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4)
- 2023(17281)
- 2022(14907)
- 2021(14024)
- 2020(11811)
- 2019(26819)
- 2018(26755)
- 2017(50731)
- 2016(27858)
- 2015(31470)
- 2014(31089)
- 2013(30614)
- 2012(27758)
- 2011(24959)
- 2010(25247)
- 2009(23626)
- 2008(23380)
- 2007(21105)
- 2006(18936)
- 2005(16837)
- 学科
- 济(103510)
- 经济(103362)
- 管理(88596)
- 业(87267)
- 企(66357)
- 企业(66357)
- 农(50113)
- 方法(42299)
- 数学(35314)
- 数学方法(34893)
- 农业(33217)
- 财(31790)
- 业经(29313)
- 中国(29025)
- 制(28516)
- 地方(21674)
- 学(21022)
- 务(20111)
- 银(20023)
- 财务(20019)
- 银行(19983)
- 财务管理(19966)
- 体(19679)
- 行(18935)
- 企业财务(18912)
- 理论(18298)
- 贸(17820)
- 贸易(17807)
- 融(17605)
- 金融(17601)
- 机构
- 学院(383872)
- 大学(381797)
- 管理(154161)
- 济(149075)
- 经济(145440)
- 理学(131027)
- 理学院(129640)
- 管理学(127567)
- 管理学院(126848)
- 研究(125333)
- 中国(99653)
- 京(81985)
- 科学(76215)
- 农(74104)
- 财(73761)
- 所(62326)
- 业大(60168)
- 江(59857)
- 中心(59735)
- 农业(56768)
- 财经(56321)
- 研究所(55840)
- 北京(51393)
- 经(51076)
- 范(50398)
- 师范(49977)
- 州(48017)
- 院(45136)
- 经济学(42538)
- 省(41643)
- 基金
- 项目(255116)
- 科学(200043)
- 研究(192544)
- 基金(182850)
- 家(157920)
- 国家(156484)
- 科学基金(134665)
- 社会(119927)
- 社会科(113109)
- 社会科学(113078)
- 省(100794)
- 基金项目(97041)
- 教育(88277)
- 自然(85796)
- 自然科(83705)
- 自然科学(83690)
- 划(83539)
- 自然科学基金(82177)
- 编号(81644)
- 资助(73764)
- 成果(67031)
- 重点(56680)
- 部(56404)
- 课题(55585)
- 发(54102)
- 创(53027)
- 制(50489)
- 创新(49434)
- 项目编号(48860)
- 国家社会(48517)
- 期刊
- 济(176138)
- 经济(176138)
- 研究(114412)
- 中国(85202)
- 农(74078)
- 财(59243)
- 学报(59121)
- 管理(57595)
- 科学(54514)
- 农业(49931)
- 教育(47293)
- 大学(46182)
- 学学(43099)
- 融(40135)
- 金融(40135)
- 技术(34654)
- 业经(32833)
- 财经(27335)
- 业(25792)
- 经济研究(24484)
- 经(23252)
- 问题(23105)
- 图书(21791)
- 版(20387)
- 理论(18826)
- 现代(18395)
- 科技(18136)
- 技术经济(18034)
- 实践(17244)
- 践(17244)
共检索到589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昊璇 赵华甫 齐瑞
[目的]在国家机构重组,农田建设职责整合的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多头管理”、公众参与不足、建设成效不佳以及“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因此亟需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展开更系统的研究,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体系优化模式。[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困境,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完善和重构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思路及破解现有困境的对策建议。[结果](1)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政府部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社会公众参与不足、建后管护机制缺失等困境。(2)多中心治理理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具有适用性。(3)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要明确政府机构各自的监管职责,搭建公众参与平台;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监管作用,完善建后管护机制。[结论]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主体单一、机制缺失等问题,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尝试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完善高标准农田监督机制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兆东 罗玉茹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然而,由于农田量大面广且分布不集中,监管难度较大、监督机制未完善等问题,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因此,需要对农田项目的监督机制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审计监督是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健康稳定运行和发挥长效作用的制度设计,农田项目的问题可以通过审计监督进行预防和缓解。在剖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监督机制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本文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含有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归纳总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框架,提出了完善高标准农田审计监督开展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师诺 赵华甫 任涛 齐瑞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识别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机制现状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体系。结果表明:1)当前高标准农田全过程、多层级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公众参与不足,建后管护不到位;2)第三方评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退耕还林奖励补助、农田水利社会力量参与管护等机制对完善高标准农田监督体系、质量保障制度及多主体协同开展监督等具有积极意义;3)应从资金保障、主体责任、机制体系、激励方式4个层面构建高标准农田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稳定获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进度和管护资金来源;构建职责明确、专业性强、多方参与监管的体系提供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美球 洪土林 刘桃菊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是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的内在需求。然而,这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困境。主要困境农户配合不够充分。一是沟渠、道路难以落地。项目规划设计时,面对规整的设计图,农户都很赞同,但施工时,却因基建占用承包地的份额不同而遭农户阻工,致使沟渠、道路难以落地。二是表土剥离工程难以实施。不少农户担心自家承包地肥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美球 洪土林 刘桃菊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是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的内在需求。然而,这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困境。主要困境农户配合不够充分。一是沟渠、道路难以落地。项目规划设计时,面对规整的设计图,农户都很赞同,但施工时,却因基建占用承包地的份额不同而遭农户阻工,致使沟渠、道路难以落地。二是表土剥离工程难以实施。不少农户担心自家承包地肥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艳林 杨晓艳
自2009年土地整治项目实行统一报备制度以来,各地开展的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均需向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进行备案。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动态监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监测监管系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信息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中的动态备案,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全方位监测监管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卢贵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落实好这一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农业综合开发的探索实践来看,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显著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又可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永翔 张莹
