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78)
- 2023(14388)
- 2022(11877)
- 2021(11086)
- 2020(9529)
- 2019(22094)
- 2018(21893)
- 2017(43021)
- 2016(23140)
- 2015(26173)
- 2014(26427)
- 2013(25819)
- 2012(23629)
- 2011(20907)
- 2010(20780)
- 2009(19591)
- 2008(19514)
- 2007(17750)
- 2006(15260)
- 2005(13912)
- 学科
- 济(94625)
- 经济(94525)
- 管理(69689)
- 业(66641)
- 企(53949)
- 企业(53949)
- 方法(46885)
- 数学(41896)
- 数学方法(41443)
- 财(27998)
- 中国(26765)
- 制(25715)
- 银(25548)
- 银行(25401)
- 农(25193)
- 行(23905)
- 融(20397)
- 金融(20394)
- 业经(20068)
- 务(17541)
- 财务(17490)
- 学(17467)
- 贸(17466)
- 贸易(17453)
- 财务管理(17439)
- 地方(17286)
- 易(16977)
- 企业财务(16619)
- 环境(16177)
- 农业(16157)
- 机构
- 大学(328015)
- 学院(326480)
- 济(137990)
- 经济(135143)
- 管理(130336)
- 理学(111362)
- 理学院(110282)
- 管理学(108478)
- 管理学院(107867)
- 研究(104195)
- 中国(90078)
- 财(68727)
- 京(68022)
- 科学(61355)
- 财经(54287)
- 农(52772)
- 中心(51727)
- 所(51565)
- 江(49609)
- 经(49381)
- 研究所(46452)
- 业大(46351)
- 经济学(43717)
- 北京(42326)
- 农业(41611)
- 财经大学(40733)
- 经济学院(39716)
- 州(39498)
- 范(38756)
- 师范(38338)
- 基金
- 项目(216796)
- 科学(171532)
- 基金(160308)
- 研究(156658)
- 家(138663)
- 国家(137581)
- 科学基金(119587)
- 社会(101430)
- 社会科(96232)
- 社会科学(96206)
- 基金项目(84672)
- 省(83380)
- 自然(77868)
- 自然科(76102)
- 自然科学(76082)
- 自然科学基金(74719)
- 教育(72200)
- 划(70154)
- 资助(66559)
- 编号(62880)
- 成果(50357)
- 部(49064)
- 重点(48424)
- 发(45306)
- 创(44794)
- 科研(42586)
- 国家社会(42558)
- 教育部(42555)
- 课题(42286)
- 创新(42021)
共检索到488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帆 汪峰 倪娟
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我国本土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利率市场化环境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包括银行管理层、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和中央政府部门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当外资银行进入后,相较于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者更有意愿抑制银行风险;当外资银行进入后,监管者识别银行风险的条件为监管者准确识别银行风险获得的奖励小于没有识别银行风险的处罚;当外资银行进入后,政府给予奖励更能激励监管者发现银行风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红忠 章合杰
利率市场化对于形成有效的利率机制而言还只是初步的,需要进一步降低银行业进入壁垒,拓展银行业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道德风险,竞争加剧有可能导致银行增加风险承担行为,加强银行监管是防范和化解相关金融风险的可选应对手段。通过构建动态道德风险模型,并采用跨国宏观、微观数据,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对银行业进入壁垒、银行监管和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降低银行业进入壁垒会收窄利差和净息差,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这一影响随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而减弱直至消失。研究为中国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改革方向提供了一种思路。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长春
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及国际资本流动障碍的减少,外资银行扩展迅速,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成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一环。由于外资银行经营的跨国特性,一国不能将其监管收益内部化,产生监管溢出效应。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阻碍双方之间监管信息的有效交流。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需要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更多的合作。
关键词:
外资银行 溢出效应 监管合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长春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障碍的减少,外资银行扩展迅速,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成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一环。由于外资银行经营的跨国特性,一国不能将其监管收益内部化,产生监管溢出效应。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阻碍双方之间监管信息的有效交流。因而,协调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明确划分双方监管责任、保障监管信息有效交流,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外资银行进入 溢出效应 监管协调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耿明英 丁晓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向世界承诺:五年后将取消在华外资银行机构所有地域和业务对象限制。2006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思翀 肖振拯 冯晓健
本文基于全球95个国家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银行监管与外资银行进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监管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机制,同时探讨金融开放对二者关系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倾向于进入监管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进行监管套利。换言之,严格的银行监管抑制了外资银行进入。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国的金融开放水平越高,银行监管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程度越大,即金融开放在银行监管套利的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银行监管主要是通过减少绿地投资这一中介渠道抑制外资银行进入。
关键词:
监管套利 金融开放 外资银行 中介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郜栋玺 项后军
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重要性以及金融监管日益趋严的大背景,采用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下银行的多重市场竞争如何影响其风险承担,并进一步引入不同监管维度的视角,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及金融监管下多重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传统贷、存款市场而言,贷款市场竞争显著抑制了我国银行业及各类银行的风险承担,且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抑制作用,但国有银行除外;而存款市场竞争显著提升了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并未进一步强化其影响,地方银行除外;对于理财产品市场而言,其市场竞争同样会显著增加我国银行业及各类银行的风险承担,且利率市场化进程会进一步增加这种正向链条的影响;在纳入多维度监管因素后,本文发现事前和事后监管能够有效地增加贷款利率市场化及其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而针对理财产品市场,仅有事前监管能够显著地削弱利率市场化进程与理财产品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朱晓艳 徐光
随着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银行业的开放度逐步增强。到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运营将不存在更多的区域和顾客限制,银行业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06年末,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033亿美元,占中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薛怀宇
本文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动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用数学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检测中国外资银行机构数与中国GDP、FDI和外贸进出口总额之间的相关性,用来判断外资银行进入是跟随原来的跨国投资客户来到中国,还是看重中国市场机会。研究表明:外资银行1985-1996年间由于受我国外资银行进入管制,进入形式以代表处为主,进入动机属客户追随;1997-2009年间中国放开了本币业务和经营区域,外资银行进入动机发生变化,转为开拓新市场,寻找市场机会。
关键词:
外资银行 管制 客户追随 进入动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珈 王翠琳 许菡 张蔚然
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是《巴塞尔协议Ⅲ》中的两大重要支柱,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两种外部治理因素。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至2013年的数据实证研究政府监管、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监管压力与银行风险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市场约束作用对国有银行失效,而对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有效,其中数量约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具有互补作用,能够共同降低银行风险。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政府监管 市场约束 风险承担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丁鑫 陈珏津 马玥
如何权衡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提升审慎监管有效性是当下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基于2009—2020年18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及其不同组合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均能有效抑制银行风险,且资本监管与市场约束构成替代效应,流动性监管与市场约束无明显的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抑制银行风险的有效性表现在提高风险约束效率,促进银行信息披露。当银行盈利水平提升、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压力增强时,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二者的替代效应更加显著;在大规模银行、全国性银行与高风险银行中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替代效应更加明显。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力度应根据现实需要相互协调,从而增强二者组合的风险约束效力,促进银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绍斌
本文根据风险持续时间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为阶段性和永久性风险。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风险。永久性风险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利率预测模型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段贵昌
本文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入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结果表明:"追随客户"战略是带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最主要因素,国内信贷和存贷利差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国对外进口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外资银行 机构进入 客户追随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杨慧兰 赵克全
近年来,对于外资银行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但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区位选择分析是零散的,无统一分析框架。外资银行为何要进入远隔万里的异国他乡,为何要选择文化差异区别很大的其他国家也是学者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