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51)
- 2023(17687)
- 2022(14349)
- 2021(12868)
- 2020(10752)
- 2019(24663)
- 2018(24326)
- 2017(45565)
- 2016(24787)
- 2015(28131)
- 2014(28378)
- 2013(27943)
- 2012(26311)
- 2011(23658)
- 2010(23693)
- 2009(21900)
- 2008(21551)
- 2007(19699)
- 2006(17179)
- 2005(15045)
- 学科
- 济(106804)
- 经济(106680)
- 管理(68825)
- 业(66811)
- 企(51190)
- 企业(51190)
- 方法(44710)
- 数学(39390)
- 数学方法(38877)
- 农(38138)
- 中国(29486)
- 业经(27749)
- 财(27093)
- 地方(26936)
- 农业(25399)
- 学(22415)
- 制(20985)
- 贸(17781)
- 贸易(17774)
- 易(17185)
- 银(16560)
- 银行(16506)
- 融(16447)
- 金融(16439)
- 理论(15873)
- 行(15803)
- 环境(15494)
- 和(15324)
- 务(14996)
- 财务(14932)
- 机构
- 学院(355246)
- 大学(353731)
- 济(140749)
- 经济(137489)
- 管理(133664)
- 研究(122495)
- 理学(114352)
- 理学院(113023)
- 管理学(110773)
- 管理学院(110122)
- 中国(92577)
- 科学(77861)
- 京(75420)
- 农(70842)
- 财(65585)
- 所(62492)
- 江(59981)
- 中心(58666)
- 业大(58020)
- 研究所(56737)
- 农业(55032)
- 财经(50779)
- 范(48073)
- 师范(47441)
- 北京(46219)
- 经(45925)
- 州(45007)
- 院(44669)
- 省(43915)
- 经济学(42656)
- 基金
- 项目(242954)
- 科学(189811)
- 研究(175624)
- 基金(173566)
- 家(152889)
- 国家(151572)
- 科学基金(129016)
- 社会(110160)
- 社会科(104000)
- 社会科学(103970)
- 省(99507)
- 基金项目(91269)
- 自然(83779)
- 划(81857)
- 自然科(81801)
- 自然科学(81771)
- 教育(81008)
- 自然科学基金(80257)
- 编号(71783)
- 资助(70566)
- 成果(58469)
- 重点(55579)
- 发(53771)
- 部(52450)
- 课题(51000)
- 创(50470)
- 创新(47244)
- 科研(46949)
- 国家社会(45180)
- 计划(45137)
- 期刊
- 济(159898)
- 经济(159898)
- 研究(100448)
- 中国(78953)
- 农(67927)
- 学报(62490)
- 科学(54495)
- 财(51769)
- 管理(48389)
- 大学(47054)
- 农业(45327)
- 学学(44172)
- 教育(41876)
- 融(33106)
- 金融(33106)
- 技术(33096)
- 业经(29153)
- 财经(24779)
- 经济研究(23999)
- 业(22845)
- 经(21305)
- 问题(21080)
- 图书(20063)
- 版(19531)
- 统计(17691)
- 技术经济(17032)
- 科技(16632)
- 资源(16621)
- 业大(16289)
- 策(16010)
共检索到541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旭初 徐之倡 吴彬
基于协同理论和内源式发展理论,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多元主体系统对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单个影响因素均不构成数字乡村高建设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7条高建设成效驱动路径,划分为社会支持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第三,在社会支持模式路径中,产业结构基础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部力量,数字普惠金融则成为与之配合的外部力量。第四,在政府引导模式中,部分路径注重“政府+社会”二元协同发展模式,还有一些地区依靠上级政策的指导,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和规划提供指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智民 康芳
乡村治理的效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以基层政府、村"两委"、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治本之策。对当前乡村多元主体在合作共治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加以聚焦,以参与能力提升、共同利益塑造、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技术优化四大抓手为举措推进乡村善治进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多元主体 主体协同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彩瑶 任燕 翟郡 孔凡斌
【目的】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制定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量化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 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增长态势,其中跨越发展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高于生态发展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且两极分化较严重;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小幅上升,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波动上升。2)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即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高级化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3)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技术赋能、劳动力赋能和治理赋能等路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4)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对邻近地区的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论】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状况向好,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各县域单元需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从创新技术运用、大力引进人才、提升林业部门生态治理能力和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发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山区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打造数字赋能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诗懿 杜欣蔚 李哲敏
[目的]文章旨在凝练总结浙江省钱塘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闲置宅基地与闲置农房资源盘活利用模式及其特征,分析形成此模式的条件,探讨具体实现路径,为构建兼顾满足多方利益、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房地资源利用管理机制提供建议。[方法]该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案例研究法,结合实地调研,探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主体在闲置宅基地与农房盘活利用过程中的参与条件与实施路径。[结果](1)案例形成了政府主体负责制度建设和政策引领,市场机制主导资源配置,社会组织和个体共同参与的闲置宅基地与农房资源盘活利用模式。(2)参与主体共同的发展意愿、相互制衡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的动机是该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3)具体实践中,应确立满足整体利益的目标;赋予各参与主体内部复杂系统构建的空间和能力;构建短期快速实现经济效益,长期可持续增收的机制;设置有限职能发挥和竞合机制,利用数字化技术等手段辅助建立协同机制。[结论]有效推进闲置宅基地与农房资源盘活利用,应充分挖掘各主体内部协同潜力,形成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力量,完善协同系统规则和可控机制,强化预警、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以及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评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海亲
