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41)
2023(10838)
2022(9038)
2021(8186)
2020(6733)
2019(14744)
2018(14228)
2017(26748)
2016(14188)
2015(14788)
2014(13845)
2013(13288)
2012(12094)
2011(10773)
2010(10627)
2009(9590)
2008(9195)
2007(8126)
2006(6891)
2005(5798)
作者
(40429)
(33980)
(33697)
(31673)
(21279)
(16417)
(14919)
(13114)
(12793)
(11575)
(11504)
(11254)
(10913)
(10460)
(10459)
(10313)
(10139)
(10137)
(9671)
(9668)
(8513)
(8119)
(7996)
(7708)
(7646)
(7416)
(7345)
(7242)
(6739)
(6704)
学科
(57600)
经济(57558)
管理(42716)
(42305)
(35231)
企业(35231)
方法(22952)
数学(20217)
数学方法(20037)
地方(16168)
技术(16061)
中国(16022)
(14738)
(13503)
业经(13407)
技术管理(12185)
(11772)
(10648)
贸易(10641)
(10391)
农业(10330)
(10253)
产业(9984)
地方经济(9631)
环境(9291)
(8955)
金融(8952)
(8746)
银行(8705)
(8459)
机构
学院(192506)
大学(191912)
(79926)
经济(78495)
管理(75495)
理学(66835)
研究(66655)
理学院(65966)
管理学(64889)
管理学院(64518)
中国(48163)
科学(43506)
(39359)
(35970)
(33193)
(33031)
业大(32200)
研究所(30718)
中心(30210)
农业(28580)
(28038)
财经(27317)
(25045)
(24938)
(24852)
经济学(24812)
师范(24554)
北京(23730)
经济学院(22547)
(21991)
基金
项目(143243)
科学(115109)
基金(106301)
研究(98408)
(95936)
国家(95181)
科学基金(82124)
社会(66312)
社会科(63216)
社会科学(63202)
基金项目(57944)
(57536)
自然(54619)
自然科(53487)
自然科学(53470)
自然科学基金(52559)
(48785)
教育(44211)
资助(40153)
(36154)
编号(36147)
重点(32944)
创新(32907)
(31904)
(30405)
国家社会(28593)
计划(28176)
科研(27551)
(27049)
成果(26557)
期刊
(81654)
经济(81654)
研究(52048)
中国(36510)
学报(34998)
科学(32385)
(30780)
管理(28490)
大学(25732)
学学(24732)
(23821)
农业(20847)
教育(17285)
技术(15322)
(15158)
金融(15158)
经济研究(14485)
业经(14182)
财经(13015)
科技(12729)
(11930)
(11304)
问题(10797)
技术经济(10086)
商业(10003)
(9757)
资源(9391)
业大(9262)
(9116)
现代(8448)
共检索到268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为彪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是创新资源在空间上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基于2003-2020年DMSP-OLS与NPP-VIIRS连续校正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实证分析了省域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域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在工具变量的检验下,结果依然保持稳健。异质性结果表明,拥有双中心的省域和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更能发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提升效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效应要低于其对非发明专利的影响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缓解资源的错配程度、加速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250公里以内的城市空间距离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均能有效发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帆  
基于空间集聚和扩散效应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希望通过一些相关的文献综述,为该领域研究的推进提供一些帮助。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安伟   胡艳  
利用夜间灯光亮度与城市经济指标的匹配数据,考察城市内部、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创新价值链效率之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关系,城市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内部、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区位异质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且其传导路径存在差异;配置效率机制与合作共享机制是城市内部、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创新价值链效率的重要途径;集聚经济视角下,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受到局部集聚规模与整体集聚规模的影响;网络经济视角下,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创新价值链效率的影响受到绩效规模借用与功能规模借用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高安刚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制度力量嵌入城市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其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化究竟起到何种作用需要检验。本文运用2003—2016年中国13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显著推动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演进,且显著通过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强化了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为国家制度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基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国家高新区战略优化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微观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确定出这种影响下中心城市的门槛规模。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心城市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强调要素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中心城市规模超过门槛值以后,适度疏解并及时形成多中心化结构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贵富  韩静  
本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集中度、关联度、开放度和层次性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评价2009~2017年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采用Moran'I检验创新产出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而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法(GWR)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比较检验,对空间结构与创新产出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演化特征,存在显著的东中西区域差异;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当前空间结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创新产出的增长;中国各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处于形成阶段,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处于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处于转型阶段,亟须进一步演化。研究结论为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琳   吴玉鸣   鲍曙明  
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陈浩  
对于实践中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新经济地理学给出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地价等集聚不经济的理论解释,基于中国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这一假说。多中心结构对降低城市综合地价具有显著作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尤其如此,对于地价高的城市作用更是明显。此外,反映需求的人均储蓄和人口规模对于城市地价具有较为稳健的拉高效应;当年的土地供给对于降低综合地价尤其是工业地价具有显著效应;较好的城市设施质量能够提高综合地价尤其是中等地价城市的综合地价水平。因此,在城市空间政策中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抑制过高的地价水平,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绩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宏伟   杨宏昌  
空间结构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目前相关文献大多关注前者而后者亟待进一步探讨。基于2005—2020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之后,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有利于城市群的科技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抑制了科技创新,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在发达地区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利于科技创新。(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中部、西部或东北地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群,则是单中心结构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柴志贤  项后军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空间经济结构特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空间经济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特征具有积极的创新促进效应;城市化程度对发明专利申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对非发明专利申请影响稍弱。分城市规模看,直辖市与一般大城市对发明专利申请及非发明专利申请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中等城市作用不明显。最后,在区域创新过程中,专业化与城市发展水平交互作用不甚明显,而多样化与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凯   成冠男  
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人口结构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双固定效应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人口结构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受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抑制作用。人口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还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关系。人口老龄化对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人口集聚在中部地区出现抑制效应,西部地区与基准回归的结果一致。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口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其中,人均受教育水平促进周边省份区域创新效率,人口集聚则产生抑制作用;老龄化和城镇化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振华  闫娜娜  谭庆美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结论表明:1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有三个层次: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协同创新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资金支持、能力互补、知识技术整合和信息沟通。2为促进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要制定合理的额外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摊比例,建立有效的正激励和负激励(惩罚)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信任体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宏昌   戴宏伟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创新水平均较高的城市群中,单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中心结构则更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实现城市群的“中心开花”,即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豆建民  王光丽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部分城市呈现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过程,社会与经济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本文基于2008年至2018年全国2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越呈现多中心,土地价格越高。(2)经济空间结构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以及时间滞后性。(3)利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对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的影响机制,首先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有利于降低第二产业集聚度进而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其次伴随人口流入的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显著提高住宅用地价格;最后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有利于拉动城市消费能力进而提高商服用地价格。本文研究内容对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