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20)
2023(15116)
2022(12299)
2021(11221)
2020(9185)
2019(20739)
2018(20213)
2017(38919)
2016(20507)
2015(22948)
2014(22695)
2013(23071)
2012(21666)
2011(19748)
2010(20043)
2009(18735)
2008(18799)
2007(17089)
2006(15476)
2005(14348)
作者
(58775)
(49662)
(49177)
(46398)
(31275)
(23604)
(22070)
(19266)
(18854)
(17614)
(16942)
(16337)
(16022)
(15644)
(15414)
(14915)
(14556)
(14219)
(14145)
(13991)
(12419)
(12207)
(11997)
(11449)
(11067)
(11037)
(10936)
(10884)
(9945)
(9839)
学科
(107433)
经济(107321)
(90703)
(72106)
企业(72106)
管理(67500)
(47966)
方法(39224)
业经(34149)
中国(32149)
农业(32137)
数学(30605)
数学方法(30491)
(27389)
地方(25168)
(20923)
技术(20365)
(20299)
贸易(20278)
(19730)
(18298)
财务(18283)
财务管理(18263)
(17398)
企业财务(17275)
(16688)
(16297)
(16067)
(16004)
银行(15993)
机构
学院(308200)
大学(299972)
(147686)
经济(145419)
管理(123368)
研究(107369)
理学(105421)
理学院(104404)
管理学(103408)
管理学院(102810)
中国(86975)
(64301)
(63044)
(59724)
科学(58918)
(53170)
财经(50625)
中心(48657)
(47761)
研究所(47527)
(46053)
经济学(45750)
农业(45286)
业大(44340)
经济学院(41429)
北京(40083)
(37662)
(37213)
(37213)
师范(36934)
基金
项目(197024)
科学(159328)
研究(149955)
基金(146164)
(125130)
国家(123921)
科学基金(108365)
社会(102562)
社会科(97301)
社会科学(97281)
(77253)
基金项目(77037)
教育(65017)
自然(64889)
自然科(63453)
自然科学(63440)
(62478)
自然科学基金(62401)
编号(59488)
资助(58042)
(49249)
成果(46416)
(45056)
(44278)
国家社会(43796)
重点(43507)
(42273)
发展(41482)
(40827)
创新(40639)
期刊
(176471)
经济(176471)
研究(96172)
中国(65972)
(62169)
(49579)
管理(49416)
科学(42542)
农业(42161)
学报(39501)
(34737)
金融(34737)
业经(34305)
大学(32092)
学学(30684)
技术(27644)
经济研究(27366)
财经(25917)
教育(25448)
问题(23942)
(22709)
(22698)
世界(19273)
技术经济(18919)
(18696)
国际(16273)
经济问题(16108)
商业(15823)
现代(15531)
农村(15326)
共检索到483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立佳  刘博敏  杜建军  
文章基于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3SLS法研究了外部效应如何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土地的匹配效应、农业前端投入品及终端加工品市场效应、农业示范效应及学习效应、农业信息共享效应与农业产业集聚之间能够互相促进、互相推动;(2)随着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的发展,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和外部要素禀赋不再是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而外部效应变成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及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蕾  申云  徐承红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下同)的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构建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SAR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在2004—2015年间得到大幅提升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出东部、西部、东北、中部梯度递减的分布规律;从极差值来看,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差距不断扩大,但各区域内部临接省份间的差距则不断缩小;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部性,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全国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4倍,东北和中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分别约为直接效应的0.8倍和1.3倍,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而溢出效应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蕾  徐承红  申云  
文章基于2004—2017年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了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发展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综合序参量除东北有所上升之外,基本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减的规律;农业绿色发展综合序参量呈现出东北、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减的规律。耦合度方面,西部最高、东部最低,中部、西部、东北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东部从高水平耦合阶段大幅度下降到磨合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方面,西部、东部最低,中部和西部处于中级协调、东部处于勉强协调,东北处于中级协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本书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美贸易摩擦、粮食市场化改革和畜牧业绿色转型等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全书分别对粮、棉、油、糖、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17个具体农产品进行了专题研究,回顾各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且模拟了2020年和2035年各个产业发展的生产、消费和进口等情况。本书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舜和竞争力,对于研判未来农业产业发展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熊学刚  
从农业的产业角色与产业特性出发,将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明确指出我国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途径。他所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既考虑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所出现的符合一般发展规律的变化和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也考虑到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杜建军  张军伟  邵帅  
搜集整理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OLS、动态FE、SGMM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结论:(1)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资本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耕地数量等资源禀赋是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演变的基础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交通设施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外部性因素农业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2)以粮食和蔬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影响其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也有所不同。(3)各种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有的起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有的起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杜建军  张军伟  邵帅  
搜集整理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OLS、动态FE、SGMM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结论:(1)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资本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耕地数量等资源禀赋是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演变的基础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交通设施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外部性因素农业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2)以粮食和蔬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影响其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也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杜建军  张军伟  邵帅  
搜集整理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OLS、动态FE、SGMM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结论:(1)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资本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耕地数量等资源禀赋是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演变的基础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交通设施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外部性因素农业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2)以粮食和蔬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影响其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也有所不同。(3)各种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有的起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有的起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戴孝悌  
在对技术、制度、劳动力、土地、资本、组织和需求等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农业产业发展的概念模型;然后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概念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农业产业发展的本质是发展产业链;最后,提出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大产业链的视角发展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农业家庭经营的重要理由是将农业田间生产过程交由家庭完成更有效率,但当下农业田间生产中的多主体分工并不罕见。本文基于分工的经济学经典定义即“环节分工”分析指出,如果单看农业田间生产过程,深化分工并不会显著提高产出效率,强制分工还可能抑制劳动产出效率;如果超越田间生产过程,从其与前、后端延伸环节的联系来看,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与分工深化客观存在也有利于提高产出效率。现实中随着承包户越来越多参与非农就业并退出各个田间生产环节,田间生产过程的分工趋于深化,同时,在市场化环境下弱势农户很难进入门槛较高的农业分工环节。未来中国农业深化分工既应着眼于提升产出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也不能忽视为弱势农户创造更充分的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与分工的机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农业家庭经营的重要理由是将农业田间生产过程交由家庭完成更有效率,但当下农业田间生产中的多主体分工并不罕见。本文基于分工的经济学经典定义即“环节分工”分析指出,如果单看农业田间生产过程,深化分工并不会显著提高产出效率,强制分工还可能抑制劳动产出效率;如果超越田间生产过程,从其与前、后端延伸环节的联系来看,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与分工深化客观存在也有利于提高产出效率。现实中随着承包户越来越多参与非农就业并退出各个田间生产环节,田间生产过程的分工趋于深化,同时,在市场化环境下弱势农户很难进入门槛较高的农业分工环节。未来中国农业深化分工既应着眼于提升产出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也不能忽视为弱势农户创造更充分的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与分工的机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张玉梅  
2018年6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与《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重大进展、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出席大会并致辞。唐华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产业不仅面临资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6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与《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重大进展、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出席大会并致辞。唐华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产业不仅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竞争力不强、生产成本高企等问题,还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复苏、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冲击。进入新时代,国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6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与《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重大进展、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出席大会并致辞。唐华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产业不仅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竞争力不强、生产成本高企等问题,还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复苏、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冲击。进入新时代,国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