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16)
2023(2372)
2022(2072)
2021(2000)
2020(1646)
2019(3777)
2018(3877)
2017(6818)
2016(3994)
2015(4612)
2014(4954)
2013(4680)
2012(4250)
2011(3896)
2010(3952)
2009(3672)
2008(3759)
2007(3708)
2006(3332)
2005(3090)
作者
(11176)
(9159)
(8983)
(8666)
(5825)
(4370)
(4364)
(3706)
(3486)
(3396)
(3189)
(3110)
(3055)
(2898)
(2847)
(2785)
(2751)
(2701)
(2684)
(2678)
(2375)
(2300)
(2256)
(2174)
(2141)
(2136)
(2041)
(1905)
(1853)
(1788)
学科
(13092)
管理(12508)
(12059)
经济(12042)
(11937)
企业(11937)
(6721)
(5429)
(5231)
体制(4726)
理论(4106)
方法(3968)
(3876)
中国(3713)
业经(3554)
(3517)
教学(3515)
财务(3499)
财务管理(3478)
教育(3276)
企业财务(3248)
(2930)
贸易(2927)
(2827)
(2807)
银行(2804)
数学(2779)
数学方法(2708)
(2634)
(2567)
机构
学院(55768)
大学(54080)
管理(19072)
(18329)
经济(17706)
研究(15491)
理学(15187)
理学院(14991)
管理学(14716)
管理学院(14589)
中国(13474)
(11858)
(11423)
(10588)
科学(9133)
(8839)
财经(8324)
(8180)
师范(8103)
(8060)
中心(7763)
北京(7712)
技术(7679)
职业(7507)
(7371)
研究所(6667)
(6620)
(6403)
业大(6130)
师范大学(6121)
基金
项目(28464)
研究(24095)
科学(21228)
基金(18089)
(14783)
国家(14594)
社会(12983)
科学基金(12485)
教育(12242)
编号(12161)
社会科(12107)
社会科学(12105)
(12095)
成果(10728)
(9592)
基金项目(9102)
课题(8556)
资助(7831)
(7613)
自然(7525)
项目编号(7365)
自然科(7327)
自然科学(7326)
自然科学基金(7197)
(6780)
重点(6307)
大学(6130)
规划(6030)
研究成果(5928)
(5900)
期刊
(26650)
经济(26650)
研究(18591)
中国(14456)
教育(11670)
(11320)
管理(7941)
学报(7029)
技术(6232)
(6144)
图书(6041)
(6020)
金融(6020)
科学(5610)
大学(5430)
业经(5164)
书馆(4625)
图书馆(4625)
学学(4508)
财会(4340)
财经(4073)
职业(3950)
经济研究(3832)
农业(3772)
(3504)
(3300)
会计(3284)
(3282)
论坛(3282)
问题(3264)
共检索到95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金慧华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新一轮的跨国收购与兼并(简称“并购”,M&A)浪潮汹涌全球。许多外商将并购目标瞄准了正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形成并购国有企业的热潮。面对这一新兴的经济现象,我们应在剖析“外资并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和完善外资并购的法律环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戴园晨  
企业重组与收购兼并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目前,资本流动与资产流失都是热点问题。但资本流动与资产流失不是一回事,资本从凝滞走向流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流失。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而设置国有资产流动障碍,显然是错误的。资本流动形式多样.收购兼并只是形式之一。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勇  朱武祥  
:公司并购预测与财务危机、盈利能力和股票价格的预测一样 ,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理论与实务界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能否预测上市公司并购的发生 ,意味着能否依据公开信息战胜市场从而获取超额收益。本文采用Logit条件概率模型对我国A股市场1 998年至 1 999年间发生的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所得到的估计模型对并购的发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但无法取得满意的预测结果。本文的结论支持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假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贾丹林  
时下 ,资本运营、资产重组成为新的热点 ,兼并、收购、合并、并购之声此起彼伏 ,各种传媒频繁使用 ,仿佛其为同意语 ,极易使人产生误解。本文从法律规定作为出发点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准确阐明各用语的真正含义以及各自之间的区别 ,以达到法律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并期望能为法律及经济人士继续进行有关领域的研究以及立法工作扫除一定的障碍 ,奠定一定的基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收  罗永恒  舒彤  
本文选取1998年发生兼并收购的公司作为样本,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都是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公司收购兼并后对主并企业的长期超额收益为负。对公司并购后(+1,+12),(+13,+24)和(+25,+36)时间段的CAARs和BHAR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三年的长期超额收益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辉  温军  丰若旸  
本文在创新知识基础理论已有的"并购—吸收能力"分析框架内,引入了"吸收动力"因素,藉此研究了收购兼并、异质企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基于2004—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倾向性得分法和倍差估计量"技术就理论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并购可以扩展收购公司的知识基础,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在并购后的四年时间窗口内,收购企业的专利授权和创新效率显著高于未收购企业;(2)知识吸收动力而非吸收能力是企业并购创新效应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股权结构适度集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以及外部产业竞争程度较低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楚  
1998年度汇丰控股集团在亚洲金融危机日趋显现、香港上市银行业绩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避免了业绩的大幅下滑,这与汇丰控股集团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长期致力国际化收购兼并经营有重大关系。可以说多年国际化经营使汇丰控股最大限度地分散了亚洲地区的经营风险,分享到世界...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梁玲  
风险投资退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收益的大小,影响到风险投资能否良性循环和发展。本文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现状入手,剖析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渠道,指出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兼并收购应是风险投资的最佳选择。并对我国风险企业兼并收购的可能性以及兼并收购方式进行了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玉辰  刘永海  
企业购并战略关系到企业购并的成败。因此,企业在进行收购与兼并时,应注重对购并战略的选择。一般而言,企业购并式战略主要有购买式、承债式、控股式、股权交换式和杠杆购并五种形式。通过对五种购并战略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企业选择合理的购并战略,进行有效的收购与兼并提供基础性条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晟  
企业兼并收购中的付款方式李晟“兼并”与“收购”都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发生的组织变动形式,涉及到企业资产的重组、清算和再分配,是两个含义比较接近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彼此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在本文中,笔者使用“并购”一词,即将“兼并”与“收购”合起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梅慎实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公司的收购和兼并梅慎实公司成长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部发展方式:公司不断谋求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第二类是外部扩张方式:即扩大市场占有率,以便让更多的顾客购买其产品或享受其服务,从而实现公司价值。公司...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唐万明  
收购方对目标企业实施兼并收购有诸多原因。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收购方都希望并购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而不是损毁价值。然而,KPMG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创造股东价值的并购占17%,30%的并购对股东价值没有明显影响,53%的并购损害了股东价值。因此,准确评估目标公司并购价值、避免并购陷阱是任何收购方必须面临的第一轮挑战,来自并购整合的挑战则在其后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德中  
先破产后收购———一起兼并案的启示●王德中[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0074]成都某国营电子管厂于1994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总资产2.26亿元,职工近24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0人。公司主导产品有4大类:金属陶瓷发射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晓良  温军  吕光桦  
本文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纳入了股东异质性因素并按照资产专用性的不同对并购进行了界分,籍此探讨了关系型股东与企业并购的匹配关系,并基于2004-2011年1584家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有关系型持股仅在国有企业中随着并购交易资产专用性的增加而出现显著增加,对较高资产专用性的并购具有显著的积极治理效应;民营关系型持股同样仅在国有企业中与并购资产专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对较高资产专用性的并购也具有显著的积极治理效应;全样本中机构持股随着企业并购资产专用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对较高资产专用性的并购具有显著的积极治理效应,而且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地更为明显。最后,本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