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438)
- 2023(23251)
- 2022(19690)
- 2021(18194)
- 2020(15445)
- 2019(35358)
- 2018(34429)
- 2017(65207)
- 2016(35724)
- 2015(40107)
- 2014(39578)
- 2013(39420)
- 2012(36216)
- 2011(32723)
- 2010(32676)
- 2009(30572)
- 2008(30608)
- 2007(26983)
- 2006(23945)
- 2005(21703)
- 学科
- 济(147884)
- 经济(147682)
- 业(115948)
- 管理(113425)
- 企(101109)
- 企业(101109)
- 方法(67400)
- 数学(56087)
- 数学方法(55409)
- 财(44776)
- 农(42402)
- 中国(40363)
- 业经(38714)
- 制(32188)
- 学(31017)
- 务(29227)
- 财务(29142)
- 财务管理(29086)
- 贸(28993)
- 贸易(28976)
- 农业(28833)
- 易(28200)
- 企业财务(27615)
- 地方(26181)
- 理论(25774)
- 技术(24403)
- 和(24335)
- 银(24070)
- 银行(23994)
- 融(22897)
- 机构
- 大学(517971)
- 学院(515995)
- 济(211672)
- 经济(207436)
- 管理(200017)
- 研究(176623)
- 理学(172344)
- 理学院(170425)
- 管理学(167371)
- 管理学院(166445)
- 中国(136406)
- 京(111255)
- 科学(109458)
- 财(100939)
- 农(92848)
- 所(90086)
- 研究所(81751)
- 业大(79923)
- 财经(79903)
- 中心(79345)
- 江(77036)
- 农业(73231)
- 经(72776)
- 北京(70292)
- 经济学(64809)
- 范(64630)
- 院(63984)
- 师范(63826)
- 州(60989)
- 财经大学(59350)
- 基金
- 项目(346556)
- 科学(272218)
- 基金(253238)
- 研究(247311)
- 家(223616)
- 国家(221780)
- 科学基金(189509)
- 社会(157594)
- 社会科(149430)
- 社会科学(149392)
- 省(133589)
- 基金项目(132561)
- 自然(124683)
- 自然科(121813)
- 自然科学(121777)
- 自然科学基金(119664)
- 教育(113657)
- 划(113330)
- 资助(105450)
- 编号(97978)
- 成果(79569)
- 重点(78520)
- 部(76693)
- 发(73158)
- 创(72456)
- 课题(68269)
- 创新(67423)
- 科研(66807)
- 国家社会(65812)
- 教育部(65386)
- 期刊
- 济(232704)
- 经济(232704)
- 研究(153285)
- 中国(101504)
- 学报(87642)
- 农(84471)
- 财(80583)
- 科学(79008)
- 管理(77544)
- 大学(66531)
- 学学(63027)
- 农业(57493)
- 教育(52856)
- 融(47371)
- 金融(47371)
- 技术(44679)
- 财经(40382)
- 经济研究(37577)
- 业经(37423)
- 经(34770)
- 业(32638)
- 问题(30443)
- 贸(25960)
- 技术经济(25915)
- 版(25705)
- 统计(24200)
- 科技(24175)
- 世界(23132)
- 现代(23117)
- 理论(22902)
共检索到772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驰 黄汉民
本文将宏观层面的制度质量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相结合,将制度质量因素引入企业异质性框架,建立了新的制度模型,构建了与理论模型相对应的制度质量替代变量。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证明了制度质量通过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制度质量的降低,制度扭曲作用的加强,会导致内销市场和出口市场存活企业生产率门槛的提高,使得只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才能克服沉没成本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相比较内销市场,制度扭曲作用对出口市场门槛的影响相对较小。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政府应该有效把握制度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驰 黄汉民
本文将宏观层面的制度质量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相结合,将制度质量因素引入企业异质性框架,建立了新的制度模型,构建了与理论模型相对应的制度质量替代变量。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证明了制度质量通过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制度质量的降低,制度扭曲作用的加强,会导致内销市场和出口市场存活企业生产率门槛的提高,使得只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才能克服沉没成本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相比较内销市场,制度扭曲作用对出口市场门槛的影响相对较小。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政府应该有效把握制度使用力度,配合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汤二子 王瑞东 王纪敖 于长宏
运用2005—2008年中国14个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企业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中学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违背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自我选择效应不显著,并且存在"生产率悖论";出口中学效应也不显著。虽然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规模正相关,但在控制其他影响出口规模的变量后,生产率与出口规模则呈现负相关;在控制其他影响生产率的变量后,出口规模与生产率同样也会呈现负相关。中国企业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其加工贸易等现实条件与经典理论假设的背离;而中国企业出口中学效应不明显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新 陈勇兵 王书飞
本文利用2000—200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企业贸易状态转变过程(非出口—出口、非进口—进口、无贸易—只进口、无贸易—只出口、只进口—进出口、只出口—进出口)中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面,笔者在传统OP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四种贸易状态变量。研究发现,进口方面,企业在非进口—进口过程中存在自我选择效应,不存在学习效应;在只进口—进出口过程中两种效应均不存在。出口方面,企业由非出口—出口、无贸易—只出口以及只出口—进出口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效应依赖于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即此效应只存在于那些出口密集度低的企业中,而学习效应只在只出口—进出口过程中得...
