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7)
- 2023(12648)
- 2022(10578)
- 2021(9881)
- 2020(8623)
- 2019(19316)
- 2018(18882)
- 2017(37118)
- 2016(19379)
- 2015(21512)
- 2014(21183)
- 2013(20707)
- 2012(18627)
- 2011(16053)
- 2010(16135)
- 2009(14773)
- 2008(14228)
- 2007(12104)
- 2006(9872)
- 2005(8724)
- 学科
- 济(70178)
- 经济(70107)
- 管理(58500)
- 业(57889)
- 企(48650)
- 企业(48650)
- 方法(38400)
- 数学(33696)
- 数学方法(33253)
- 财(24145)
- 银(23384)
- 银行(23238)
- 制(22479)
- 行(21737)
- 中国(20208)
- 务(17607)
- 财务(17565)
- 财务管理(17494)
- 融(16953)
- 金融(16952)
- 企业财务(16695)
- 农(16139)
- 业经(15265)
- 学(13754)
- 度(12585)
- 制度(12565)
- 贸(12376)
- 贸易(12358)
- 审计(12315)
- 理论(12104)
- 机构
- 大学(257600)
- 学院(256231)
- 管理(104756)
- 济(103277)
- 经济(101117)
- 理学(90635)
- 理学院(89767)
- 管理学(88237)
- 管理学院(87762)
- 研究(76490)
- 中国(69859)
- 财(54045)
- 京(53222)
- 科学(45548)
- 财经(43508)
- 经(39820)
- 中心(39663)
- 农(38968)
- 江(37529)
- 业大(36655)
- 所(36161)
- 财经大学(33289)
- 经济学(32962)
- 研究所(32537)
- 北京(31934)
- 农业(30954)
- 州(30310)
- 经济学院(30020)
- 范(29189)
- 商学(28820)
- 基金
- 项目(180835)
- 科学(144625)
- 基金(136134)
- 研究(129739)
- 家(118560)
- 国家(117607)
- 科学基金(103314)
- 社会(84937)
- 社会科(80682)
- 社会科学(80661)
- 基金项目(72317)
- 省(69029)
- 自然(68739)
- 自然科(67173)
- 自然科学(67156)
- 自然科学基金(65956)
- 教育(60335)
- 划(58683)
- 资助(55501)
- 编号(50642)
- 部(41104)
- 重点(40810)
- 成果(39572)
- 创(38432)
- 发(36654)
- 国家社会(36144)
- 科研(36132)
- 教育部(36100)
- 创新(35912)
- 人文(35128)
共检索到373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利 马可哪呐 周微 蔡春
本文以公允价值审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外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的作用。在剖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公允价值审计是有助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并以公允价值审计在银行业的实施状况为基础,从建立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机制,以及构建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协作框架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公允价值审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机制,旨在更好地发挥外部审计的功能作用,加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促进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蔡利 周微
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作用,银行业安全对金融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维护银行业安全的重心之一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本文以2007—2014年A股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以接受审计的8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代表,旨在考察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功能发挥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功能发挥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且政府审计的这种功能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政府审计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滞后期,且通过改善资产质量和提高流动性来实现;促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是政府审计监控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审计防范系统性风险,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高璐
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层级理论,以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外部审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资产以及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但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负债的影响并不显著;银行外部审计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不利影响。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蔡利 何雨 王瑜
本文在界定金融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性风险的监控是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核心内容。进而,本文从连续审计的内涵看连续审计的适用性、从系统性风险的特征看连续审计的必要性、从我国政府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看连续审计的可行性三个角度分析了连续审计适用于政府审计监控系统性风险的基本依据;从实施环境和实施人员两方面阐述了连续审计运用于政府审计监控系统性风险的实施条件;从建立重点领域、配置连续审计参数、持续跟进以及后续反馈这四个步骤探讨了连续审计在政府审计监控系统性风险中的实施路线。本文的研究结果以期为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寻找一个切实有效的突破口,实现政府审计方法上的创新,从而提高政府审计监控的水平和效果,实...
