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9)
2023(10171)
2022(8334)
2021(7486)
2020(6451)
2019(13812)
2018(13681)
2017(26381)
2016(14260)
2015(15683)
2014(15506)
2013(15232)
2012(13761)
2011(12048)
2010(12315)
2009(11984)
2008(12459)
2007(11408)
2006(10204)
2005(9802)
作者
(39371)
(33130)
(33027)
(31287)
(21183)
(15488)
(14808)
(12515)
(12405)
(11940)
(11373)
(11108)
(10890)
(10481)
(10463)
(9820)
(9814)
(9653)
(9500)
(9320)
(8093)
(8093)
(7977)
(7601)
(7506)
(7483)
(7329)
(7180)
(6475)
(6438)
学科
(82356)
(78089)
企业(78089)
管理(70039)
(62168)
经济(62046)
(28855)
业经(27069)
方法(24302)
(23187)
(21970)
财务(21947)
财务管理(21922)
(21136)
企业财务(20848)
(16848)
农业(16594)
数学(16493)
数学方法(16396)
技术(15925)
(15375)
体制(15050)
(13984)
中国(13280)
(12591)
企业经济(12384)
经营(11905)
理论(11811)
环境(11090)
技术管理(10799)
机构
学院(210412)
大学(204131)
(91765)
经济(90136)
管理(88618)
理学(75523)
理学院(74924)
管理学(74250)
管理学院(73852)
研究(62384)
中国(52782)
(49358)
(41672)
财经(37780)
(34172)
(33527)
(33237)
科学(33039)
(29950)
中心(29034)
财经大学(27741)
业大(27425)
经济学(27243)
商学(26329)
商学院(26085)
研究所(26027)
北京(25802)
农业(25787)
(25703)
经济学院(24515)
基金
项目(130730)
科学(106204)
研究(99532)
基金(97893)
(82690)
国家(81899)
科学基金(73584)
社会(66933)
社会科(63440)
社会科学(63423)
(51664)
基金项目(51631)
自然(45956)
自然科(44912)
自然科学(44901)
教育(44489)
自然科学基金(44191)
(41407)
编号(39353)
资助(38493)
(32881)
(32726)
成果(31293)
(31160)
(29780)
重点(28781)
创新(28203)
国家社会(27979)
(27340)
课题(26675)
期刊
(111575)
经济(111575)
研究(63143)
(44970)
中国(42393)
管理(40094)
(33246)
科学(26331)
学报(25055)
农业(22502)
(22343)
金融(22343)
大学(21057)
业经(20414)
学学(20331)
财经(19985)
技术(19486)
(17193)
经济研究(16625)
教育(15378)
问题(14143)
财会(13910)
(13830)
技术经济(12384)
会计(11786)
现代(11665)
世界(10963)
(10840)
商业(10531)
经济管理(10255)
共检索到324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梁贺  王靖楠  包群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中国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监测数据的合并数据集,以外资并购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了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相比未被外资并购的内资企业,外资并购后目标企业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以及烟粉尘等污染物的单位产出排放量显著减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外资并购主要通过前端控制,即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与转变能源消耗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而不是在生产末端通过污染物的去除降低最终的污染排放强度。此外,本文进一步基于外资撤离准自然实验的研究发现,外资撤离后企业污染排放并没有出现显著变化,外资对目标企业的污染减排效应具有长期的影响。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质量利用外资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伟强   关海玲  
我国自2021年就提出了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调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与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要求相关重点行业、企业率先做出表率。为此,文章结合渠道效应,站在企业全过程减污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以及源头创新、过程控制和末端中和在其中的渠道效应机理。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越强,重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威胁越小,且该影响机制存在区域性和企业规模差异性。此外,在政府规制的压力下,根据减污手段的不同将企业分为了两类:其一,为通过源头创新及过程控制手段减污的企业;其二,为通过虚报环保信息和环保数据营造减污假象的企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伟明  
环境治理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本文将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引入Stokey-Aghion-孙模型,考察了两种不同治理思路下的长期经济增长路径,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现行考核机制下的策略行为,解释了我国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并运用我国2003-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晋升锦标赛"体制下,受任期制约束的政府官员偏好"末端治理"方式。而长时间维持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标准不变,持续增加污染治理费用的"末端治理"思路并不可行,只有从源头上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及执行力度,才能促使企业创新和使用清洁技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方时姣   张柯  
本文基于2006—2020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末端治理”环境社会责任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实现了企业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实证结论在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通过员工绿色行为、企业环境社会关注意愿及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调节效应发现,公司治理与融资成本能进一步调节数字化转型对两种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非国有、高环境规制及高学历高管在承担“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上有着更显著的影响。动机分析发现,企业之所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的转变,其动机在于后者对企业价值有着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数字化转型在其中会进一步强化这一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建   刘珂   余江龙   廖孙绅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以微观企业环保投资战略选择为落脚点,采用2006—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异质性环保投资战略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推动企业实施前端预防战略,而对末端治理战略的影响并不显著,体现了政策的微观环境治理引导效力。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前端预防战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成本转嫁能力较弱的企业以及碳排放水平较高的行业。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压力和政府干预措施是诱导企业采取前端预防战略的潜在渠道。此外,经济后果检验表明,前端预防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且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加大了这一促进效力。本研究阐明了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约束与企业环境治理行为之间的互动逻辑,为全面探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微观机理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立富  张锦梅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控制和治理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 :合理布局 ,集中控制污染 ;外部性内在化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绿色国民收入帐户 ;建立政府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曹颖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天蓝、地绿、水净"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但目前环境恶化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近几年频繁、连续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污染物总量控制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情况下,民众的直观感觉却愈发严重。研究发现,环境末端治理方式已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从污染的源头寻找答案,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潘昌蔚  