关键词:
进口 出口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余浩 岳彩同 汪彦斌
利用2006—2010年我国27个大中型制造业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创新资源和行业结构对TFP的直接影响作用,并将FDI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分析了创新资源和行业结构通过影响FDI进而对TFP产生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财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度对FDI流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DI对TFP有正向作用,但弹性系数较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汤二子 刘海洋
在Melitz提出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生产率对出口影响以后,国内学者运用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未出口企业,也检验得出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陷阱",即出口对企业生产率具有阻碍作用。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数理模型研究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相互联系,再运用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并讨论它们存在的原因,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本文对出口企业与国内企业分别进行了全国、分行业、分省份的实证检验。最后在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走出"生产率陷阱"的途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公嵬 梁琦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TFP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4.3%,其中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TFP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TFP增长,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程中华 徐常萍
R&D、FDI和出口是技术创新系统知识输入的重要来源。文章研究了三者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显示:2002—2016年我国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01%,东部综合效率水平高,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各区域最低。粗放式发展下,中西部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未见明显改善,产出不足制约了中西部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R&D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创新系统失灵以及"技术依赖"下形成的低端锁定,R&D、FDI和出口抑制了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摆脱低端锁定的依赖路径成为东部制造业的当务之急,不同于东部,出口显著促进了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R&D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都为显著正向影响,而出口导向的FDI成为推动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赵玉奇 柯善咨
本文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构建出口模型,并使用全国各县市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估计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分位数,检验了国内市场分割和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市场规模和市场分割后,生产率是企业决定是否出口和出口程度的内在因素,市场潜力具有显著的母国市场效应;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产生扭曲激励作用,降低了国内规模经济培育企业出口能力和企业根据自身效率提高出口的内生动力。分位数回归揭示了出口密集度不同的企业对生产率和国内市场依赖的差异。本文既有助于解释"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也为政策研究提供了若干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汤学良 吴万宗
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将企业出口、员工培训与生产率联系起来,并引出出口和员工培训决策的Bivariate Probit模型和生产率演化的Tobit-II模型。基于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出口决策和员工培训决策均存在"自选择效应",并且具有较强的决策惯性;出口经验会刺激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但是培训经历对当期出口决策没有作用;当期的出口决策与员工培训决策具有显著的互补性;无法捕捉到纯粹的"出口中学习效应",单纯进行员工培训也不会提高企业效率;但是,同时进行出口和员工培训则能显著提高企业生产率,换言之,员工培训能够帮助企业转化出口经验,提高生产率。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员工培训 出口 生产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昌平
测算1999、2003和2007年3个时点中国12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并用Griliches和Regev(1995)分解方法首次对行业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结果发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都低于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平均生产率最低;进入企业自身存在异质性,最初生产率高的进入企业更可能存活,且其生产率很有可能收敛至在位企业的水平。考察期内绝大部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中,进入和退出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约占8%—30%,在位企业自身生产率的增长只占10%左右,而市场份额重置导致的生产率增长约占60%以上。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马建峰 赵田明娣
利用TiVA数据库和中国制造行业匹配数据,从行业出口异质和技术异质视角出发,测算并分析中国制造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变化,检验了GVC分工地位对不同行业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高对行业整体TFP具有促进作用;在出口型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该作用更强且更显著;但在非出口型行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中,GVC地位提升对TFP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具有出口导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是促进中国制造业TFP提高的主导力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利用GVC国际分工地位变动促进中国制造行业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方静
采用2005-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层面贸易数据,基于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视角,研究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出口目的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对低收入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占比呈稳健负相关关系,生产率高的企业通过追加研发投入更易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以满足高收入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偏好需求,因而更倾向于向高收入国家出口;出口目的地人均收入与企业的生产率、研发密度、产品质量的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由于人均收入较高的目的地对高质量产品的较强偏好,向人均收入较高的目的地出口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升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应集中向高收入水平的目的地市场出口。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祝树金 汤超
本文首次考察了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从管理质量、生产技术复杂性和中间投入品质量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上市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2000—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效果看,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一年的滞后期,之后显著存在并呈现出持续性。在改变回归估计方法、改变关键变量的衡量指标以及控制潜在遗漏变量后,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地,使用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检验作用机制发现,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复杂性提高是企业上市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渠道,但中间投入品质量提高这一渠道并未通过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长期机构投资者高比例持股带来的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以及多样化中间投入品的使用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当前中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出口企业培育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会君 史长宽
基于2003~2007年37 686家企业的微观数据,分行业特性和行业种类对影响制造业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率对制造业企业出口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即所谓的生产率悖论。然而,不同资本劳动比的企业生产率对出口行为的影响不同,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生产率悖论",较高的资本劳动比会减弱"生产率悖论",较低的资本劳动比会增强"生产率悖论"。而国内较高的贸易成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较为严重的"生产率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行业特征 制造业 生产率悖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转型经济中的出口、市场失灵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
服务外包的出口效应——基于制造业生产率差异的门限回归
出口、产业结构和生产率变动:来自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证据
国内外贸易成本差异、行业要素密集度与我国出口“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
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中国木制品企业的出口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兼论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
出口活动、贸易强度与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来自我国中部地区的经验数据
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变动对出口商品质量影响研究
事实汇率制度、企业生产率与出口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