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06)
- 2023(6474)
- 2022(5274)
- 2021(5061)
- 2020(4043)
- 2019(9622)
- 2018(8946)
- 2017(17645)
- 2016(8901)
- 2015(10378)
- 2014(9886)
- 2013(10122)
- 2012(9578)
- 2011(8951)
- 2010(8559)
- 2009(7990)
- 2008(7988)
- 2007(6866)
- 2006(6240)
- 2005(5912)
- 学科
- 济(43644)
- 经济(43603)
- 方法(21452)
- 管理(21430)
- 业(20290)
- 数学(20174)
- 数学方法(20122)
- 银(18111)
- 银行(17966)
- 行(16808)
- 中国(15790)
- 贸(15568)
- 贸易(15556)
- 易(15397)
- 制(15369)
- 企(15009)
- 企业(15009)
- 出(12045)
- 融(11120)
- 金融(11120)
- 财(10657)
- 度(9734)
- 制度(9730)
- 业务(9318)
- 农(9188)
- 口(8722)
- 出口(8717)
- 出口贸易(8717)
- 银行制(8054)
- 业经(7155)
- 机构
- 大学(132941)
- 学院(127850)
- 济(72066)
- 经济(71231)
- 研究(49295)
- 管理(48616)
- 中国(47444)
- 理学(41423)
- 理学院(41024)
- 管理学(40721)
- 管理学院(40486)
- 财(32802)
- 京(28346)
- 财经(26574)
- 经济学(26391)
- 经(24742)
- 经济学院(24180)
- 科学(23987)
- 所(23611)
- 中心(22510)
- 研究所(21418)
- 财经大学(20457)
- 银(20270)
- 银行(19435)
- 农(18633)
- 北京(18521)
- 行(18034)
- 融(17477)
- 院(17426)
- 金融(17266)
- 基金
- 项目(84033)
- 科学(68444)
- 基金(67320)
- 研究(61650)
- 家(58492)
- 国家(58144)
- 科学基金(50187)
- 社会(45151)
- 社会科(43335)
- 社会科学(43329)
- 基金项目(34198)
- 自然(29648)
- 自然科(29061)
- 自然科学(29053)
- 资助(28690)
- 自然科学基金(28608)
- 教育(27404)
- 省(26551)
- 划(23836)
- 部(21888)
- 国家社会(21604)
- 中国(21423)
- 编号(21023)
- 教育部(19641)
- 重点(18900)
- 人文(18153)
- 发(17946)
- 创(17331)
- 社科(16966)
- 成果(16820)
共检索到207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枫 范达强
针对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本文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溢出效应。通过在生产函数中构建能够量化溢出效应方向的系数,直观描述溢出效应的力度与方向,并通过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外资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在劳动、资本、管理费用三种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的方向与力度,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而加强。外资银行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国银行业在人力及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上。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慧 吴康成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焦建东
以外资银行入股中国银行业为视角,从1996~2006年存在外资银行入股的10家内资银行的面板数据出发。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内资银行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入股能够提高内资银行的资产报酬率;外资银行入股年数降低了内资银行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总体而言,外资银行入股对我国内资银行效率的影响还不明显。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入股 内资银行 效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欧阳琦
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国际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加入 WTO 以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适用于我国,我国的金融业也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资银行较外资银行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丧失。本论文试图从中资银行本身存在的导致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入手,分析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差距,论述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冲击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中资银行 外资银行 WTO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晓煜
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
关键词:
稳定性 银行体系 外资银行 贷款规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兆斌 方先明
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中国于2006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将是必然的趋势。但外资银行进入能改善国内银行业效率低下的现状吗?通过DEA模型我们测算了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1996-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almquist,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两类指数;同时在模型中我们还特别设置了一个表征外资银行进入的环境变量。我们的研究发现,1996-2001年,14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提高指数、技术进步指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都略低于1,说明大多数银行在技术效率提高、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并没有明显进步,因此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
关键词:
外资银行进入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银行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郑鸣 冯凯
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将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和产业组织结构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短期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增加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本文就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方略提出建议,即通过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弥补我国银行业不足,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叶欣
本文运用中国银行业1995—2004年横截面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息边际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同时,本国银行市场竞争程度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互项与中资银行的税前利润这一效率变量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的实际竞争压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国银行业低效均衡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改善,将更有助于实现外部竞争压力对本国银行效率演变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徐璋勇 梁洁
理论研究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能通过"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及"金融稳定效应"提升东道国银行业效率;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摘樱桃"行为对东道国银行客户市场及金融稳定性产生冲击。当东道国面临金融危机时,外资银行也有可能成为资本外逃的重要通道。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产生"人才效应",造成东道国银行业高级人才的流失,降低东道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及管理效率。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国银行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竞争效应有限,而溢出效应、金融稳定效应及人才效应较为显著。另外,国内银行自身规模对银行绩效无重大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银行业绩效虽有一定影响,但...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市场进入 银行绩效 实证研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纪晨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这代表着未来外资银行将会不断渗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每个角落。文章也着眼于此,讨论分析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绩效的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与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税前利润率、净利息收入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非净利息收入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时间的增长其产生的竞争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文章结果,笔者在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长春
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及国际资本流动障碍的减少,外资银行扩展迅速,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成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一环。由于外资银行经营的跨国特性,一国不能将其监管收益内部化,产生监管溢出效应。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阻碍双方之间监管信息的有效交流。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需要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更多的合作。
关键词:
外资银行 溢出效应 监管合作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妍 张立光
本文基于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3 家国内银行1993 年—2002 年的面板数据,在国内首次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盈利状况、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影响在90 年代前半期不甚明显,到1998年以后才逐渐显著;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表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效应”、“技术示范效应”、“金融稳定效应”在我国均有体现;此外,国内银行的盈利状况等还受自身资本充足率和费用率的影响较大。据此提出了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对策要点。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影响效应 实证研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董龙训 张立光 郑玉坤
1992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对银行业的适度保护政策,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冲击较小,除了导致国内银行费用率上升外,对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差收入影响并不显著,相反带动了非贷款收益率和资产利润率的提高,并表现出一定的资产配置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将逐渐显露,国内银行需积极应对,增强竞争力;政府需要适当动用特别条款,避免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带来过度冲击。
关键词:
金融开放 外资银行 效应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乐天
应战外资银行:国内银行业的举措陈乐天自1979年首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外资银行涌入中国的热潮一直方兴未艾。外资银行进入后,固然给国内银行增加了压力,带来了挑战,但从事物的积极方面考虑,它同时又为国内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有利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会国 李泽广
文章梳理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以我国银行业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中外合资银行为样本,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样本银行的经营费用、盈利能力和银行效率等"组合绩效"指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对1998-2005年79家国内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类估计后发现:(1)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导致国内银行管理费用增加;(2)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促使国内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3)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竞争不断加剧银行效率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