关键词:
连续审计 政府审计 金融安全 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红忠 赵玉洁 周冬华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公允价值会计被认为是顺周期机制,放大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广受诟病。本文尝试从正向冲击和逆向冲击角度研究公允价值是否存在放大作用。研究发现两类冲击下系统性风险均存在;公允价值会计作用不对称,逆向冲击下放大了系统性风险,正向冲击下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逆向冲击的作用渠道时发现,市场流动性不足是放大作用的显著原因,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风险敞口和资本充足率对放大作用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公允价值会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志辉 李源 李政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国监管当局和学术界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SCCA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设计了针对SCCA技术关键环节的优化算法,并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估计时变相依函数,提出了新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J-VAR。在此基础上,本文动态监测了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优化后的SCCA技术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时变风险相依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理论和实证研究至关重要。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SCCA 风险相依结构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周爱民 赵业翔
本文建立了模型环境松弛、微观基础统一的间接关联抛售模型,为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提供复杂间接关联视角下的理论与经验认识。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近年来显著下降,以群体一致性抛售为核心的重要性机构集在风险传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资本短缺损失是资产抛售发生的首要条件,在监管约束机制下导致了间接抛售损失的积累,而间接抛售损失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积累方式;网络视角下风险指标对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作用,机构视角下风险指标对银行重要性具有一致性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严一锋
文章采用条件在险价值(CoVaR)方法测度了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结果表明: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城市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相对较小;并进一步估计了动态条件在险价值,发现2015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大幅上升,反映了同时期信用风险加速恶化、盈利水平持续下滑。2016年系统性风险虽然有所下行,但反弹明显。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风险度量 CoVaR方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刘浩杰 袁晨曦
本文从行业关联网络视角出发,以中国经济领域中各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QVAR模型的溢出指数,捕捉不同冲击规模及方向下的行业间溢出效应,并提出相对溢出指数,考察从正常状态到极端状态下行业间溢出水平及结构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基于QVAR模型的溢出指数能够较好地捕捉不同冲击规模及方向下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基于条件均值的溢出指数可能错判行业间真实的溢出水平。第二,行业间溢出效应在极端上升和下降状态下呈现非对称性,左尾的总溢出、十个行业的溢入均高于右尾。第三,与正常状态相比,两种极端状态下金融、房地产、能源、医疗保健四个行业的方向性溢出水平显著上升,并且金融的溢入、溢出水平上升幅度最高。第四,在极端上升和下降状态下,金融对医疗保健的定向溢出水平上升幅度最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以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丽霞
本文基于公允价值层级等相关理论,以2009-2015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层级信息、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按第一、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资产以及按第二、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正向作用明显,且逐层增加;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三个层级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且抑制作用也逐层提高。根据结论的启示,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各层级相关信息,努力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允价值各层级信息透明度及质量,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谢会丽 蒋巍 余玉龙
由于公允价值存在假设性、未实现性等内在缺陷,从而加大了公允价值的审计风险。本文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公允价值应用情况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风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公允价值数据库以拓展审计证据获取渠道、突出风险分析和资产价值评估审计重点,优化公允价值审计程序、强化分析性复核程序等控制公允价值审计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公允价值 审计风险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孟飞 罗小伟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对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际预期损失MES测度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基于2011~2019年我国33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种方法对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2)从作用机制来看,随着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会增强,进而加剧系统性风险;(3)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对而言,金融科技对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业务多元化程度高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程度较低。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 风险传染 系统性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志洋 牛亚楠 徐索菲
金融业气候风险的实质是经济低碳转型中搁浅资产风险的增加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运用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波动率实验室发布的从搁浅资产风险视角计算的全球金融机构气候风险指标,以中国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商业银行气候风险越高,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便越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上升;第二,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资产负债率越高时,气候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程度便越大,资产收益率越高则气候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越小;第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存在遮掩效应,遮掩了气候风险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下,金融管理部门要推动商业银行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建立气候风险管理框架;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业务,优化资产结构;强化银行业气候风险监测,将气候风险因子纳入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龑 刘大志
文章利用中国银行业2011—2022年的季度数据,从轻资产、轻收入、轻资本和轻成本四个维度出发,选取指标构建了中国银行业轻型化指数。进而以上市银行为样本,检验了银行业轻型化转型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轻型化转型加剧了系统性风险。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轻型化转型加快了各银行的资本周转速度,这会使其在自身资本的承载能力之外过度开展业务,加大风险外溢的可能性,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攀升。在现有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框架下,轻型化转型会促使银行通过加快资本周转进行“监管套利”,弱化金融严监管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因此,轻型化趋势下要更加重视双支柱调控的应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银行业的轻型化转型,数量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会逐渐降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则会持续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抑制轻型化转型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但部分政策工具并未发挥预期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