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
- 2023(1517)
- 2022(1339)
- 2021(1084)
- 2020(860)
- 2019(1880)
- 2018(1711)
- 2017(3513)
- 2016(1777)
- 2015(1863)
- 2014(1824)
- 2013(1748)
- 2012(1640)
- 2011(1532)
- 2010(1363)
- 2009(1266)
- 2008(1200)
- 2007(908)
- 2006(797)
- 2005(617)
- 学科
- 济(11147)
- 经济(11137)
- 方法(5219)
- 数学(5011)
- 数学方法(4997)
- 管理(4543)
- 业(4250)
- 企(3069)
- 企业(3069)
- 贸(2841)
- 贸易(2841)
- 易(2775)
- 中国(2397)
- 业经(2168)
- 地方(2102)
- 农(2015)
- 环境(1777)
- 产业(1762)
- 出(1604)
- 地方经济(1576)
- 财(1558)
- 关系(1514)
- 信息(1405)
- 农业(1372)
- 总论(1359)
- 信息产业(1358)
- 发(1350)
- 口(1327)
- 出口(1326)
- 出口贸易(1326)
- 机构
- 大学(26871)
- 学院(26366)
- 济(14593)
- 经济(14471)
- 管理(10179)
- 理学(9268)
- 研究(9175)
- 理学院(9167)
- 管理学(9065)
- 管理学院(9014)
- 中国(6762)
- 经济学(5404)
- 财(5331)
- 京(5144)
- 科学(5135)
- 经济学院(5066)
- 财经(4626)
- 所(4422)
- 经(4338)
- 农(4255)
- 研究所(4128)
- 中心(3991)
- 业大(3827)
- 财经大学(3547)
- 农业(3474)
- 院(3331)
- 商学(3303)
- 商学院(3274)
- 经济管理(3188)
- 北京(3057)
共检索到33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余根钱
2010年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延续上年强劲上升走势,但二季度遭受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上升势头受到压制,经济增长速度小幅回落。下半年逐渐趋于稳定,外需强劲增长,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增强;投资增速从高位回落,房地产投资在严厉调控政策影响下仍高速增长;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胀水平持续上升。2011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基本稳定,通货膨胀呈前高后低之势,但经济走向仍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治理通胀有相当的难度。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根钱
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上升,金融运行状况不断攀升,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速度超过了2004年的最高水平,外部失衡加剧,外汇储备超过了一年半的进出口总额,经济总体态势趋向偏热。
关键词:
中国经济 总体态势 2007年 物价涨幅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根钱
2006年,我国经济呈稳定运行格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涨幅较低。固定投资增长率先升后降,金融运行状况稳步攀升。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外部失衡不断加剧。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基本特征 2006年 外部失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贺平
70年来,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型""回归型""融入型"和"引领型"四个阶段。经济外交中,"经济"与"外交"日益实现双向互动,越来越体现出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双重特性。影响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中国自身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变化;世界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对于国际格局及世界经济的战略立场;中国对于经济与外交关系的整体认知和态度。由此促使70年来的中国经济外交在行为主体、手段方式、机制建设、风格取向和内外联动上表现出一系列的整体演变特征。
关键词:
经济外交 战略意图 影响因素演变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林
影响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以扩大和培育内需为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民间投资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并进。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存在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亟待提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沈坤荣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考察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并就我国近20年制度变迁的增长效应进行经济计量检验。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文献概览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长期增长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增长因素在经济长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罗杭
整合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和网大大学排行榜构建改进模型,在验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EMS软件进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对中国985大学展开效率评价。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不局限于效率评价结果的描述性分析(仅计算效率、排列次序、归纳特征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深入探究综合实力、区域经济、学科结构等重要变量对"985"大学效率的影响,系统总结作用于大学效率水平的客观规律;此外,不局限于计算决策单元的总体效率水平,进一步对无效率高校展开单项指标的松弛变量分析(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及其统计规律研究。为大学绩效的改进引导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实践提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武林 曹小曙 黄晓燕
首先利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了1980—2010年中国乡村公路的发展进行阶段,并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征;其次,选取1980、1990、2000和2010年4个时间节点,分析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村公路网络密度及差异;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乡村公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公路发展可划分为缓慢发展、快速发展、质与量并重发展3个阶段;乡村公路网络密度大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状格局,59%以上的国土面积的乡村公路网络密度长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可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村公路发展水平划分为领先、中游偏上、中游、中游偏下、较落后5类;客货运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投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对乡村公路的发展影响较大,国家支农政策对促进乡村公路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村公路 发展 影响因素 中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亚奎
发展经济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是尝试理解落后国家是否可以以及如何追赶领先国家。本文从落后国家的最优选择以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来考虑经济赶超的机制。主要包括:模仿能力及成本;合适技术的选择;对产权的保护;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储蓄对收敛的影响。文章最后对有关"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进行一个简短的评论。
关键词:
经济收敛 后发优势 后发劣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舒萍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由此引起学界对台湾经济未来走势的关注。笔者认为,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其经济增长既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更取决于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纵观影响台湾经济发展内外部因素的变动趋势,既有向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部分,未来台湾经济的走势将取决于这两类因素的较量。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台湾片面依仗美国市场谋求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在区域经济整合的大潮中,只有抓住时机,利用祖国大陆广袤的发展腹地,其经济才有继续成长的空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彧
中国—新西兰FTA是中国签署的首个同时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等诸多领域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FTA),也是中国和发达经济体签署实施的第一个高质量FTA。本文从政治经济分析的视角对中新FTA的发展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梳理,以协定文本中的例外部门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国家战略决策假说模型"和"国家战略与行业集团互动博弈假说模型",对影响中新FTA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解释了国家核心战略、特定利益集团政治影响力以及进出口行业特征等因素对FTA例外部门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政府出于国家和社会全体利益的考虑会将某些工业行业纳入FTA例外部门。同时,中央政府的战略必须与行业集团的政治经济诉求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导致FTA政策的顺利实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志帆
中国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改革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最根本的制度变迁之一。市场化进程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不仅激活了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更有效的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然而,对于市场化进程究竟如何影响了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经济波动的问题,理论界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将转型期划分为增量改革阶段和存量改革阶段,并利用HP滤波法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37个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指标进行剔除趋势处理,进而从波动性、共动性和粘滞性三个特征维度提炼出全样本时期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研究发现,随着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钊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理念与质量更是获得肯定。从经济发展成就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来自中国的经济转型做法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未来发展来看,中美等国际政治因素、中国市场化地位问题、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效果,都会影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应更理性地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影响,肯定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成就,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依然可期。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经济发展 全球经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昕 陈凯 李刚
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决定正确判断和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全国和30个省域碳排放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从省域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是导致大多数省域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碳排放与能源价格灰色综合关联度都较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形势不同,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不同,不能采取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节能减排政策。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碳减排策略,据此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特征的低碳对策和建议,以期望能够合理控制影响因素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影响。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