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69)
2023(18854)
2022(16279)
2021(15079)
2020(12771)
2019(29169)
2018(28799)
2017(55843)
2016(30196)
2015(33986)
2014(33887)
2013(33138)
2012(30612)
2011(27599)
2010(27399)
2009(25254)
2008(24868)
2007(21875)
2006(19305)
2005(16947)
作者
(89900)
(74468)
(74274)
(70686)
(47409)
(35916)
(33637)
(29325)
(28412)
(26457)
(25264)
(25222)
(23880)
(23493)
(23192)
(23044)
(22336)
(22181)
(21446)
(21439)
(18535)
(18406)
(18361)
(17002)
(16844)
(16532)
(16497)
(16443)
(15099)
(14723)
学科
(117270)
经济(117122)
管理(85837)
(81050)
(66797)
企业(66797)
方法(57373)
数学(50059)
数学方法(49452)
中国(32675)
(31768)
(31653)
(28404)
(26927)
(26634)
银行(26486)
业经(25659)
(25042)
(22498)
贸易(22486)
(21842)
(21677)
金融(21669)
地方(21657)
农业(20828)
理论(20568)
(19749)
财务(19665)
财务管理(19623)
企业财务(18613)
机构
大学(434831)
学院(431359)
(171274)
管理(168238)
经济(167581)
理学(146089)
理学院(144450)
研究(143942)
管理学(141739)
管理学院(140966)
中国(111665)
(92136)
科学(90694)
(81198)
(77450)
(72552)
业大(68569)
研究所(66493)
中心(65943)
财经(65588)
(62433)
农业(61536)
(59749)
北京(57668)
(55200)
师范(54502)
经济学(52426)
(52292)
(50728)
财经大学(49116)
基金
项目(297945)
科学(232680)
基金(216358)
研究(211459)
(191310)
国家(189770)
科学基金(161669)
社会(132892)
社会科(125910)
社会科学(125876)
(115973)
基金项目(114438)
自然(107498)
自然科(105008)
自然科学(104973)
自然科学基金(103105)
(98601)
教育(97953)
资助(89670)
编号(85065)
成果(68366)
重点(67016)
(65439)
(62505)
(61760)
课题(58801)
科研(57859)
创新(57693)
教育部(55696)
计划(55412)
期刊
(179268)
经济(179268)
研究(125926)
中国(77776)
学报(76105)
(68761)
科学(65968)
(60729)
管理(60402)
大学(56823)
学学(53995)
(47330)
金融(47330)
农业(45420)
教育(44933)
技术(35797)
财经(32284)
业经(29618)
经济研究(29477)
(27524)
问题(24096)
(22693)
理论(21363)
(21287)
科技(21073)
图书(19779)
统计(19748)
技术经济(19671)
业大(19657)
商业(19551)
共检索到625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慧君  顾金宏  
本文基于阶段论分析方法,从演化和发展的角度研究外资银行渗透对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1999-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伴随外资银行的渗透,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演化过程可粗略地显示倒"U"形态,与阶段性理论基本相吻合。此外,在危机期间,外资银行在我国采取的微观战略也是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慧君  顾金宏  
基于阶段理论分析方法,本文从演化和发展的角度研究外资银行渗透对于中国银行业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1999~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业在开放的过程中,伴随外资银行渗透,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演化过程也可粗略地看出倒"U"形态,与阶段性理论基本相吻合。此外,在危机期间,外资银行在中国采取的微观战略也是影响中国银行业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晓煜  
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叶欣  冯宗宪  
本研究运用多元 logist模型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本国银行体系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 50个国家 1 988- 1 997年间的外资银行实际进入程度、宏观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增强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结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邱立成  王凤丽  
银行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它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从多个方面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采取多国面板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变量和建立实证模型,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来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结论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期对我国银行业开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林可全  王韵亭  
本文总结了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在现有文献的贡献与局限基础上从演化和发展的角度提出阶段论的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放阶段的深入呈现倒"U"型的变化;2、使用宏观经济变量分析无法准确地计量分析外资银行的微观战略选择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叶欣  冯宗宪  
本文主要从竞争视角出发 ,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运用 Logist经济计量模型对 5 0个国家 (其中包括 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1 988- 1 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同时发现 ,在外资银行进入条件下 ,市场结构并不是影响体系稳定的关键因素。上述结论支持了外资银行通过潜在进入的竞争压力提高东道国银行市场的可竞争程度、而不是改变市场结构来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观点。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目前外资银行竞争对体系稳定的正面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许长新  张桂霞  
本文通过构建IBSS体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后,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国际资本结构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得出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未对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加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还需要从加强宏观经济和完善银行体系自身着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华  卢孔标  
本文在回顾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引进外资银行的历史及相关理论实证研究中发现,外资银行已经成为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部门中的现实的竞争力量,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体系的影响,也从提升一国银行部门的信息披露和监管水平,提高到银行业务的溢出效应,再进一步上升至改善一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增强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等宏观层面。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邓超  唐莹  杨文静  
笔者基于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党超  
本文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继发传导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选取多个与传导机制和银行稳定性经营有关的指标,采用IBSS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敏感变动情况。研究认为,直接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力大于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大于继发性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党超  
本文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继发传导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选取多个与传导机制和银行稳定性经营有关的指标,采用IBSS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敏感变动情况。研究认为,直接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力大于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大于继发性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晓静  董慧  吴比  林思闪  
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一体化风靡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这些国家的银行和金融市场面临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本文即针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外资银行的竞争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增强的正面效应是受到一系列约束条件限制的。本国的政府监管水平、监管质量、公共治理能力等,将是维持本国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