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86)
2023(12903)
2022(10489)
2021(9747)
2020(7689)
2019(17431)
2018(17046)
2017(29793)
2016(17485)
2015(19241)
2014(19519)
2013(18363)
2012(17493)
2011(16118)
2010(16539)
2009(14824)
2008(14557)
2007(13395)
2006(12188)
2005(11411)
作者
(50609)
(42023)
(41469)
(39631)
(26558)
(20081)
(19081)
(16287)
(16051)
(15227)
(14205)
(13990)
(13659)
(13456)
(13267)
(12958)
(12604)
(12477)
(12286)
(11972)
(10838)
(10698)
(10327)
(9645)
(9577)
(9466)
(9408)
(9185)
(8639)
(8615)
学科
(66130)
经济(65988)
管理(39297)
(34167)
中国(27973)
(24631)
企业(24631)
地方(23613)
教育(22013)
(21461)
(17649)
方法(16682)
业经(16069)
农业(14433)
理论(13920)
(13914)
数学(13605)
地方经济(13391)
(13380)
数学方法(13334)
(13109)
(12541)
金融(12533)
(12284)
银行(12254)
(12019)
环境(11163)
发展(10833)
(10705)
技术(10697)
机构
大学(234994)
学院(234844)
研究(94683)
(84752)
经济(82398)
管理(75129)
中国(65849)
理学(62472)
理学院(61447)
管理学(60006)
科学(59559)
管理学院(59544)
(54401)
(49760)
研究所(45080)
(44981)
(43693)
师范(43250)
中心(41429)
(40664)
(40230)
教育(37670)
北京(35609)
农业(35224)
业大(35072)
师范大学(34995)
(34472)
技术(32752)
(32148)
(30391)
基金
项目(151062)
科学(118666)
研究(117380)
基金(102153)
(89856)
国家(88907)
科学基金(73579)
社会(70096)
社会科(65912)
社会科学(65900)
(63843)
教育(59460)
(54894)
基金项目(52321)
编号(50469)
自然(44572)
成果(44509)
自然科(43476)
自然科学(43462)
自然科学基金(42582)
课题(40319)
资助(40202)
(40011)
重点(36595)
(33179)
(32622)
发展(32194)
(31618)
(31612)
规划(29999)
期刊
(108113)
经济(108113)
研究(82396)
中国(68596)
教育(62720)
(44176)
学报(40576)
科学(35396)
大学(30604)
农业(30078)
(30047)
管理(29597)
学学(27034)
技术(24166)
(22695)
金融(22695)
业经(19555)
经济研究(16893)
职业(16409)
(15693)
财经(14620)
问题(13384)
(13152)
论坛(13152)
图书(12925)
(12785)
(12186)
(11737)
科技(11285)
技术教育(10792)
共检索到392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彼得·J.威尔斯  张建新  
本文探讨了非洲、阿拉伯国家、亚太与欧洲四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演变过程,试图描绘质量保障机构的多元性、网络组织的复杂性、指南和手册的多种文本、规范以及标准的成功经验等,探究这些要素是否同属于21世纪一个共享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基因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小波  王志芳  
政府、社会和高校分别代表着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的三种基本力量,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大基本主体。相对于政府和高校的质量保障,社会的质量保障主要通过市场经济引导、社会舆论监督、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等途径来实现。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政府的放权与高校的自治是前提,市场的完善与文化的先进是关键,社会力量的整合与引导是手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兴  
多样化、多元化和一体化是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多样化体现为自我评估、设置认可、认证评估和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四个基本评估形式。多元化体现为高校、政府部门、认证评估机构和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委员会等四种评估主体。一体化体现为评估形式和主体的对立统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小波  刘潇华  张亮亮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政府、社会和高校等相关主体运用质量监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审计、质量认证和质量评估等手段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经历了质量保障初始时期、质量失控时期、质量保障恢复重建时期、质量保障制度建立时期、质量保障体系发展时期五个阶段。总体而言,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研究的理论深度有限;政府的质量保障作用突出,但社会和高校的作用发挥不够;本科质量保障的重点地位已经确立,但实施成效不容乐观;高度重视评估评价的作用,但缺乏多种质量保障手段的综合运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晶  张珏  
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布局区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构建区域层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标准,促进教育诸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然而由于目前条块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的缺位,严重阻碍了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理念,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长三角区域打造线上+线下、本部+分校的新型"长三角联合大学"等高等教育新业态,通过线上聚集各类顶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创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破除区域分割、资源垄断、人才流动不畅等现实障碍,助推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苏永建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正式的制度安排,也正在成长为一种新兴的、专门化的职业。强调问责、设置专门机构以及遵循近似的原则与实施程序等是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共同特征。在出现趋同化的同时,不同制度环境中的质量保障还呈现出一些本土特征。寻求问责与改进之间的平衡、学生在质量保障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通过范式变革形成质量文化、加强质量保障机构自身的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如何将质量提高的理念内化为院校的质量文化意识,如何优化现有的调查工具及过程以服务于质量的持续提高,则是当今高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静  
