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20)
2023(3857)
2022(3269)
2021(2935)
2020(2378)
2019(5678)
2018(5277)
2017(10712)
2016(5605)
2015(5826)
2014(5843)
2013(5847)
2012(5455)
2011(4825)
2010(5028)
2009(4351)
2008(4201)
2007(3609)
2006(3178)
2005(2811)
作者
(15871)
(13222)
(13148)
(12668)
(8511)
(6293)
(6013)
(5192)
(5070)
(4617)
(4572)
(4480)
(4409)
(4170)
(4072)
(4048)
(3978)
(3848)
(3745)
(3671)
(3252)
(3199)
(3122)
(3053)
(2933)
(2905)
(2850)
(2704)
(2642)
(2570)
学科
(28671)
经济(28655)
管理(13986)
方法(11977)
(11387)
数学(11166)
数学方法(11084)
中国(11070)
地方(8872)
(8864)
企业(8864)
城市(6387)
(5627)
(5398)
结构(5162)
产业(5052)
(4978)
环境(4737)
(4718)
银行(4709)
城市经济(4612)
(4610)
金融(4608)
(4498)
业经(4443)
(4346)
地方经济(4091)
(3888)
(3582)
(3487)
机构
大学(80347)
学院(78630)
(35746)
经济(34879)
管理(29809)
研究(28857)
理学(26067)
理学院(25632)
管理学(25195)
管理学院(25037)
中国(20957)
科学(17755)
(17558)
(15039)
(13653)
中心(12663)
研究所(12500)
财经(12478)
经济学(12329)
(11498)
(11394)
(11356)
师范(11280)
经济学院(11271)
(11111)
北京(10761)
业大(10563)
(9910)
师范大学(9616)
财经大学(9502)
基金
项目(57698)
科学(47337)
基金(44856)
(39474)
国家(39258)
研究(38982)
科学基金(34887)
社会(27705)
社会科(26621)
社会科学(26614)
基金项目(24814)
自然(23194)
自然科(22730)
自然科学(22727)
自然科学基金(22320)
(21237)
(18669)
资助(17552)
教育(17360)
编号(13300)
重点(13121)
(12888)
(12813)
国家社会(12337)
(11595)
教育部(11237)
创新(11059)
科研(10883)
人文(10699)
计划(10491)
期刊
(36133)
经济(36133)
研究(25673)
中国(12770)
科学(11921)
学报(11128)
管理(10411)
(10301)
大学(8494)
学学(8217)
(7568)
城市(7429)
(7290)
金融(7290)
问题(6935)
经济研究(6391)
财经(6202)
技术(6029)
(5704)
(5512)
农业(4930)
现代(4691)
业经(4642)
资源(4486)
地理(4247)
统计(4079)
技术经济(3959)
(3779)
教育(3742)
商业(3683)
共检索到111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  
基于集聚经济与可达性视角,探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行业间外溢的影响机理,在匹配城市夜间灯光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基础上,研究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行业间外溢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行业间外溢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FDI后向外溢的作用要比FDI前向外溢更为明显。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城市规模较大、邻近大城市的区位及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这一外溢作用更为明显。同时还发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可通过作用于城市集聚经济和供需双侧可达性来影响FDI行业间外溢效应。这对从空间优化视角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融合互动、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亮  岳文泽  刘勇  
多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重要目标,在此目标驱动下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多中心结构投影到各类城市空间要素上,形成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复杂的空间布局与交互模式,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的良性发展。以杭州为例,从人口密度、土地价格、交通设施密度、夜间灯光强度等要素出发,利用GIS空间分析、剖面线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不同时相下各要素的空间结构,以此反映城市多中心结构特征并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杭州的多中心结构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强主城,弱副城"的空间特征;各级中心分布内密外疏,不均衡,具有空间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亮  岳文泽  刘勇  
多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重要目标,在此目标驱动下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多中心结构投影到各类城市空间要素上,形成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复杂的空间布局与交互模式,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的良性发展。以杭州为例,从人口密度、土地价格、交通设施密度、夜间灯光强度等要素出发,利用GIS空间分析、剖面线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不同时相下各要素的空间结构,以此反映城市多中心结构特征并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杭州的多中心结构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强主城,弱副城"的空间特征;各级中心分布内密外疏,不均衡,具有空间异质性;部分副中心的实际发展与规划设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主中心与副中心之间、各副中心之间的功能性联系不强;制约多中心开发的主要因素是过于依赖规划和政府力量,内生驱动不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成诗  张亚兵  
当前,北京、深圳、武汉等城市纷纷提出多中心的发展思路。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多中心战略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多中心结构是否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亟待检验。利用201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分别运用改进的社会网络法和超效率EBM模型测度城市多中心度与城市能源效率,实证检验多中心度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多中心度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变动特征。然而,仅有约25%的样本城市的多中心度突破了拐点,且这些城市主要为大型城市或受地形约束的山地城市,表明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而言,多中心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城市的能源效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阎宏  孙斌栋  
我国为数众多的城市实施了多中心空间政策和新城新区建设,但是多中心结构的绩效尤其是能耗绩效亟待检验。首先分析了多中心城市在理想状态下的生产能源、建筑能源和交通能源节约,并利用201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多中心结构对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的多中心程度与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城市多中心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的人均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具有更好的生态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了生态维度的依据。此外,城市规模扩大、密度提高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都有利于提高能耗绩效,而人均收入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和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比重的提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丽  吴缚龙  
