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03)
2023(16463)
2022(13938)
2021(13032)
2020(11070)
2019(25181)
2018(24797)
2017(48109)
2016(25925)
2015(29239)
2014(28529)
2013(28365)
2012(26106)
2011(23165)
2010(23362)
2009(21745)
2008(21463)
2007(19177)
2006(17212)
2005(15619)
作者
(72676)
(60187)
(59917)
(56920)
(38545)
(28766)
(27315)
(23276)
(22794)
(21746)
(20579)
(20331)
(19467)
(18953)
(18567)
(18318)
(17923)
(17525)
(17230)
(17210)
(14908)
(14724)
(14510)
(13884)
(13576)
(13500)
(13411)
(13324)
(11965)
(11884)
学科
(105165)
经济(105042)
(98099)
(89030)
企业(89030)
管理(87853)
方法(47471)
数学(37235)
数学方法(36852)
(33752)
业经(33239)
(31272)
中国(26918)
(26355)
(24033)
银行(23886)
技术(23427)
(23390)
财务(23325)
财务管理(23298)
(23149)
贸易(23131)
(22585)
(22486)
农业(22056)
企业财务(22032)
理论(21134)
(19441)
地方(19356)
(18901)
机构
学院(363265)
大学(361338)
管理(150628)
(149902)
经济(146826)
理学(128755)
理学院(127489)
管理学(125751)
管理学院(125090)
研究(115232)
中国(95548)
(77075)
(72552)
科学(67926)
财经(56983)
(56684)
(56529)
(55014)
中心(53172)
(51824)
业大(50950)
研究所(50834)
北京(48563)
(44943)
经济学(44407)
农业(44388)
(44325)
师范(43956)
财经大学(42232)
(41713)
基金
项目(239049)
科学(189673)
研究(179678)
基金(174063)
(149248)
国家(147916)
科学基金(129424)
社会(113852)
社会科(108105)
社会科学(108079)
(93708)
基金项目(92380)
自然(82650)
教育(81297)
自然科(80795)
自然科学(80777)
自然科学基金(79417)
(77104)
编号(73863)
资助(71013)
成果(59419)
(53974)
(52700)
重点(52242)
(50749)
课题(49672)
创新(49581)
项目编号(46679)
国家社会(46657)
(45877)
期刊
(167369)
经济(167369)
研究(113014)
中国(71370)
管理(60285)
(57804)
(52009)
学报(50588)
科学(48360)
(44417)
金融(44417)
教育(39733)
大学(39249)
学学(36831)
农业(35432)
技术(33344)
业经(28569)
财经(28164)
经济研究(26060)
(24075)
问题(21784)
(21268)
技术经济(20088)
(19673)
国际(18764)
理论(18572)
图书(18370)
科技(18191)
现代(18091)
实践(16853)
共检索到556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喻旭兰  马涵江  
本文基于2007—2019年长、珠三角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究外资银行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强度与当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质量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部分发现,外资银行通过提供跨国信息沟通便利、优化企业信贷期限结构、提升本土银行业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促进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与FDI引进环节中吸收转化国际知识,进而有助于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为我国持续推进金融业开放提供了经验依据与决策参考,并进一步给出大力吸引优质外资银行进入、引导银行业充分竞争等政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孙洋  李春艳  陈艺毛  孙冰爽  
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FDI渠道和进口贸易渠道实现,并受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利用2009—2017年中国20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知识溢出和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工业全行业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看,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有负向影响,两种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均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而增强;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两种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都不理想,而且进口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而减弱。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内资企业加大R&D和新产品开发投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更好地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应加快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DI引入,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环境,进而有效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产出的高质量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元旭  谭云清  
国际服务外包可在东道国产生知识或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效应为东道国接包企业从一些低附加价值环节入手而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新的知识进而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然而,溢出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国际服务外包知识溢出及其技术提升起着关键影响作用。本文基于不同国际服务外包模式不同的知识溢出内容,提出了接包企业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吸收的路径,并结合国际服务外包中不同知识外溢和接包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沙文兵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FDI知识溢出、进而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D投入强度表征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呈现出"U型"关系,即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内资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才能有效吸收FDI渠道溢出的知识;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始终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云  赵富森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是东道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从中观角度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从高技术产业整体和异质性分行业视角出发,对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来看,外商R&D溢出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引入吸收能力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分行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尚未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而另一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已经能够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文章的研究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分行业的发展如何由"引进―模仿"模式转变为"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云  赵富森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是东道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从中观角度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从高技术产业整体和异质性分行业视角出发,对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来看,外商R&D溢出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引入吸收能力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分行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部分行业的吸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亚平  
笔者利用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对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溢出对供应商技术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供应商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即供应商的吸收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技术创新,而且强化知识溢出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隐性知识溢出在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下,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明显。此外,笔者对国内市场导向和出口导向型供应商进行了分组检验。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迪云  何文靓  
新国际分工背景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已成为知识溢出的有效载体。本文旨在通过引入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来探寻跨国公司知识溢出质量特性作用于本土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微观机理。以苏州地区制造业集群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知识溢出质量特性和本土集群企业吸收能力均对本土集群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吸收能力对跨国公司的知识溢出与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之间则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为此,要调整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政策取向,提高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增强跨国公司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陶锋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代工制造业实现了规模的急剧扩张,但由于吸收能力弱,代工制造业创新绩效和国际竞争力低下,并在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框架内,分析了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并构建吸收能力指数,利用珠三角代工制造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代工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的调节效应,即吸收能力增强了外部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相比,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中,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更重要;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中,隐性知识溢出对代工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重要,而在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中,显性知识...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增耀  
国际直接投资可在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包括行业内的竞争、示范效应,行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人才流动效益。这些效应对东道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即选择、获取、吸收学习和改进国外技术,经过模仿、跟随进而达到创新或超越。然而,溢出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又受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学习、研发和行业内外资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影响。在市场换技术的行业或地区,如果内资企业学习和研发强度大,行业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适中,外资的溢出效应就可能大,在此状态下,内资企业就可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加速其技术发展,反之,就会形成技术依赖甚至被逐出市场。汽车行业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莉  胡逸群  
选取2008—2016年中国制造业1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验证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并建立基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FDI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 FDI对我国制造业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2)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吸收能力在FDI技术溢出影响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华  杜丹阳  吴爱萍  
合理利用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利用程度则受其吸收能力影响。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利用Network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计算全国内地30个省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将吸收能力引入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在部分年份显著,省域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时,提升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价值链溢出效应不显著或者存在负向影响,创新过程两阶段相对独立,此时提高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甚至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勇志  张玲  
在开放性的全球经济环境中,知识溢出效应对中小企业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其重要环节是把企业外部的知识和创新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结合起来,通过企业的转化性学习提升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与领先企业博弈过程动态均衡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知识的转化和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联合进行知识转化的速度与中小企业的专属知识、领先企业的专属知识及两者的共同知识的积累是对应的;另一方面,在两家企业选择是否通过合作进行知识转化和转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与领先企业合作进行转化性学习的初始条件需要满足合作时知识转化的增长速度大于不合作时的增长速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