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6)
2023(15609)
2022(13689)
2021(12762)
2020(10820)
2019(25106)
2018(24755)
2017(49136)
2016(26101)
2015(29182)
2014(29004)
2013(28609)
2012(26237)
2011(23489)
2010(23506)
2009(21398)
2008(20876)
2007(17999)
2006(15761)
2005(13481)
作者
(74015)
(61467)
(60988)
(58316)
(39112)
(29427)
(27793)
(24070)
(23327)
(21596)
(20907)
(20481)
(19325)
(19178)
(19117)
(18493)
(18269)
(18268)
(17611)
(17531)
(14941)
(14918)
(14813)
(13931)
(13728)
(13623)
(13370)
(13345)
(12269)
(11975)
学科
(108373)
经济(108257)
管理(77281)
(72762)
(59888)
企业(59888)
方法(53739)
数学(47919)
数学方法(47356)
中国(30287)
(27920)
(27701)
业经(22585)
地方(21826)
(21086)
(20104)
(19509)
贸易(19500)
(18899)
农业(18281)
(17691)
财务(17618)
财务管理(17577)
环境(16851)
技术(16705)
企业财务(16703)
理论(16331)
(16132)
(16084)
银行(16044)
机构
大学(375141)
学院(372217)
管理(151932)
(151576)
经济(148339)
理学(133182)
理学院(131727)
管理学(129482)
管理学院(128791)
研究(118095)
中国(87267)
(78749)
科学(72268)
(70088)
财经(57513)
(56723)
业大(54098)
中心(53949)
(53816)
(52431)
研究所(51776)
(51309)
北京(49222)
(48410)
师范(47962)
经济学(46574)
(43918)
财经大学(43191)
经济学院(42416)
农业(42221)
基金
项目(259920)
科学(206239)
基金(191332)
研究(188933)
(165762)
国家(164482)
科学基金(143313)
社会(120946)
社会科(114823)
社会科学(114794)
基金项目(102333)
(99809)
自然(94001)
自然科(91884)
自然科学(91864)
自然科学基金(90225)
教育(87156)
(84452)
资助(78973)
编号(76410)
成果(60321)
(58007)
重点(57646)
(54495)
(53691)
课题(51680)
教育部(50302)
创新(50128)
国家社会(50006)
科研(49846)
期刊
(156067)
经济(156067)
研究(107995)
中国(60051)
学报(55081)
管理(54145)
科学(51817)
(51422)
(46750)
大学(42608)
学学(40265)
教育(35783)
农业(32528)
技术(32259)
(29892)
金融(29892)
财经(27512)
业经(26032)
经济研究(25618)
(23440)
问题(22687)
理论(18263)
技术经济(18065)
图书(17870)
统计(17762)
商业(17407)
科技(17163)
现代(16836)
实践(16637)
(16637)
共检索到519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阎宏  孙斌栋  
我国为数众多的城市实施了多中心空间政策和新城新区建设,但是多中心结构的绩效尤其是能耗绩效亟待检验。首先分析了多中心城市在理想状态下的生产能源、建筑能源和交通能源节约,并利用201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多中心结构对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的多中心程度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城市多中心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的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具有更好的生态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了生态维度的依据。此外,城市规模扩大、密度提高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都有利于提高能耗绩效,而人均收入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和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比重的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城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由阿朗索、米尔斯和穆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基础上。通过对该模型建立以来的实证研究进展的分析,可以认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的假设既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也从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发展,而且提出的相应建议措施也越来越符合实际。通过对该模型的修订和补充,该模型也已经在诸如最优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地价和房价等城市问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和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本文利用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维度实证考察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链式反应关系。结论显示:经济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总体来看经济集聚的边际创新效应递增;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优空间结构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值约为0.423;经济集聚与空间结构的交互效应为负,抑制创新的"拥挤效应"会出现在集聚程度高的单中心结构城市,但集聚度较低的多中心城市也不利于创新。由此得到政策含义十分明显:考虑到经济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不宜过分强调"城市病"而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城市经济集聚度与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引导中小城市走紧凑式空间发展道路,适度推动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亮  岳文泽  刘勇  
多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重要目标,在此目标驱动下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多中心结构投影到各类城市空间要素上,形成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复杂的空间布局与交互模式,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的良性发展。以杭州为例,从人口密度、土地价格、交通设施密度、夜间灯光强度等要素出发,利用GIS空间分析、剖面线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不同时相下各要素的空间结构,以此反映城市多中心结构特征并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杭州的多中心结构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强主城,弱副城"的空间特征;各级中心分布内密外疏,不均衡,具有空间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亮  岳文泽  刘勇  
多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重要目标,在此目标驱动下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多中心结构投影到各类城市空间要素上,形成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复杂的空间布局与交互模式,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的良性发展。以杭州为例,从人口密度、土地价格、交通设施密度、夜间灯光强度等要素出发,利用GIS空间分析、剖面线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不同时相下各要素的空间结构,以此反映城市多中心结构特征并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杭州的多中心结构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强主城,弱副城"的空间特征;各级中心分布内密外疏,不均衡,具有空间异质性;部分副中心的实际发展与规划设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主中心与副中心之间、各副中心之间的功能性联系不强;制约多中心开发的主要因素是过于依赖规划和政府力量,内生驱动不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玉龙  
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平方以及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倒"U"型曲线顶点处的城市规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城市规模与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现阶段,城市规模对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  
基于集聚经济与可达性视角,探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行业间外溢的影响机理,在匹配城市夜间灯光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基础上,研究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行业间外溢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行业间外溢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后向外溢的作用要比FDI前向外溢更为明显。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城市规模较大、邻近大城市的区位及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这一外溢作用更为明显。同时还发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可通过作用于城市集聚经济和供需双侧可达性来影响FDI行业间外溢效应。这对从空间优化视角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融合互动、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成诗  张亚兵  
当前,北京、深圳、武汉等城市纷纷提出多中心的发展思路。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多中心战略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多中心结构是否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亟待检验。利用201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分别运用改进的社会网络法和超效率EBM模型测度城市多中心度与城市能源效率,实证检验多中心度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多中心度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变动特征。然而,仅有约25%的样本城市的多中心度突破了拐点,且这些城市主要为大型城市或受地形约束的山地城市,表明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而言,多中心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城市的能源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雷玉桃  朱鹤政  彭文祥  
空间结构布局是城市综合发展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对于规模巨大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部分超特大城市实施多中心策略,其是否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值得探讨。基于2005—2019年中国超特大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社会网络法测度城市多中心程度,实证考察大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程度对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拐点进行分析发现,多数超特大城市处于提升多中心程度将促进碳减排的阶段。机制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程度通过城市创新影响碳排放,城市公路设施水平则负向调节城市多中心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丽  吴缚龙  
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中国大都市常住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大都市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本文基于广州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外来人口数据,运用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茨曲线、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0-2010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由核心圈层的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并向四周扩散(即郊区化,但只是近郊),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雷同,是形成广州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彩艳  刘修岩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区县面板数据和19个城市群数据,研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乡村振兴,集聚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扩散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2)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19个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其中,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发展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5个子系统的影响发现,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提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指数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型城市群通过抑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制约了乡村振兴,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发现,现阶段中国城市群多中心化空间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群发展阶段,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城市群空间结构绩效不仅有助于继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应用参数计量模型,把珠三角城市群与广东省其他非城市群城市以及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得出珠三角城市群效率较高,但仍有一些城市的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指出提高这些城市效率的关键所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