党为中心、政府重点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中坚、村民为主体、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主德治、政府主法治、村民主自治,党委全面领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发掘乡村自身潜力、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智民  康芳  
乡村治理的效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以基层政府、村"两委"、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治本之策。对当前乡村多元主体在合作共治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加以聚焦,以参与能力提升、共同利益塑造、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技术优化四大抓手为举措推进乡村善治进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立和  
基于不同主体功能区域分类,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区域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梳理总结和比较,对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究分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张森  乔鑫  
实现农村发展是中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以近代西方国家发展干预的演变过程及特征作为线索,罗伯特·钱伯斯在《农村发展:以末为先》一书中深度反思农村发展实践项目失败的主要缘由,围绕实践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外来者”要进行价值转换,遵循“以末为先”的发展理念,并认为参与式行动是该理念的实践方案。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演变进程、制度环境、乡村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应结合中国城乡发展逻辑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要求,探讨罗伯特·钱伯斯提出的参与式行动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外来者”与当地民众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其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在充分发挥“外来者”与“内部人”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同时,在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还需明晰各个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任务,实现“参与”与“行动”的兼顾,高效整合多元系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开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张森  乔鑫  
实现农村发展是中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以近代西方国家发展干预的演变过程及特征作为线索,罗伯特·钱伯斯在《农村发展:以末为先》一书中深度反思农村发展实践项目失败的主要缘由,围绕实践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外来者”要进行价值转换,遵循“以末为先”的发展理念,并认为参与式行动是该理念的实践方案。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演变进程、制度环境、乡村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应结合中国城乡发展逻辑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要求,探讨罗伯特·钱伯斯提出的参与式行动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外来者”与当地民众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其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在充分发挥“外来者”与“内部人”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同时,在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还需明晰各个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任务,实现“参与”与“行动”的兼顾,高效整合多元系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开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任艳妮  
在乡村公共事务领域,各个治理主体均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主体拥有足够的治理资源和能力去独自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因此,多元治理主体凭借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参与乡村治理,各主体在治理中又是如何协调合作共享资源,最终达到善治的目的等问题,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文章在梳理了目前乡村治理中可资使用的各种治理资源,分析了凭借不同资源参与治理的各类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文  
人口老龄化已从西方困扰演变成全球议题,作为回应,积极老龄政策框架被建构出来。囿于社会转型加快和治理经验不足,学界对乡村人口老龄化议题存有"问题化"阐释倾向,而相应治理效能有限倒逼我们开展主体性取向的乡村老龄社会治理研究。以自助—互助—他助为框架,既要指出(微观)可行能力和发展心态、(中观)互惠伦理与利益关联、(宏观)资源反哺和组织下乡,构成行动基础;也要看到"恩往下流"的家庭卷入与"老而无用"的认知图式、土地确权带来利益脱嵌与村社行政化中的服务缺位、资源错配诱发心态失衡与社会组织"在城化"格局造成的难题。立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度,认为从资源整合、认同重构、服务供给和技术赋能方面切入,有助于乡村老年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丽莉  曾亿武  郭红东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在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1979-1993年)、基础培育阶段(1994-200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7年)以后,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2018年开始),亦即数字乡村建设阶段。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和利益均衡则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然而,一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诸如工作重心落在硬件设备上、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过度依赖运营服务商等实践误区,背离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底层逻辑,亟须纠正。建立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增强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提升干部群众的数字素养,是优化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乐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非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借助科技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文章总结了科技参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指出乡村非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应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当包括传承主体、实践技能和实践空间的多维度转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娟  
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瞄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乡村各个方面的振兴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但是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产业融合不紧密;参与治理不足,治理体系不健全;推广力度不强,品牌建设不到位,因此,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治理体系;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品牌建设,进一步用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在微观的农业改革实践中,村社组织发挥集体统筹优势,采取“社区本位”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难题。实践中“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赋予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制度空间,村社组织提供多元主体需求整合和利益协调的组织基础,二者共同奠定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得以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市场的协同治理营造的社会生态。该社会生态的形成主要依赖政府的农业经营改革氛围营造与物质基础改造、村集体落实地方政策的“社区化”调适和农业服务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因此,在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重视发挥村社组织的能动性和统筹优势,更需要重视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生态,为村庄发展和产业兴旺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在微观的农业改革实践中,村社组织发挥集体统筹优势,采取“社区本位”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难题。实践中“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赋予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制度空间,村社组织提供多元主体需求整合和利益协调的组织基础,二者共同奠定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得以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市场的协同治理营造的社会生态。该社会生态的形成主要依赖政府的农业经营改革氛围营造与物质基础改造、村集体落实地方政策的“社区化”调适和农业服务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因此,在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重视发挥村社组织的能动性和统筹优势,更需要重视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生态,为村庄发展和产业兴旺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德友  
集体经济是壮大乡村产业经济的关键力量,也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实现共富目标的重要组织。在“共富经济”导向下,要以乡村优势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乡村集体经济为载体,通过完善集体经济政策支持,优化村、企、民三方利益联结及分配机制,合理引入积分制、股份制等治理模式,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