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中国大都市常住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大都市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本文基于广州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外来人口数据,运用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茨曲线、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0-2010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由核心圈层的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并向四周扩散(即郊区化,但只是近郊),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雷同,是形成广州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动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成日  
首先介绍了在西方城市经济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静态模型。然后,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分析区位、居民收入及交通费用(区位,居民收入及交通费用为模型的外生变量(exogenousvariable))对价格和房屋消费量(价格和房屋消费量为模型的内生变量(endogenousvariable))的影响。最后,理论模型通过引进一般住房生产函数,推导出土地价格及资本密度(即建筑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通过对城市经济模型进一步分析(对极值条件或解的微分解析分析)得出地价(地租),资本密度(或称容积率),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些规律对城市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城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由阿朗索、米尔斯和穆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基础上。通过对该模型建立以来的实证研究进展的分析,可以认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的假设既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也从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发展,而且提出的相应建议措施也越来越符合实际。通过对该模型的修订和补充,该模型也已经在诸如最优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地价和房价等城市问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和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祖涛  陆玉麒  
汉水流域下的政区等级体系在历史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致为:二级演变为三级,再演变为四级。在其流域背景下的中心城市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南阳首位城市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南阳—襄阳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三国至隋唐时期)、襄阳—武汉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唐至南宋时期)、武汉首位城市的确立阶段(元代以后)。由于受地形因素、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汉水流域城镇密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呈现出由较均衡至不均衡再到较为均衡的过程。汉水流域的城镇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于汉水及其支流两旁。流域内中心城市的分布也发生了由南阳到襄阳,再由襄阳到武汉的变迁;双核结构在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有着广泛的...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微观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确定出这种影响下中心城市的门槛规模。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心城市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强调要素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中心城市规模超过门槛值以后,适度疏解并及时形成多中心化结构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安伟   胡艳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结构变化和实施转型的能力,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空间结构是集聚经济发展过程中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空间中差异化演变的结果,其作为资源要素多中心集聚的体现,对经济韧性具有何种影响?文章从城市形态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曲线特征,而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第二,对经济韧性进行shift-share分解后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韧性与竞争力韧性来影响整体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在不同区间内存在差异;第三,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承载力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网络外部性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且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竞争力韧性进行传导;第四,对不同规模城市而言,受到内部集聚程度差异与外部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支撑经济韧性提升的最优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陈浩  
对于实践中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新经济地理学给出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地价等集聚不经济的理论解释,基于中国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这一假说。多中心结构对降低城市综合地价具有显著作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尤其如此,对于地价高的城市作用更是明显。此外,反映需求的人均储蓄和人口规模对于城市地价具有较为稳健的拉高效应;当年的土地供给对于降低综合地价尤其是工业地价具有显著效应;较好的城市设施质量能够提高综合地价尤其是中等地价城市的综合地价水平。因此,在城市空间政策中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抑制过高的地价水平,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绩效。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范红忠   胡杨   王馗  
本文结合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库和县域人均GDP数据,综合考虑城市内部区域经济活动和人口密度构建了衡量城市多中心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并实证检验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研究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有助于提升企业GVC地位。机制分析表明,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效率提升路径助力企业GVC升级,具体来看,多中心结构提升了劳动力配置效率、国内中间品效率以及技术溢出效率。此外,均衡的多中心分布、主中心与次中心的邻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要素流动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强化城市多中心结构对企业GVC地位的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城市发展实践中依托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建锋  陈千虎  
本文以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特征、分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呈多中心化发展态势,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梯次演变规律,但其间穿插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市、中小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转换、加速等阶段性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分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主要缘于中东部地区城市、中小型城市内部多中心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不同行政等级间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的分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