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67)
- 2023(11582)
- 2022(9470)
- 2021(8679)
- 2020(7357)
- 2019(16576)
- 2018(16286)
- 2017(31047)
- 2016(16569)
- 2015(18627)
- 2014(18380)
- 2013(18489)
- 2012(16984)
- 2011(15306)
- 2010(15402)
- 2009(14917)
- 2008(15025)
- 2007(13585)
- 2006(12128)
- 2005(11556)
- 学科
- 业(79595)
- 济(78542)
- 经济(78413)
- 企(72855)
- 企业(72855)
- 管理(68358)
- 方法(33285)
- 财(30242)
- 业经(27028)
- 农(25699)
- 数学(25486)
- 数学方法(25363)
- 中国(22160)
- 制(20980)
- 务(20428)
- 财务(20410)
- 财务管理(20382)
- 企业财务(19299)
- 贸(18594)
- 贸易(18584)
- 易(18267)
- 农业(18007)
- 技术(16719)
- 体(15713)
- 划(14873)
- 策(14866)
- 和(14096)
- 体制(13780)
- 出(13400)
- 银(12571)
- 机构
- 学院(247487)
- 大学(245433)
- 济(118465)
- 经济(116664)
- 管理(99877)
- 理学(85272)
- 理学院(84512)
- 管理学(83753)
- 管理学院(83276)
- 研究(82331)
- 中国(68961)
- 财(58302)
- 京(51173)
- 财经(45393)
- 科学(43213)
- 经(41408)
- 所(40077)
- 农(37729)
- 经济学(37668)
- 江(37434)
- 中心(36663)
- 研究所(35451)
- 经济学院(33982)
- 财经大学(33567)
- 北京(32556)
- 业大(30903)
- 商学(29551)
- 院(29473)
- 农业(29400)
- 商学院(29286)
- 基金
- 项目(155042)
- 科学(126002)
- 基金(118057)
- 研究(117429)
- 家(100541)
- 国家(99684)
- 科学基金(87943)
- 社会(80628)
- 社会科(76704)
- 社会科学(76689)
- 基金项目(61448)
- 省(57319)
- 自然(53639)
- 自然科(52447)
- 自然科学(52433)
- 教育(52067)
- 自然科学基金(51626)
- 资助(48005)
- 划(47396)
- 编号(44633)
- 部(36918)
- 成果(36149)
- 制(36022)
- 创(35447)
- 业(35370)
- 国家社会(35027)
- 重点(34289)
- 发(33148)
- 教育部(32629)
- 创新(32325)
- 期刊
- 济(136087)
- 经济(136087)
- 研究(79994)
- 中国(50151)
- 财(49459)
- 管理(43229)
- 农(36750)
- 科学(32347)
- 学报(30102)
- 融(26356)
- 金融(26356)
- 农业(25190)
- 大学(25015)
- 财经(24205)
- 学学(23777)
- 经济研究(22302)
- 业经(21970)
- 技术(21719)
- 经(20931)
- 问题(18106)
- 教育(18073)
- 贸(17729)
- 业(15850)
- 世界(15799)
- 国际(15456)
- 技术经济(14923)
- 现代(12716)
- 财会(12653)
- 会计(11874)
- 经济管理(11255)
共检索到386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小帆 孟克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比重持续下滑,并在2011年之后出现加速态势。诸如产业结构转型等长期因素可能是中国制造业比重下滑的潜在动力,但是无法解释该比重在2011年后突然出现加速下滑。典型事实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比重与外需变化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并且两者同时在2011年后出现明显下降。本文利用“偏离—份额”的实证方法,进一步从因果关系上发现2011年后外需疲软能够解释同期中国制造业比重降幅的50%以上。究其原因,2011年之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强劲增长有效缓解了其他长期因素对制造业比重的负向影响,但是2011年之后受欧债危机迅速恶化、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低迷、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需疲软导致中国出口受阻,由此导致中国制造业比重加速下降。同时由于空间经济联系,外需疲软的负向冲击在国内区域间传导并由此形成相互加强的互动机制。本文发现出口多元化能够显著平抑外需疲软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晓华 刘慧
实现制造业技术复杂度持续升级是中国提升经济质量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为此,揭示当前较为严峻的要素价格扭曲和外需疲软对制造业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机制显得十分迫切。文章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构建计量模型(Heckman选择模型),从"质变"和"量变"升级视角对上述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与启示主要有:(1)中国制造业要素价格扭曲有加剧的倾向,但速度明显放缓,要素价格扭曲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复杂度升级和赶超的"助推型资源";(2)外需疲软会改变本土企业技术复杂度演进的原有"轨迹",对外资企业"演进轨迹"的影响不明显;(3)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显著的"技术复杂度革新惰性",经营经验越丰富和全要素生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航 李平 杨丹辉
按照直观理解,出口与产能过剩成反比例关系,出口旺盛时企业将扩大产量并提高产能利用率,反之则为避免滞销而控制产量,导致产能过剩加剧。然而,这仅是出口波动对产能过剩的"销售效应"。对于一些企业不排除存在"竞争效应",即出口疲软时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国内竞争,进而为降低成本可能加大既有产能的使用负荷,反而可缓解产能过剩。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检验了出口波动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发现出口波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中小企业或非国有资本比重越高的行业中,出口与产能过剩的负向关系越明显,"销售效应"占主导;反之,在"竞争效应"作用下,二者关系越可能为正。因此,外需冲击对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晓华 刘慧
本文在构建劳动力价格扭曲新型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从描述性统计和实证检验层面对当前外面疲软和生产技术升级诉求会对劳动力价格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外需疲软有助于缓解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价格扭曲,而技术革新则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二者合力表现出一定的相互抵消关系,因而在当前外需疲软的背景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不失为一种"好策略";我国补贴政策的效果有悖政府补贴的初衷,表现出一定的"补贴悖论",应重新审视和优化中高技术企业的补贴机制,发掘补贴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正向功能;融资约束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对多数企业劳动力价格扭曲表现出一定的"中性"和"不敏感"特征,规模经济则会显著加剧内资制造业劳动力价格扭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高瑞东 赵格格
2019年开年,整体经济数据较为平稳,但制造业投资下滑显著。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0%,其中87%左右由民间投资构成。2016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到历史低点,之后开始复苏;2018年累计增速9.5%,达到了历史相对高点。但制造业增速在2019年2
关键词:
制造业 下滑原因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APEC研究中心许家云发表的《海归与企业出口行为: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金融研究》2018年第2期)一文认为,企业的国际化要靠人才的国际化,而人才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高效的流动性来体现的,拥有国际化视野的海归人才是我国出口竞争力升级的战略性要素之一。文章指出,海归在上市公司任职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即海归在总体上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额的增长和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并且这种积极的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企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定根 杨晶晶