当前,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质量也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开始关注并大力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出发,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梦泉  唐振福  杜志峰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际网络组织(INQAAHE)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美、英、日、澳、中等国的250余个活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质量保障、评估机构加入该组织,其中正式成员170余个。INQAAHE收集当前通行和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信息,通过两年一次的双年会以及会员论坛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新凤  
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核心,尤其是2003年以来,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回顾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过程,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的博洛尼亚改革进程,从政策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博洛尼亚改革进程对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推动,并指出了对我国区域整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建松  
怎样将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科学而有效的落实,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应该也必须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一是要坚持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正确把握职教性与高教性、类型与层次等关系,坚持就业导向、以人为本、突出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研究设计出评价指标和体系。二是合理吸收借鉴本科教育经验。我国建立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制度形成一定经验。如果我们能够把高职实际与本科经验结合起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易梦春  李志义  郝莉  陆根书  
自世界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来,世界各国(地区)在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四大洲共11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结构、立法、理念与原则以及质量评估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据此对我国新一轮本科教育评估工作提出一些建议:继续采用审核模式,发挥文化机制作用,引导高校形成质量改进文化;突出"学生中心"理念,坚持成效导向,注重学生学习体验以及学生参与;强调学校自评和后续整改,重视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建立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重视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优化评估流程,提高评估信度、效度与效率;重视评估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外部质量保障结构,使院校评估与专业评估形成有机整体;进一步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运超  
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成与保障直接关乎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本研究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成特征主要包括生成过程的非连续性、生成要素的主体间性、生成规格的不确定性、生成结果的难检测性。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成机制包括价值、链接、评价三方面。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须防止工业化生产模式对高等教育质量生成系统的过度影响,应更加突出人员素质及其培育的特殊重要性,充分发挥基层的自主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崧  郭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干达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充中面临着质量保障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全球化时代的变化,乌干达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着手制定质量保障政策,建立较完整的质量保障框架,同时还以东非大学理事会为平台,通过地区合作,提升本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彭妮娅  黄红武  
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互相促进。新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有共同利益和互促反哺思维,要推动质量提升,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消除政策壁垒、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要以区域教育现代化为抓手,通过机制改革、资源配置、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体系建设。构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要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和成效要求,注重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协同要素和共荣效益,同时实现技术手段、资源统筹、人本核心与发展目标的评价统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忠华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区域集团,其一体化进程却非常缓慢。目前,在东北亚地区有两个潜在优先发展的FTA,即一个双边的日本—韩国FTA和一个三边的日本—韩国—中国FTA。根据国际形势和东北亚主要国家的政策变化,可以预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要进入提速阶段。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从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的二维发展过程上,都应该选择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的实现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