在国家加速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首要途径,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互相促进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在需求,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驱动力。文章通过分析两者间现有框架下的一些问题,提出土地确权、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正确处置两者关系、政府不同部门联动等解决方案,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结合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吴诗嫚 孟圣翔 卢新海 李卓凡
破解耕地细碎化问题是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研究多从高标准农田建设或农地流转单方面探讨耕地细碎化的治理路径,难以全面、系统刻画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文章深入解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地流转与耕地细碎化的关系,利用湖北省466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揭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地流转的不同联动模式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表明:“先建设后流转”与“先流转后建设”模式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分别为-2.32和-3.14,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且“先流转后建设”模式显著优于“先建设后流转”模式。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基于此,文章从充分发挥市场调整与工程技术的融合作用、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地流转的联动模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不仅有利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还能对促进林地细碎化治理、优化配置林地资源、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高水平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领向。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建国
据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产田约为5.5亿亩,12.7亿亩为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比重高,既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中低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江华 洪炜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江西省615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农户转入农地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户转出农地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该研究结论稳健;农地细碎化程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地流转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农地细碎化降低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转入的促进效果,缓解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转出的阻碍效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主要提高了承包地规模较大的农户转入农地的概率,促进了劳动力转移程度较低的农户转入农地,抑制劳动力转移程度较低的农户转出农地。因此,应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有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同时整合农地,缓解农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农地的连片经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敦平 倪加鑫 牛欢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推动“粮田”变“良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具有长期提升效应,这一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强水资源禀赋、高农业依赖程度的地区及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用水效率提升效应相对更强。机理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渠道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节水效应也将带来显著的农村节能效应与农民增收效应。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提供一定借鉴与证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术坤 林文声
鲜有研究系统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从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节本增收、农地交易价值提升的传导途径,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10省份50个县(市、区)304个村4264个地块的混合截面数据,定量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揭示出不同现实情境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减少了熟人间非市场交易,而且促进了地块租赁约定期限,增加了农地有偿流转的可能性。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和提高农地交易价值的方式,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对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村庄、自利偏好型的农户,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地权不稳定和外出务工经历弱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田红宇 付玮琼 祝志勇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具有显著且持续强化的抑制效应,经过模型适用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可信;该政策效应因区域粮食功能定位、粮食熟制、粮食作物种类和地形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粮食主产区、高熟制地区、水稻主种植区和非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地块规模扩张、种植模式变革和比较成本优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抑制耕地“非粮化”的三条重要途径。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应加快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同时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利用优先序,彻底扭转耕地“非粮化”势头,为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莉莉 彭继权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如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现“藏粮于地”的关键所在。【方法】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实施效果在粮食主产区更明显,在南方地区也表现较强,而在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却较弱。此外,相比玉米而言,政策对水稻和小麦生产能力提升作用更好。(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促进农业机械化、土地流转以及耕地复种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结论】建议加大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视农田水利灌排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工作,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