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而受到重视和关注。本文针对浙江乡村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浙江乡村旅游的方向与措施,以期为当前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家乐 发展现状 开发措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桢业 汪贵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县域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带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文章分析表明,浙江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差距变化大体上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县域差距呈扩大趋势,而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地区的县域差距则呈缩小趋势。而一个地区人口密度的大小(或者说农村城镇化水平)已成为决定县域差距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部门缩小县域差距的各项政策性努力,特别是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浙江县域差距扩大的趋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肖泽干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论述了"美丽乡村"的概念和意义基础上,从治理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和文化之美5个层面,选取24个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浙江省近7年(2008-2014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成效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磊 任元彪 王铁龙 宋维明
选取10家样本主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解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探究多主体协同参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模式。研究表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由产业规模、产业特征、政治约束、经济约束、社会文化约束、产品功能、消费形式、品牌形象重塑和组织关系重塑9个主范畴构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过程是品牌要素汇聚与传递的过程,主体间的品牌要素资源势差和利益差异为要素的汇聚提供了可能性与动力;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主体协同模式和以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下的自下而上的主体协同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磊 任元彪 王铁龙 宋维明
选取10家样本主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解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探究多主体协同参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模式。研究表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由产业规模、产业特征、政治约束、经济约束、社会文化约束、产品功能、消费形式、品牌形象重塑和组织关系重塑9个主范畴构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过程是品牌要素汇聚与传递的过程,主体间的品牌要素资源势差和利益差异为要素的汇聚提供了可能性与动力;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主体协同模式和以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下的自下而上的主体协同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有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稳步上升,旅游业成了在现代繁忙城市生活之余闲暇放松的热门方式,尤其是乡村旅游更为人津津乐道,农家乐、民宿、乡村家常菜等吸人眼球。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经济体系。关于乡村旅游系统主体如何多元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等问题有待多方面协调治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乡村旅游未来发展途径、各主体协调治理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系统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展开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有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稳步上升,旅游业成了在现代繁忙城市生活之余闲暇放松的热门方式,尤其是乡村旅游更为人津津乐道,农家乐、民宿、乡村家常菜等吸人眼球。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经济体系。关于乡村旅游系统主体如何多元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等问题有待多方面协调治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乡村旅游未来发展途径、各主体协调治理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系统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展开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建章 周立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本文使用扎根理论和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在浙江省“千万工程”20年实践中,如何通过选优配强促进人才振兴,以及由此带来强村富民的累进性成效。研究发现,“千万工程”20年3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对乡村人才选优配强,实现3个阶段的“强人强村”。依托扎根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解释性框架: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政府启动“千万工程”,通过选优配强破解了“谁来强村”的瓶颈;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带头人通过村庄经营,运用企业家思维,探索了“怎么强村”的路径;在迈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村集体通过业态营造实现公地培育,回答了“为谁强村”的问题。“强人强村”的实践逻辑表明,政府将村庄能人“引回来”是前提,能人在村庄经营中“有作为”是关键,村集体重视产业公地培育“能带动”是结果。由此,本文从村庄能人视角提出“强人强村说”,对话了“乡村精英说”、“经营村庄说”和“赋权增能说”这3个竞争性解释,为“千万工程”20年实践提供了一个精英再生产的“吸纳-赋权”新解释,也为推动“千万工程”在全国进一步立起“千村引领”之标杆,形成“万村振兴”之势头,提供强村先育人、富民需强村、强村终富民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艳 于立新 孟翡
浙江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保持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并实现了双顺差,这与我国长期处于货物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的不对称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浙江先进的贸易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2年服务业行业数据,总结出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路径,即民营经济主导、优化的货物贸易结构以及开放的服务市场,进而为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阳 李伟芳 马仁锋 李加林 任丽燕
借助熵值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并测算浙江2003、2012年浙江省各县乡村性,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县域乡村性水平的空间分异,并以市场力、行政力、内源力和外动力四维探究了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乡村性指数格局较为稳定,但差异较大,由东北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向浙西南地区逐渐升高。2浙江全省乡村性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乡村性水平地区的集聚,且2003—2012年全局空间集聚态势增强。浙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态势日趋稳定,形成以环杭州湾的乡村性冷点区,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以云和县为核心的浙西南乡村性热点区,为全省城镇化"低地"。3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政府投资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和对外贸易等是驱动浙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乡村性水平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浙江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文彬 贾若兰
主体高质量协同合作有助于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助力化解多项现实挑战。借助整体治理和系统思维,可以科学剖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困境和深层病因。一方面,主体协同碎片化问题凸显,包含主体参与体制仍不完善、合作渠道单一、协同尚未形成合力、协同行动要素供应不足以及协同监督体系缺乏等。另一方面,目标耦合不足、思维相异、能力欠缺、协同虚化以及动力不足,是阻碍主体协同的复杂性成因。为此,既需着眼机制设计、资源筹集、共同体构建、渠道畅通以及监管强化等方面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逻辑,也要锚定实践需求,持续完善改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流程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