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87)
2023(7906)
2022(6753)
2021(6335)
2020(5677)
2019(13399)
2018(13241)
2017(26510)
2016(14416)
2015(16237)
2014(15953)
2013(15666)
2012(14657)
2011(13135)
2010(13693)
2009(12590)
2008(12658)
2007(11011)
2006(9662)
2005(8614)
作者
(41115)
(34446)
(34295)
(32675)
(22368)
(16487)
(15554)
(13253)
(13136)
(12570)
(11932)
(11821)
(11005)
(10931)
(10906)
(10692)
(10249)
(10245)
(10133)
(9782)
(8730)
(8684)
(8536)
(8043)
(7780)
(7774)
(7746)
(7378)
(7059)
(6758)
学科
(67521)
经济(67450)
(43576)
管理(42841)
方法(39479)
(37741)
企业(37741)
数学(36475)
数学方法(35910)
(18414)
中国(14731)
(14228)
(12986)
财务(12953)
财务管理(12926)
(12786)
企业财务(12509)
业经(12051)
(11872)
(10876)
贸易(10870)
地方(10713)
(10523)
理论(10128)
(9560)
(9424)
金融(9423)
农业(9295)
(8831)
银行(8811)
机构
大学(211234)
学院(209584)
(87694)
经济(86157)
管理(83180)
理学(73119)
理学院(72365)
管理学(70712)
管理学院(70340)
研究(65433)
中国(49535)
(43055)
(41679)
科学(39806)
财经(34143)
(32888)
(32718)
(31272)
(30443)
业大(30364)
研究所(29830)
中心(29744)
经济学(28392)
北京(26773)
财经大学(25865)
农业(25802)
经济学院(25781)
(25737)
师范(25433)
(23979)
基金
项目(141881)
科学(113514)
基金(106569)
研究(99581)
(92970)
国家(92305)
科学基金(80630)
社会(64606)
社会科(61561)
社会科学(61544)
基金项目(55732)
(54604)
自然(54263)
自然科(53172)
自然科学(53160)
自然科学基金(52242)
教育(48671)
(46471)
资助(46441)
编号(38501)
(32750)
重点(32231)
成果(30961)
(29655)
(28754)
教育部(28676)
科研(27752)
创新(27694)
大学(27317)
人文(27311)
期刊
(87870)
经济(87870)
研究(58961)
中国(35731)
学报(33757)
(33203)
管理(30728)
科学(30649)
(28099)
大学(26117)
学学(24647)
教育(20887)
(20001)
金融(20001)
农业(18880)
技术(18819)
财经(17969)
经济研究(15313)
(15244)
统计(13916)
业经(13377)
(12348)
问题(11652)
决策(11355)
技术经济(11093)
(10427)
商业(9892)
(9842)
理论(9361)
(9344)
共检索到297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段云  王福胜  王正位  
考虑到我国普遍存在大股东集中持股的客观现实,基于大股东"掏空"动机,区分大股东间"监督"与"合谋"两种不同关系,本文构建多个大股东存在下的董事会结构理论模型,并结合该模型的理论涵义推演出研究假设。以1999-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比例和第一大股东选派的外部董事比例都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此外,当公司的终极控制为国有性质的时候,内部董事和第一大股东选派的外部董事比例更大,而独立董事比例则更少。实证检验的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理论预期,表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能够揭示多个大股东存在下董事会的结构特征,同...
[期刊] 预测  [作者] 段云  王福胜  王正位  
国外已有的董事会结构理论模型都是针对成熟资本市场,基于股权较为分散、董事会具有较大权力或较强独立性的假设而构建,然而这些假设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考虑我国普遍存在大股东集中持股的客观现实,基于大股东"掏空"动机,区分大股东间"监督"与"合谋"两种不同关系,构建多个大股东控制情况下的董事会结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结论表明:当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时,公司董事会的组成依赖于大股东之间利益的较量。无论大股东间是监督还是合谋关系,董事会中第一大股东可控的成员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小;非第一大股东可控的董事成员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随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红娟 ,陈永忠 ,刘红刚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邹颖  祖玉涛  
以多个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机制为理论研究出发点,选取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何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拥有多个大股东的公司具有更低的股权资本成本,结论在排除样本选择偏差、遗漏变量以及逆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同时,在大股东间持股较为集中、非控股大股东数量较多的公司中股权资本成本较低,进而证明了多个大股东间监督假说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适用性。据此,提出优化股权结构以及完善外部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萧维嘉  王正位  段芸  
我国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治理效果一直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但此前的研究一直忽视了独立董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四种模型检验了当大股东存在时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排除内生性之后,独立董事对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公司存在大股东的时候,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会受到大股东的控制,从而使得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任凌玉  
本文通过Johnson模型研究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结论认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并没有显著改善公司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状况,只是一种账面上财务业绩的支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康艳玲  王满  陈克兢  曹帅莹  
外部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以退出威胁作为切入点,考察外部大股东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退出威胁每上升一个标准差将提高3.941%的投资效率;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效应主要是依赖于管理层对于自身持股财富和股权质押爆仓风险的担忧;长期型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而短期型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作用不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军  葛桓志  陈红  
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股东利益侵占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构建了大股东利益侵占条件下的企业再融资选择模型,并以2000~2004年深沪两市符合证监会当期配股和增发条件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股东利益侵占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优先选择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董事会独立性与股权再融资的概率负相关,资产负债率和资产规模与股权再融资的概率正相关,而股东之间的权力制衡对企业优先选择股权融资不具有监督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建新  李永华  卢剑龙  
本文以2003-2010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关联交易作为衡量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变量,研究股权结构(控股股东、股权制衡)和董事会特征(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力度)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首先通过获取上市公司的股权控制权来达到掏空上市公司的目的,股权制衡能够抑制这种掏空行为。当大股东不能通过股权对上市公司形成实质性控制时,他们转而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能够作为股权控制的一个替代,使得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掏空的目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淑娥  王映美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荻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斌  宋春霞  孟慧祥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建设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文章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非执行董事这一视角,对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效率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国有大股东所派出的大股东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超额席位的增高,不仅削弱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多元性,而且增强了大股东与大股东非执行董事间的利他主义倾向,提高了代理成本,最终导致董事会对经理层监督效率的降低。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袁春生  韩洪灵  
文章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和成员知识互补效应为基点,利用路径分析方法,较为细致地考察了董事会规模对财务舞弊的直接影响,并以企业绩效为中间变量研究了董事会规模对财务舞弊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董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直接负相关,其边际监督能力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先增强而后减弱;企业经营绩效与财务舞弊负相关,董事会成员间的知识互补效应导致董事会规模通过企业绩效而与财务舞弊负相关。董事会改革的方向之一是以专业董事替代非专业董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应;(3)国有企业中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总影响效应小于非国有企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建鸾  许佳佳  
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控制权滥用问题备受关注。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政府监管及风险的特殊性,导致其大股东控制权滥用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方面区别于普通上市公司。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大股东控制权滥用对董事会独立性建设的影响,提出优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产生机制,构建独立董事管理委员会,明确独立董事的权责以及加强独立董事的股权激励有助于完善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性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