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35)
2023(12747)
2022(10563)
2021(9345)
2020(8220)
2019(18695)
2018(18326)
2017(36280)
2016(19660)
2015(21894)
2014(21894)
2013(22070)
2012(20413)
2011(18201)
2010(18541)
2009(17451)
2008(17800)
2007(16270)
2006(14039)
2005(12918)
作者
(58305)
(49108)
(48987)
(46486)
(31360)
(23479)
(22325)
(19045)
(18189)
(17595)
(16661)
(16325)
(15921)
(15446)
(15350)
(15136)
(15102)
(14497)
(14362)
(14002)
(12216)
(12042)
(11953)
(11070)
(11061)
(10984)
(10968)
(10965)
(9944)
(9910)
学科
(89401)
经济(89302)
(86670)
(76765)
企业(76765)
管理(71138)
方法(43356)
数学(34838)
数学方法(34572)
(29324)
(29152)
业经(28324)
(21650)
财务(21627)
财务管理(21597)
中国(21419)
农业(21014)
企业财务(20505)
(18645)
技术(18450)
(16698)
贸易(16693)
(16238)
(15701)
理论(14795)
(14659)
地方(14623)
(14586)
(14506)
(13070)
机构
学院(294502)
大学(290763)
(127417)
经济(124955)
管理(118974)
理学(102622)
理学院(101617)
管理学(100219)
管理学院(99667)
研究(93188)
中国(73174)
(59954)
(59174)
科学(56647)
(54895)
(48027)
财经(47503)
(45336)
业大(44643)
中心(43558)
农业(43451)
研究所(43393)
(43151)
经济学(39198)
北京(37171)
经济学院(35801)
(35622)
财经大学(35051)
(33901)
师范(33541)
基金
项目(192863)
科学(153262)
基金(142290)
研究(139508)
(123893)
国家(122797)
科学基金(106560)
社会(91158)
社会科(86518)
社会科学(86494)
(75832)
基金项目(75395)
自然(68971)
自然科(67457)
自然科学(67436)
自然科学基金(66364)
教育(62607)
(62441)
资助(57630)
编号(55550)
成果(43859)
(43061)
(42962)
重点(42847)
(42137)
(41259)
创新(39370)
国家社会(38244)
科研(37282)
教育部(36925)
期刊
(139679)
经济(139679)
研究(81828)
中国(53291)
(50339)
(49661)
管理(45847)
学报(44530)
科学(41736)
农业(34291)
大学(33700)
学学(32027)
(26953)
金融(26953)
技术(26277)
业经(24634)
财经(24276)
经济研究(22249)
教育(22148)
(21204)
(20984)
问题(18790)
技术经济(17819)
(15324)
商业(14788)
财会(14432)
现代(14292)
统计(14186)
世界(14008)
图书(13961)
共检索到432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赤平  陈海波  
依据2004-2016年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286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外资引入和制造业就业都对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外资引入通过制造业就业对全国及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均产生了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并且,外资引入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这类资金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是积极的,而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具有抑制效应,对房地产业就业效应不显著。产业结构优化也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风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广东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下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车放  刘昊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保持着迅速增长的态势,是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以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例,运用就业弹性、投入产出法、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重庆市就业效应进行测度,实证分析了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均较强,且具有较大的就业增长空间。在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行业投资水平和行业产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则不利于该行业就业的增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袁丹  雷宏振  
构建数理模型揭示了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理论关系,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的影响,并分地区进行了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多样化集聚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增进的主要动力,显著促进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分地区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多样化集聚和人力资本显著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是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庞德良  苏宏伟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73年、1986年、1992年和2011年四个时点的日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生与联动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日本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第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制造业向中高技术制造业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呈不断升级,低技术制造业中间需求比重不断下降,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间需求比重不断提高;第三,日本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金融、电气以及广告业对日本制造业不仅存在较强的推动效应,对日本制造业也具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明  陈恋  
流通业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支撑,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新经济格局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双重维度测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并基于耦合度理论构建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效应模型,对二者的动态耦合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地,采用空间面板Tobit模型遴选出影响二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状态整体呈现向好趋势,其中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耦合效应明显更优,且二者的耦合发展度优于耦合度;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耦合效应在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地耦合效应较强,青海、海南和甘肃等地的耦合效应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是影响流通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耦合效应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范桂玉  
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文章首先概述了服务业就业相关理论,然后从总量、区域、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就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若飞  荣莉莉  刘泉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各省及直辖市的城市扩张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tFP)将城市扩张效率划分为低、中、高3个效率层次。依据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城市建设规模等9个要素对不同效率层次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专业化人力资本和城市建设规模并不能显著促进人均经济产出;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行为仍是过去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当前产业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就业比重,并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专业化人力资本比例;针对性提高不同区域货运能力,积极拓展生产性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克  聂坚  游细斌  陈永林  
采用城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城市间相对专业化指数、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集聚指数等4个指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4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水平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总体较低,南昌、武汉和长沙这3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每个城市一般都有13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较高;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较低,彼此间专业化分工特征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比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蒋荷新  
生产性服务企业因其服务的专业化和即时化特点,倾向于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集聚,本文基于20052015年省际的空间计量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即交通基础设施对所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一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地区之间,地理上邻近性的作用相对较弱。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部分地理位置相邻但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出现分化的现象。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可以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蒋荷新  
生产性服务企业因其服务的专业化和即时化特点,倾向于在交通发达的城市集聚,本文基于2005~2015年省际的空间计量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即交通基础设施对所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一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地区之间,地理上邻近性的作用相对较弱。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部分地理位置相邻但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出现分化的现象。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可以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邻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全国层面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小,这与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和溢出效应的差异有关,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潜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