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46)
2023(8023)
2022(6550)
2021(6159)
2020(4952)
2019(10972)
2018(10658)
2017(20997)
2016(11244)
2015(12519)
2014(12488)
2013(12118)
2012(11159)
2011(9986)
2010(9958)
2009(9482)
2008(9851)
2007(8946)
2006(8043)
2005(7662)
作者
(30388)
(25341)
(25175)
(24392)
(16278)
(12019)
(11495)
(9690)
(9482)
(9180)
(8764)
(8651)
(8231)
(8145)
(8073)
(7797)
(7445)
(7437)
(7415)
(7173)
(6396)
(6247)
(5992)
(5850)
(5784)
(5763)
(5757)
(5662)
(5053)
(4793)
学科
(40952)
经济(40871)
管理(40196)
(35613)
(32084)
企业(32084)
(22229)
(18622)
银行(18477)
(17157)
(17134)
方法(16728)
数学(14629)
数学方法(14511)
(11971)
制度(11966)
(11914)
金融(11911)
(11891)
(11865)
财务(11845)
财务管理(11821)
企业财务(11346)
中国(11092)
业经(10807)
体制(10506)
(10317)
业务(9683)
银行制(8453)
(6965)
机构
大学(156080)
学院(155918)
(66648)
经济(65175)
管理(60155)
理学(50414)
理学院(49955)
研究(49426)
管理学(49380)
管理学院(49072)
中国(46872)
(38718)
(32130)
财经(29380)
(26639)
科学(25312)
(24879)
中心(24234)
(23785)
(22921)
财经大学(22093)
银行(21954)
(21498)
经济学(21251)
研究所(20572)
(20440)
北京(20347)
(19932)
经济学院(19105)
业大(18455)
基金
项目(97300)
科学(77980)
研究(74764)
基金(72378)
(61254)
国家(60734)
科学基金(53369)
社会(49413)
社会科(46953)
社会科学(46945)
基金项目(37528)
(37099)
教育(34777)
自然(32585)
自然科(31831)
自然科学(31823)
自然科学基金(31299)
(31029)
编号(29949)
资助(29203)
(25750)
成果(25596)
(22800)
重点(21850)
(21082)
课题(20938)
(20827)
国家社会(20790)
教育部(20463)
(20030)
期刊
(76295)
经济(76295)
研究(51985)
中国(34894)
(33736)
(33428)
金融(33428)
管理(24821)
(21043)
学报(19941)
科学(19178)
大学(16482)
财经(16058)
学学(15694)
教育(15384)
(13538)
技术(12194)
农业(12105)
业经(11750)
经济研究(11567)
问题(9685)
会计(9282)
财会(9125)
理论(8856)
(8480)
国际(7928)
实践(7896)
(7896)
现代(7300)
(6887)
共检索到253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家松  
外资参股后的银行业控制权保护问题是关系中国金融安全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控股权与控制权的辨析为理论基础,结合对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深刻剖析,全面探讨了外资参股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路径与案例,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首次从绝对控股权与相对控股权、名义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的全新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局限:仅仅规定20%的参股比例并不能防止外资对中资银行控制权的争夺;其二,通过翔实案例,系统探讨了外资争夺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方式和路径:相对控股控制与非控股控制;其三,提出了"总量控制"与"抓大放小"的顶层设计政策建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根据银行类型实行区别的外资参股控制权保...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家松  
目前关于外资参股对银行业控制权及金融安全影响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缺乏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经验研究。鉴此,本文在分析外资参股后中国银行业控制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外资机构获取中资银行控制权的途径及外资参股带来的金融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数据分析,首次从实质性控制权的角度实证探讨了外资机构获取中资银行控制权的途径——在股权分散、股权变化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外资机构极易获得中资银行的实质性控制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友雪   张波  
文章以ST曙光的中小股东控制权争夺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股权相对分散的“大股东中心主义”治理模式下中小股东争夺控制权的原因、路径和障碍,并根据ST曙光的中小股东夺权案提出了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提供了一个中小股东控制权争夺的完整分析框架,丰富了中小股东治理的相关文献,也对有关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国平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使控制权之争在现代社会频繁出现,而这些控制权之争的最后结果大多是以股东的最后胜利而告终。本文以上海家化控制权争夺战为例,分析了其控制权博弈的过程,并将其与国美控制权之争作了对比,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宏  杨伟  张宗益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玉明  张昭贵  王嘉胜  
资本结构在企业控制权争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的投票权分布来影响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结果。本丈认为,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将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一套完善的约束代理人机制不能缺少兼并和接管等控制权争夺机制,尽管控制权争夺的成本可能昂贵,却为企业提供了最终的外部约束,可使企业资本结构达到优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伟华  王斌  宋春霞  
已有关于股东关系和控制权配置的研究大多基于股东的财务资本投入。基于股东资源并以民营上市公司雷士照明的控制权争夺为案例,分析民营企业股东间发生控制权争夺的原因,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大股东之间具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群体属性,维持其关系的核心在于股东资源及其相互依赖性。大股东间矛盾及其控制权争夺,源于股东资源投入与其期望回报间的"差异",当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时,大股东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内在动机将可能显性化,最终导致公司控制权争夺。而这种控制权争夺影响着大股东间关系的再协调和公司治理的动态调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祝继高  王春飞  