文章首次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通过从自身出口经验中学习以决定后续出口时机。构建一个出口学习模型,并使用2000~2007年合并后的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数据检验模型命题,发现企业在积累出口经验以降低固定成本和获取潜在出口收入之间权衡,以决定出口的时机和顺序。生产率高的企业不仅从成立到首次出口所需要的时间更短,且后续进入不同国际市场的时间间隔也更短。生产率高的企业先进入需求规模更大的国际市场以获取高的潜在收入,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选择先进入需求规模相对较小的国际市场以积累经验。中国到出口目的地的运输成本越高,则该目的地在企业的出口次序中排名越靠后。
关键词:
出口经验 出口时机 市场规模 运输成本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丽 袁畅 曾冬林
文章采用Dulleck等(2004)的质量升级多维模型,将质量升级分为三维,即从低技术行业到高技术行业的产业间质量升级、从低单位价值到高单位价值的产业内质量升级、在各技术行业和各单位价值区间内的产业区间内质量升级,并运用2002~2012年的进出口货物贸易数据比较研究了中国、美国和欧盟制造业的出口质量升级状况。研究结果发现在产业间质量升级、产业内质量升级和产业区间内质量升级方面,3个国家(地区)分别存在不同程度和速度的质量升级和低质量陷阱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质量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质量升级 低质量陷阱 单位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邱斌 尹威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考察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性、特点及其作用途径。研究发现制造业出口总体上存在本土市场效应;细分贸易模式后的分析发现,本土市场效应在一般贸易中显著存在,在加工贸易中不显著。同时,制造业行业开放度、贸易结构和空间集聚程度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发挥有着明显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贸易中,拥有较高劳动力成本和科研水平的行业,本土市场规模对其出口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工贸易中,拥有较低劳动力成本和科研水平的行业,本土市场规模与其出口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性。
关键词:
本土市场效应 制造业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晓楠 赵景峰
文章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切入,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省级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弘扬、激发企业家精神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其中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促进作用大于企业家创业精神;数字经济对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门槛效应,当两者超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明韬 卫平
依据1997~200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对外外包水平,并以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算了外包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此外还计算了对外外包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数量增长和产品结构提升部分得益于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我国的对外外包具有"节约劳动"的特点,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需求。这主要是因为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国内中间品生产,使最终产品生产链条中的劳动需求下降。
关键词:
对外外包 制造业 投入产出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玖立 冼国明
金融是经济发展和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中国的银行体系的选择性压制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给FDI的大规模进入留下了空间。基于中国各省份65个制造业部门的样本,本文研究发现,由于资金供给的偏向性,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在信贷相对密集的地区出口优势较弱,但FDI能够有效缓解这一融资约束,促进产业出口。进一步估计显示,FDI是与银行信贷相互替代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
银行信贷 外国直接投资 出口 外部融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毛日昇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7年329个制造业面板数据,从产出规模、生产效率及劳动需求弹性三个层面,考察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全部制造业、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不同所有制类型制造业劳动需求当期及滞后调整的影响。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出口和FDI通过产出、生产效率、劳动需求弹性对制造业劳动需求的影响在当期和滞后期存在较大区别。(2)出口和FDI通过产出的扩张对制造业劳动需求产生显著且重要的影响。(3)出口开放度和FDI在制造业的不同渗透率通过生产效率对劳动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别。(4)出口开放度和FDI在制造业渗透率的变化会显著改变制造业...
关键词:
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 制造业 就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钱学锋 王胜 何娟
本文基于2000—2014年的中国制造业17个细分行业的数据,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线索,就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对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与出口呈U型关系,伴随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已跃然到转折点的右侧即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制造出服务化对出口影响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利用工具变量和双重差分模型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均得到稳健的结果。进一步地,分行业的回归结果显示了行业之间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出口的作用机制,发现生产率和交易成本是一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影响其出口规模的中介变量。整体面板的回归结果显示,伴随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已然开始通过提升生产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两种途径实现出口规模的扩大,并逐步进入制造业服务化的红利阶段。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化 服务业出口 服务红利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晓华 金泽成 余林徽
基于Loecker&Warzynski(2012)的研究方法,本文从多维细化层面揭示了外需疲软对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具有显著的水平低、提升能力弱等特征,历年均值仅为1.2左右,2000-2007年间价格加成整体均值仅提升了4.678个百分点;倒逼机制是外需疲软对我国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作用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在不同区域、所有制和要素密集度出口型企业中均显著存在,外需充足可能会助长部分企业的"价格加成提升惰性";工资上涨易成为我国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提升的负担,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