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77)
- 2023(4665)
- 2022(3754)
- 2021(3754)
- 2020(2962)
- 2019(7051)
- 2018(6681)
- 2017(13017)
- 2016(6564)
- 2015(7905)
- 2014(7597)
- 2013(7758)
- 2012(7525)
- 2011(7066)
- 2010(6774)
- 2009(6473)
- 2008(6522)
- 2007(5649)
- 2006(5148)
- 2005(5041)
- 学科
- 济(32499)
- 经济(32465)
- 银(16997)
- 银行(16852)
- 行(15707)
- 方法(14964)
- 管理(14181)
- 数学(14109)
- 数学方法(14075)
- 制(13895)
- 业(13532)
- 中国(13172)
- 融(9741)
- 金融(9741)
- 企(9555)
- 企业(9555)
- 贸(9382)
- 贸易(9371)
- 易(9280)
- 度(9124)
- 制度(9121)
- 业务(9090)
- 银行制(7887)
- 农(7109)
- 财(6039)
- 体(5753)
- 关系(5500)
- 出(5325)
- 业经(5178)
- 体制(5024)
- 机构
- 大学(99617)
- 学院(94821)
- 济(54281)
- 经济(53626)
- 中国(40344)
- 研究(40193)
- 管理(34553)
- 理学(28709)
- 理学院(28387)
- 管理学(28228)
- 管理学院(28042)
- 财(24514)
- 京(22302)
- 所(19642)
- 经济学(19593)
- 财经(19573)
- 科学(19367)
- 银(18886)
- 经(18259)
- 中心(18182)
- 银行(18109)
- 研究所(17840)
- 经济学院(17763)
- 行(16780)
- 北京(15100)
- 财经大学(15054)
- 农(14687)
- 融(14379)
- 金融(14219)
- 院(13997)
- 基金
- 项目(59560)
- 科学(48268)
- 基金(47751)
- 研究(44403)
- 家(41694)
- 国家(41463)
- 科学基金(35076)
- 社会(32087)
- 社会科(30697)
- 社会科学(30692)
- 基金项目(23817)
- 资助(20667)
- 自然(20268)
- 自然科(19855)
- 自然科学(19849)
- 自然科学基金(19553)
- 教育(19520)
- 省(17590)
- 中国(16988)
- 划(16509)
- 部(15845)
- 国家社会(15478)
- 编号(15050)
- 教育部(14127)
- 重点(13664)
- 发(13074)
- 成果(12941)
- 人文(12685)
- 社科(12411)
- 重大(12198)
共检索到162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阮华君 翁恺宁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羽 李黎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烨
中国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选择集合和选择空间。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变化,由于国家选择在集中金融资源、控制金融风险和引进市场竞争等因素之间的动态权衡,中国国有银行同样经历了一场渐进演进的逻辑过程。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如何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整体框架下继续将改革向前推进,如何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有银行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改革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应该立足于培育国有银行的金融功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野华 卓贤
中国渐进改革的平稳推进得益于新增改革成本能很快地被财政支付或通过国有银行转移,对渐进改革走势影响更大的是被转移至银行的存量成本。实证数据显示,国有银行财务重组中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客观上形成了对这一成本的发现机制,但现行的财务重组方案并没有对所有成本进行最终支付,而大量采取了“后摊”与“隐性负债”的处置方式,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体现,其结果是改革成本向国家财政与中央银行的再次转移。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承担改革成本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的可行性,但由此造成的估值损失应该及时进行确认和记录的会计操作,中央财政预算要反映央行因参与财务重组而导致的实际资本下降。
关键词:
国有银行 财务重组 渐进改革成本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放 李洪江
本文从渐进改革的宏观角度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根源。作者认为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国有银行承担了体制转轨的改革成本 ,是一种在既定条件下的次优的制度安排 ,仅仅限于银行内部的改革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根本无法求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防止新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生成 ,改革的出路在于理顺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关系 ,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重新安排政银、政企关系。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振华 谭诤
在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逐渐加大。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认为:一方面,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现状及其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市场进入战略、客户与业务拓展战略、地域拓展战略以及竞争与合作战略采取积极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中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出发,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顺利实施及其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关键词:
外资银行 中国战略 中资银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康霖
一、引进外资银行的现状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1995年上半年,在我国大陆设有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426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129家,其中外资银行120家,在这120家外资银行中,外国银行分行110家;外资独资银行5家;中外合资银行5家。有113家外资银行正式营业,其总资产已达145.1亿美元,放款余额98.1亿美元,存款余额25.7亿美元,上半年税后利润达到7975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351万美元,增长了1.2倍。外资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为0.78%。资本收益率为6.65%。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银行通常有各自的考虑;一是需要引进外国资本进行经济建设;二是需要外援缓解社会经...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宁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渐进转轨 经济增长 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蒋先玲 王婕
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促使人民币汇率波动逐步扩大,汇率风险正日益引起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运用GARCH均值模型检验中国上市银行的汇率风险暴露情况,并选出汇率风险暴露显著的工行、中行、建行3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而结合汇改进程,利用EGARCH模型测算出3家银行外汇敞口的风险价值。实证结果显示:过去几年中,3家大银行的外汇风险价值出现大幅上涨,汇率风险有所提升,且汇率风险与银行外汇资产规模呈正向关系。导致汇率风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汇率波动扩大,外汇敞口不断增加。基于实证结果,本文对中国商业银行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丁波 巴曙松 赵斯彤 马文霄
在中国货币政策当局通过渐进方式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资产负债表,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创新型业务因势而生。文章总结了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因应利率市场化的业务创新特点,分析了其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利率风险产生的影响,针对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插图:胡卫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黎 张羽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运用主流经济理论对国有银行制度变迁过程的一些片段或者具体故事进行分析与解释,并且大多都基于外生视角,从而得出结论往往显得似是而非。本文指出,若试图对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探寻其未来的演进逻辑,必须从长期视角和内生视角出发,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全面的,发人深省的。
关键词:
国有银行 制度变迁 长期视角 内生视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向东 杨栋
本文在新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推演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国家效用函数。尽管国家有强烈的动机处理既有金融风险,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有着独特的演进逻辑:国有银行产权存在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居民部门缺乏信用。国有商业银行与私营商业银行并不存在先验的优劣之分,缺乏权力制约的商业银行未必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据此本文得出结论,国有商业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居民部门信用水平。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 国家效用函数 居民信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普华永道继2005年和2007年发布"外资银行在中国"调查报告之后,近期发布了2008年最新报告。参与此次调查报告的金融机构共有42家。本文撷取报告中的精彩部分,供读者参考。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继续加快发展步伐。中国强劲的经济和崛起中的中产阶层,以及WTO下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对外开放,促使很多外资银行继续其在中国金融业的投资。2007年开始的当地法人制银行改变了市场游戏的规则。大多数参与调查的机构认为,如果得到政府批准,2011年前将有多达50家银行成立当地法人制银行。但银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监管方面的约束、对客户关系的拓展以及日益增加的留住和招聘人才的压力。2008年中国银行业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