外商投资对于推动中国产业链清洁化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利用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以及投入产出表,从行业关联的角度考察外资进入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进入不仅降低了同行业企业污染排放,而且通过前后向关联效应降低了上下游企业污染排放水平。机制检验发现,行业内外资进入通过提升同行业企业末端处理水平实现企业污染减排;下游行业外资进入通过改善上游企业能源结构实现企业污染减排;外资进入及其前后向关联效应通过提升研发创新、产品创新从而实现企业污染减排。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高污染密集度、非国有企业,外资进入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明显。拓展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可以通过行业关联效应降低上下游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外商投资溢出效应理论,为外资引进稳中提质与实现“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严静  程从坤  张红梅  
我国污染物减排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企业在污染物减排实施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主体地位角色一直缺失。要建立长效的企业污染物减排实施机制需要实现企业主体"还位"。通过对我国企业污染物减排行为的博弈分析,探讨我国企业减排动力不足的内因和外因;并提出引入污染物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减排监管力度,从外力驱动企业减排;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倒逼作用从内力驱动企业减排;并基于"双力"驱动对我国企业污染物减排动力机制进行设计,实现激发企业主动减排的目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林   安瑶   喻筱珺   方琳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地区,一直致力于减排降污,其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区域建设绿色能源共同体、保障各国能源安全的要求,四川省积极推进能源转型,长期致力于天然气消费普及,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领跑全国。本文选取四川省2009—2016年各地级市的宏观数据,构建不同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成本函数并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计工业环境效率。基于此,在燃气普及、产业合理化调整和污染物综合处理视角下,探究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对工业环境效率和微观企业生产效益的影响,进而估算其减排潜力,为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治理提供政策启示。Tob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以燃气普及为特征的能源结构调整会在源头上显著提高地区工业环境效率从而降低工业污染排放;而以合理化配置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未能起到减排降污的源头预防作用;以污染物综合处理为代表的末端治理仅促进了工业SO2减排,并未对其他污染物排放产生减排效应。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企业效益对地区产业结构反应敏感,位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地区的企业将表现出更佳的当期综合盈利和未来成长潜力;而能源结构调整和末端治理由于未能积极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没能对企业效益产生显著影响。“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通过末端治理手段在控制工业SO2以及工业烟粉尘排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实现了预估减排目标;但在源头预防方面,三种工业污染物均未能实现预期的最优减排目标。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保昌  谢建国  孙一菡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如何影响其污染排放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双层因素。本文在厘清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污染减排效应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对其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显著降低了其污染排放强度,进一步的检验证明本文结论是可靠的。本文研究表明,部分已有研究可能妖魔化了出口企业污染排放的损害,当企业仅仅在国内市场销售,其污染排放可能更为严重。企业出口与环境污染治理并非完全矛盾,不应一味强调企业出口将会导致环境污染,兼顾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污染排放的控制才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和环境污染治理双赢的康庄大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小平   巩淑敏   申端帅   谷晓坤  
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治理有效缓解了大都市发展用地需求与供地指标矛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基于助推理论,通过对上海市Q区Z镇实地调研分析发现,镇级地方政府在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末端治理过程中将减量指标要求与柔性助推手段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境差异组合运用助推工具,干预和推动目标主体行为决策,有利于消解政策实施障碍。建议政府在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基于企业、村集体等目标主体的复杂行为和心理特征,结合其多元利益诉求,优化调适政府治理行为,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彦博  寇坡  张丹宁  于清雅  
考虑到污染物动态变化的影响,本文构建连续时间内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之间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对企业污染减排过程中的政企合谋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的合谋程度与地方政府的GDP偏好成正相关,与环境绩效的考核比重成负相关;不同的环境负责制对政企合谋的影响方向相反:任期负责制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合谋动机,而终身负责制可有效地抑制地方政府的合谋动机;中央政府提高监督力度和惩罚成本系数增加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谋成本,是抑制政企合谋的外在约束。为抑制政企合谋,应转变以GDP为核心的单维扭曲机制,推进建立生态环境终身负责制;积极引导社会第三方的环境参与,弥补中央政府环境监管的不足;多元化惩罚手段,将经济惩罚和政治惩罚相结合,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谋成本。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冬梅   王学渊   赵连阁  
基于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以2017年成立的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方法,通过比较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地区相对于非试点地区、重污染行业相对于非重污染行业,企业碳排放是否变化来检验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重污染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末端治理、融资约束以及缩减规模是绿色金融政策降低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在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环境规制较强地区的重污染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为评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还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复制和推广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韩峰   黄敏   姜竹青  
本文利用上市企业董事兼任和绿色专利引用数据构建企业关系网络指标,进而基于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企业数字化及其网络地位对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水平,且企业所处网络位置越优越,越有助于发挥数字化转型的污染减排效应;与社会关系网络相比,绿色技术关联网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具有更为明显的提升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污染减排效应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要素配置效应来实现,且其作用效果随着“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实施而得到明显增强。本文不仅从企业关系网络视角拓展了数字化转型对污染减排的影响机理,而且也为数字经济下企业走好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