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4)
2023(9616)
2022(8443)
2021(7758)
2020(6564)
2019(15156)
2018(14824)
2017(28606)
2016(15461)
2015(17297)
2014(16848)
2013(16369)
2012(15017)
2011(13399)
2010(13599)
2009(12756)
2008(12375)
2007(11043)
2006(9328)
2005(8085)
作者
(42828)
(36134)
(35942)
(34407)
(22601)
(17320)
(16630)
(14130)
(13378)
(12539)
(12074)
(12013)
(11460)
(11319)
(11112)
(10898)
(10875)
(10698)
(10375)
(10232)
(8975)
(8629)
(8527)
(8226)
(8142)
(8021)
(7956)
(7816)
(7268)
(7178)
学科
(61441)
经济(61383)
管理(40806)
(38850)
(30929)
企业(30929)
方法(28489)
数学(25142)
数学方法(24882)
(17870)
中国(16236)
(15620)
地方(14481)
业经(12960)
(12614)
贸易(12611)
(12467)
(12122)
农业(11753)
(10610)
(9777)
财务(9751)
财务管理(9725)
(9500)
环境(9308)
理论(9147)
企业财务(9113)
(8861)
银行(8838)
(8834)
机构
学院(214150)
大学(212613)
(85987)
经济(84131)
管理(80791)
研究(69990)
理学(69980)
理学院(69104)
管理学(67806)
管理学院(67407)
中国(51788)
(46486)
科学(44238)
(38626)
(36407)
(35032)
中心(33295)
业大(32986)
研究所(31955)
财经(31243)
(31230)
(29183)
北京(29118)
农业(28946)
师范(28915)
(28324)
经济学(26786)
(25309)
(24946)
经济学院(24439)
基金
项目(145746)
科学(114511)
研究(106559)
基金(105007)
(91186)
国家(90454)
科学基金(77664)
社会(67300)
社会科(63782)
社会科学(63762)
(57296)
基金项目(56507)
自然(50128)
教育(49260)
自然科(48992)
自然科学(48976)
(48948)
自然科学基金(48047)
编号(44238)
资助(41893)
成果(35293)
重点(33072)
(32160)
(31741)
(30688)
课题(30277)
创新(28636)
科研(28322)
国家社会(27427)
大学(27213)
期刊
(92927)
经济(92927)
研究(59326)
中国(37904)
学报(33481)
(32916)
(30488)
科学(30376)
管理(26801)
大学(24819)
学学(23245)
农业(22337)
教育(22119)
技术(18280)
业经(16782)
(16722)
金融(16722)
经济研究(15413)
财经(14794)
(12761)
问题(12690)
(12028)
商业(10789)
(10580)
技术经济(10434)
图书(10266)
(10079)
理论(9703)
现代(9666)
统计(9619)
共检索到303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耿云  
20世纪末期以来,新区域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新区域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与资源的依赖关系、行动规则的构建与网络协作的达成,主张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纬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京津冀区域的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面临着缺乏区域认同、协调方向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高度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决策——协调——执行相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并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安景文  李松林  梁志霞  柳霞  
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产业分解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角度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差异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各市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经济差异主要集中在城乡之间。基尼系数产业分解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效应扩大了经济差异,集中效应缩小了经济差异。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天津市的产业竞争力优势较大,但产业结构处于劣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均处于劣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柳坤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延聚  张蕾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鲁继通  
本文以都市圈为空间地域单元,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系统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变动与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ROXY指数方法,探讨京津冀都市圈整体人口变动态势及核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及空间演化路径。研究表明,目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变动呈加速态势,城镇体系呈"双核"格局,各区域人口贡献度差异悬殊,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等,人口城市化度稳步提升;京津冀都市圈总体上处于人口向空间分散的趋势变动,人口郊区化特征逐渐显现;北京和天津分别处于人口郊区化向逆城市化的过度阶段及人口城市化向郊区化的过渡阶段,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城市化演进更加迅速和成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孙延旭  张磊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完成,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内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工迁移成本,缓解社会压力。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在该区域就业。该地区内农民工流动的特点,表现为大部分的冀北农民工跨省流入京津两地。本文从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了该都市圈内农民工流动趋势,并对农民工转移进行了预测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健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文章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技术,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总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整体产业竞争力较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影响了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的快速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关晓光  刘柳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间的联系以京津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外围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明显不足,城市间的联系度普遍偏低。认为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樊舒琪  胡琬晶  
在危机经济时代背景下,以中国重点区域京津冀为研究对象,从机场群和城市群的界定入手,构建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6—2020年京津冀地区机场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机场群与城市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近5年来京津冀地区机场发展与城市发展两系统始终保持高度耦合和优质协调状态,北京作为大都市,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及波动状态影响最大;但从各区域看,北京的强中心发展与周边区域机场、城市的发展存在明显失衡现象,天津、河北区域的协调程度仍处于良及以下水平,说明首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强烈,大都市圈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大都市圈发展视角设计了危机经济时代的四大对策,为加快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梁晨  曾坚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6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外向功能量配置、城市流强度结构和空间联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普遍较弱,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小且外向型产业实力不足;京津冀区域内第三产业已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外向功能量的主要因素,但未来工业化仍是推动该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引擎的京津两市,其外向综合服务能力尚缺乏比较优势;河北省城市外向服务倾向较强,但城市能级不足,导致其带动效应较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泽波  王鸿雁  
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京津冀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区域内利益相关方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从上而下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文章以京津冀环境治理问题入手分析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必要性,总结了多中心治理与环境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状,尝试着提出基于政府、企业、民众、非政府环保组织"四中心"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模式,分析其各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利用"道德"的力量促使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论文在对都市区中心市划分标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2000年和2005年分省统计数据,以县域为数据分析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数字地图,发现2000年-2005年间京津冀都市区的数目增多,人口和经济聚集程度加强,且都市区之间表现出连接的趋势,京津大都市连绵区已经成型。但同时也存在着都市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优势不显著的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等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发育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国霞  田玉军  石勇  
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极化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自经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离经济增长中心80km处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低谷点。③从京津冀都市圈立体趋势面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极核,且空间极化趋势面随时间呈扩大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