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40)
- 2023(5942)
- 2022(4897)
- 2021(4734)
- 2020(4177)
- 2019(9915)
- 2018(9896)
- 2017(19811)
- 2016(10565)
- 2015(12346)
- 2014(12419)
- 2013(12120)
- 2012(11068)
- 2011(9990)
- 2010(10357)
- 2009(9781)
- 2008(9768)
- 2007(8922)
- 2006(8247)
- 2005(7796)
- 学科
- 济(44338)
- 经济(44298)
- 管理(28041)
- 业(27211)
- 方法(23951)
- 企(23007)
- 企业(23007)
- 数学(22030)
- 数学方法(21499)
- 银(17491)
- 银行(17346)
- 行(16083)
- 制(15883)
- 贸(13882)
- 贸易(13871)
- 易(13681)
- 中国(11964)
- 出(11175)
- 农(10937)
- 财(10734)
- 融(10566)
- 金融(10565)
- 度(10438)
- 制度(10427)
- 业务(9703)
- 业经(8382)
- 银行制(8381)
- 理论(8049)
- 口(7978)
- 出口(7973)
- 机构
- 大学(148554)
- 学院(147073)
- 济(63432)
- 经济(62029)
- 管理(58562)
- 理学(49388)
- 理学院(48948)
- 管理学(47847)
- 管理学院(47599)
- 研究(45651)
- 中国(43691)
- 财(31740)
- 京(31569)
- 科学(25283)
- 财经(24644)
- 江(24414)
- 中心(23373)
- 经(22329)
- 所(22086)
- 银(21979)
- 农(21459)
- 银行(21081)
- 经济学(20388)
- 北京(20061)
- 州(19760)
- 研究所(19635)
- 行(19601)
- 业大(18934)
- 经济学院(18428)
- 财经大学(18411)
- 基金
- 项目(92002)
- 科学(72801)
- 研究(67751)
- 基金(67718)
- 家(57824)
- 国家(57381)
- 科学基金(50249)
- 社会(43290)
- 社会科(41293)
- 社会科学(41284)
- 省(35220)
- 基金项目(34140)
- 教育(33121)
- 自然(32398)
- 自然科(31744)
- 自然科学(31739)
- 自然科学基金(31170)
- 资助(30782)
- 划(29406)
- 编号(27495)
- 成果(22763)
- 部(21118)
- 重点(20420)
- 课题(19214)
- 创(18927)
- 教育部(18796)
- 发(18573)
- 大学(18097)
- 人文(18078)
- 国家社会(17976)
共检索到238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旭东 曾勇
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在考虑未来退出灵活性的情况下,分析了外资银行对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波动率和外资银行退出收益率的增加,外资银行选择少数股权进入模式时的退出价值大于选择独立发展进入模式时的退出期权价值,因此外资银行倾向于选择少数股权进入;随着外资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和中资银行本土化优势的减弱,外资银行倾向于选择独立发展模式进入。
关键词:
外资银行 进入模式 退出期权 实物期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宇乐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模式包括参股、独资和多元方式等。本文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外资银行在不同进入模式之间进行选择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外资银行 进入模式 影响因素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彬 曾勇 李强 张波
市场特征将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模式和在华总资产。本文在市场存在高质量客户区域和低质量客户区域假设的基础上,建立外资银行进入模式的模型,从理论上给出外资银行在华独立发展总资产较少的一个解释。结论表明:因为外资银行在低质量客户区域存在信息劣势,在两个区域客户质量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将在客户规模差异小时选择在高质量区域独立发展模式,而在两个区域客户规模差异也大时选择既独立发展又股权合作的复合模式。只有两个区域客户质量差异不变,随着区域规模差异的增大,外资银行才倾向于选择单纯股权合作模式。此外,外资银行对本地市场熟悉程度下降将降低其选择独立发展模式的可能性。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市场特征 信息不对称 进入模式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红军 杨朝军
本文首先从地域和城市两个层次分析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区位分布,并归纳了重点城市外资银行的经营现状及特点。接着本文基于Panel-data技术,实证分析了影响外资银行在中国16个重点城市区位选择的动因,结果表明服务于母国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及追求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市场机会是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指出,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放开,追求中国市场的潜在机会势必会愈发影响到外资银行的区位选择。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区位分布 动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高永进 葛兆强
本文对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所带来的理论效应和国际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我国的外资银行的运营特点及其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文章认为,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近30年来,外资银行不断成长,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的银行业拥有了一定控制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调整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确保外资银行规范、有度地稳健发展。
关键词:
外资银行 金融发展 金融稳定 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杰
当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已经成为诸多国际银行巨头国际化战略步骤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何看待、分析、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时调整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战略,将是我国银行业监管者及商业银行经理人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基于银行国际化的一般规律,深入剖析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效应和策略,指出当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主要是资源-内驱型导向,其市场战略呈现"广化、深化、强化、优化"四大趋势,对我国银行业的潜在影响日益显性化。为加快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本文提出当前我国银行业必须走内生性增长之路。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耿明英 丁晓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向世界承诺:五年后将取消在华外资银行机构所有地域和业务对象限制。2006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红军 郑忠良
本文运用生存模型,实证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确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规模越大、资本量越充足及对中国市场的经验越丰富的外资银行越早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外资银行母国对中国的投资规模越大、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越高,外资银行越早进入中国市场。另外,研究还发现亚洲地区的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没有明显的先行优势。
关键词:
外资银行 时机选择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家庭 张俊韬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和无序扩张的现实问题,对1999—2008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蔓延现象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蔓延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城市表现出蔓延现象,平均蔓延指数为3.9047,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为122.67%,市区人口增长率为47%,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低密度扩张趋势;(2)我国城市蔓延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东部地区城市蔓延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关键词:
城市蔓延 蔓延指数 聚类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伟光 肖晶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会越发激烈。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相关对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朱晓艳 徐光
随着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银行业的开放度逐步增强。到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运营将不存在更多的区域和顾客限制,银行业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06年末,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033亿美元,占中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薛怀宇
本文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动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用数学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检测中国外资银行机构数与中国GDP、FDI和外贸进出口总额之间的相关性,用来判断外资银行进入是跟随原来的跨国投资客户来到中国,还是看重中国市场机会。研究表明:外资银行1985-1996年间由于受我国外资银行进入管制,进入形式以代表处为主,进入动机属客户追随;1997-2009年间中国放开了本币业务和经营区域,外资银行进入动机发生变化,转为开拓新市场,寻找市场机会。
关键词:
外资银行 管制 客户追随 进入动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长春
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及国际资本流动障碍的减少,外资银行扩展迅速,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成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一环。由于外资银行经营的跨国特性,一国不能将其监管收益内部化,产生监管溢出效应。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阻碍双方之间监管信息的有效交流。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需要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更多的合作。
关键词:
外资银行 溢出效应 监管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荆逢春 李翠锦 周一
文章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建立实证模型,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同时,基于Notton等(2004)的方法纠正了以往企业出口决策相关研究中logit模型交互项处理中存在的误区。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会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增加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对处于金融脆弱性更高产业的企业更强。对于私营企业、港澳台地区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外资银行进入将显著提高其出口可能性;而对于集体企业,外资银行进入将降低其出口概率;对于国有企业,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不显著。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私营企业,外资银行进入对私营企业出口决策有正向促进作用,在金融脆弱性越高的产业越显著。分析中利用不同的样本,控制了潜在内生性,都得到了稳健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外资银行进入 金融脆弱性 企业出口决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