公司治理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机制。以往研究大多假定大股东与管理层利益一致,或将大股东定位为管理层的控制者,然而通过对国美电器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国美电器中最为突出的委托代理问题为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控制权之争。对于处于相对控股地位的大股东黄光裕,其主要通过控制董事会来控制以陈晓为代表的管理层。但是,这种控制并非是稳定和有效的。管理层通过利用法律适用、引入外部投资者、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等途径和方式来摆脱大股东的控制。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大股东相对控股的情形下,股权资本控制处于不稳定状态,社会资本控制成为控制权的组成部分,并对股权资本控制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而且,法律制度会对股权资本和社会资本影...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安维东  
家族企业引入机构投资者是其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以往研究大多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能够缓解代理问题,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本文通过对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分析,发现在股权制衡下,机构投资者为改善企业的治理状况而采用引入战略投资者、更换管理团队、驱逐创始人股东等手段,却因为无法获得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支持而无法有效发挥治理效应。本文认为,在我国家族企业中,股权制衡情况下机构投资者与家族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容易引发控制权争夺;由于我国家族企业中存在的社会资本控制链,机构投资者发挥其治理效应仍存在困难;应注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东升  王慧铭  苏琦  
以万科管理层同宝能系的股权之争为背景,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利益冲突与重构视角构建控制权争夺动因、争夺路径与解决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结论表明: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始人基于利益差别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引发控制权争夺行为的根本动因;为了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控制权竞争双方往往通过同时动用股权资本与社会资本、争取董事会席位以及借助媒体参与等方式展开激烈争夺;而要想维持对企业的控制,还需要通过利益整合机制不断进行利益增量创造,充分发挥利益因素的激励动力作用。其中,经营绩效改善、股价提升和制度安排是符合激励相容原则且能够维持企业控制权稳定的有效举措。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华  胡海川  卢颖  
本文以万科"控制权之争"案例为背景,研究了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重构过程中,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对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了公司治理模式重构前后控制权争夺动因、路径以及障碍的差异,提出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层控制权维护与股东利益保护的路径和方法。本文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构源于股权结构的分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公司价值创造中角色的转变。公司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造成了公司控制权的不稳定性,是引发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动因。"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和谐共生的利益关系是控制权争夺的主要障碍;进行管理层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双重股权结构"以及实行"合伙人制度"是防范控制权风险的有效手段;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的监督制约作用是保持公司控制权稳定,保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措施。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维钢  谭晓雨  
本文对我国大股东控制权争夺博弈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描述了控制权争夺的若干主要方式,并阐明了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本文构建了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博弈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随着股东拥有的股份增加,企业经营者从公司内部进行控制的收益也在增强;股东趋向于提高本身拥有的股份份额,从而适度规避风险。应规范控制权争夺的法律与监管制度,使不良管理者得到替换,高效管理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相关利益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龙勇光  张根明  
代理权争夺是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上有别于企业并购的另一种控股权转移方式。本文分析了代理权争夺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并指出了它的财富效应与其对公司治理的积极意义。代理权争夺在中国证券市场已完成了数例实践 ,对这种金融创新进行法律规范有助于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勇光  张根明  
代理权争夺是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上有别于企业并购的另一种控制权转移方式。从代理权争夺的原因、过程和特点来看 ,它的财富效应与其对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代理权争夺在中国证券市场已完成了数例实践 ,对这种金融创新进行法律规范有助于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连建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融资结构的确定对企业有着特殊的治理功能。融资方式的选择 ,规定着企业控制权的分配 ,对企业的控制权争夺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关于融资结构与企业控制权争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 ,对我国企业鼓励经理人员持股、重视债务的控制作用、解决产业过剩规模、全面准确理解和实施“债转股”政策、扶持新兴企业股权融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