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35)
- 2023(3936)
- 2022(3300)
- 2021(2705)
- 2020(2259)
- 2019(4913)
- 2018(4724)
- 2017(9518)
- 2016(4599)
- 2015(5265)
- 2014(5419)
- 2013(5636)
- 2012(5588)
- 2011(5358)
- 2010(5526)
- 2009(5281)
- 2008(4840)
- 2007(4373)
- 2006(4220)
- 2005(3930)
- 学科
- 济(52450)
- 经济(52431)
- 地方(15731)
- 方法(13333)
- 地方经济(12557)
- 管理(12532)
- 数学(11946)
- 数学方法(11927)
- 业(9996)
- 业经(8553)
- 中国(8522)
- 产业(7711)
- 企(7578)
- 企业(7578)
- 学(7373)
- 经济学(6461)
- 农(6149)
- 环境(5716)
- 发(5114)
- 融(4845)
- 金融(4845)
- 体(4700)
- 制(4614)
- 和(4561)
- 总论(4524)
- 农业(4511)
- 信息(4386)
- 资源(4343)
- 结构(4296)
- 信息产业(4047)
- 机构
- 学院(81864)
- 大学(80816)
- 济(50822)
- 经济(50150)
- 研究(32273)
- 管理(29771)
- 理学(25288)
- 理学院(24977)
- 管理学(24762)
- 管理学院(24580)
- 中国(23399)
- 财(18889)
- 经济学(17726)
- 科学(16333)
- 京(16067)
- 所(15999)
- 经济学院(15638)
- 财经(15251)
- 研究所(14334)
- 经(13679)
- 中心(13245)
- 江(12051)
- 院(11056)
- 财经大学(11044)
- 北京(10378)
- 科学院(10320)
- 经济研究(10120)
- 社会(10073)
- 范(9642)
- 师范(9601)
- 基金
- 项目(48990)
- 科学(39344)
- 研究(36993)
- 基金(36311)
- 家(30535)
- 国家(30336)
- 社会(27239)
- 科学基金(26198)
- 社会科(26069)
- 社会科学(26064)
- 省(18976)
- 基金项目(18858)
- 教育(14996)
- 资助(14775)
- 划(14727)
- 自然(13972)
- 自然科(13623)
- 自然科学(13621)
- 自然科学基金(13388)
- 发(13387)
- 编号(13219)
- 济(12910)
- 经济(12812)
- 国家社会(12121)
- 发展(11965)
- 展(11828)
- 重点(11027)
- 部(10799)
- 成果(10300)
- 创(9962)
共检索到131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杨宝良
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逻辑 ,指出规模经济等经济外部性对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形成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对我国工业经济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需求变量、投入变量、及初始固定资产变量对产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是显著正向的 ,这与理论逻辑一致 ,而初始集聚度和规模变量则对地理集聚呈现显著负向的作用 ,这与理论逻辑相背离。文章根据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容和特征对此做出了解释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聚 实证研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明 吴志军
从外部经济出发,用1994和2005年20个制造行业的截面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产业地理集聚的因素。其中发现市场需求、贸易自由度和规模经济效应指数促进了制造业的产业地理集聚,同时也发现,制造企业的初始规模对地理集聚的负向作用非常显著。
关键词:
经济外部性 产业地理集聚 制造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柄全 谷人旭 王俊松 毕学成
集聚经济理论是近百年来区域科学领域最热点的理论之一。在回顾集聚外部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网络外部性的早期探索及近期研究进展。在集聚外部性视角下,新古典区位理论、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企业异质性理论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相继对集聚经济理论作出理论贡献。但是,集聚外部性的研究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关注的地理尺度和测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近年来,面向跨越地理边界的集聚经济研究迅速发展。借用规模、集聚外部性域、集聚阴影、城市网络外部性等网络外部性视角下的理论相继提出。当前,前沿研究集中在网络外部性能否替代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的测度方法和网络外部性的异质性等方面。最后,从网络外部性理论的融合与扩展、分析方法及政策启示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斌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叶蓁
文章从不完全契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制度性特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强化分工的有效制度安排可以通过:(1)减少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强化非一体化的制度安排;(2)激励专用性投资机制修补合约的不完全性;(3)削弱市场联合垄断势力强化集聚效应。
关键词:
不完全合约 产业集聚 经济地理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洁 陈彦煌
本文整合Harris-Todaro(1970)的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探讨外资对于就业、城市失业量(率)与产业结构的影响;焦点置于要素替代差异、Todaro矛盾以及引进外资国家的福利分析。在两国架构中,当引进外资时,若要素替代弹性较低,资本引进国随着制造业扩张,其劳动雇佣量固然上升,但城市失业量亦随之上扬,出现Todaro矛盾现象。反之,在高要素替代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国家可能出现制造业就业和城市失业量同时下降的现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佩红
本文基于杨格定理,剖析分工深化、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相互演进的机理:分工带来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报酬递增、劳动生产率提高,又促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分工产生外部经济和交易成本,引起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有利于获取外部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使分工深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分工 外部经济 杨格定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佩红
本文基于杨格定理,剖析分工深化、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相互演进的机理:分工带来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报酬递增、劳动生产率提高,又促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分工产生外部经济和交易成本,引起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有利于获取外部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使分工深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分工 外部经济 杨格定理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本文利用相对"脱钩"、"复钩"的理论与测度模型,对2000-2009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脱钩评价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了脱钩指数分解模型,对脱钩关系的影响因素作出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并指出未来工业脱钩发展措施的重点方向是在进一步提升能效技术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提升新型低碳能源的结构比重,改善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消费 工业经济增长 脱钩理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全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经济 空间外部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娟 郑平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金春雨 王伟强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在相邻地区之间存在负向的空间相关性,地区工业发展不仅与本地知识溢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密切相关,而且会受到其相邻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MAR溢出性和Jacobs溢出性对本地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并且产业专业化的促进效应大于产业多样化,在本地工业发展中Porter溢出性并不显著,但相邻地区的产业竞争程度对本地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新苗 李燕
笔者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发达程度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产业集聚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出口和进口成本的贸易自由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具体采取的贸易政策: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政策使得更多种类的出口生产企业集聚于发达国家,那么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会得到改善,贫富差距缩小;自由化政策若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集聚于发展中国家,则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会得到改善,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会缩小。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