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37)
- 2023(14236)
- 2022(11907)
- 2021(10932)
- 2020(9443)
- 2019(21405)
- 2018(20917)
- 2017(40417)
- 2016(21606)
- 2015(24043)
- 2014(23518)
- 2013(23328)
- 2012(20787)
- 2011(18266)
- 2010(18382)
- 2009(17170)
- 2008(16879)
- 2007(14847)
- 2006(12965)
- 2005(11456)
- 学科
- 济(96523)
- 经济(96420)
- 业(94228)
- 企(85556)
- 企业(85556)
- 管理(79965)
- 方法(47622)
- 数学(38010)
- 数学方法(37563)
- 业经(31178)
- 农(30497)
- 财(29884)
- 务(22746)
- 财务(22704)
- 财务管理(22675)
- 农业(21888)
- 企业财务(21533)
- 中国(20939)
- 技术(19187)
- 理论(17902)
- 制(17856)
- 划(16294)
- 和(16094)
- 策(15847)
- 贸(15567)
- 贸易(15560)
- 地方(15390)
- 易(15106)
- 学(13916)
- 体(13739)
- 机构
- 学院(310678)
- 大学(303383)
- 管理(130789)
- 济(129696)
- 经济(127404)
- 理学(113549)
- 理学院(112468)
- 管理学(110748)
- 管理学院(110168)
- 研究(91125)
- 中国(72386)
- 京(61650)
- 财(59774)
- 科学(54348)
- 农(50409)
- 财经(48399)
- 江(47027)
- 业大(44829)
- 经(43977)
- 中心(43951)
- 所(43444)
- 农业(39485)
- 研究所(39245)
- 经济学(38686)
- 北京(37573)
- 范(37529)
- 师范(37165)
- 州(36984)
- 商学(36040)
- 财经大学(35782)
- 基金
- 项目(209533)
- 科学(169205)
- 基金(156262)
- 研究(152905)
- 家(134559)
- 国家(133331)
- 科学基金(118742)
- 社会(101140)
- 社会科(96121)
- 社会科学(96097)
- 基金项目(83071)
- 省(82977)
- 自然(77618)
- 自然科(75952)
- 自然科学(75936)
- 自然科学基金(74701)
- 教育(70850)
- 划(67967)
- 资助(63761)
- 编号(60553)
- 部(46496)
- 创(46456)
- 重点(46073)
- 成果(45718)
- 发(44650)
- 业(42908)
- 创新(42598)
- 国家社会(42138)
- 人文(40877)
- 教育部(40677)
共检索到445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邱立成 刘灿雷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文章基于价值链上下游的视角,测算了外资企业的国际分工任务在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并考察了其动态变迁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率增长的分解方法,文章从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考察了外资企业及其任务变迁对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而这一溢出效应随着外资企业的任务变迁而逐渐弱化;由于市场化转型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对同行业内资企业存在明显的负面竞争效应,恶化了内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而这一负面影响作用随着其任务变迁而逐渐弱化。为此,政府应进一步深化市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倩肖 董皓 赵万东
外资企业具有内资企业无法获得的所有权优势,是实现"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内资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先决条件。本文使用1998-2007年我国326696家制造业企业的经验数据,在利用LP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采用一阶随机占优方法检验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否高于内资企业,并采用分位数分解方法进一步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高于港澳台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除港澳台企业在生产率低分位数(20%分位数及其以下)外,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皆具有明显的所有权优势,且在高...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胡燕娟
从技术创新和企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出发,基于2007年到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且正向的影响。从技术创新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应用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工智能应用对大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因而这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结合企业价值链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环节的应用也均通过技术创新显著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市场营销智能化的技术创新效应更大一些,从而带来更为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对于价值链为生产者驱动型的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节的人工智能应用更能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价值链为购买者驱动型的产业,市场营销智能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大,这也主要是因为市场营销智能化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的政策启示是,政府部门要着力构建促进企业全价值链智能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针对不同产业领域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重点,分行业出台企业智能化转型指导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灿灿
文章基于不同价值链视角构建省级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并据此探究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的赋能效应。不同价值链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业务链和服务链数字经济的影响显著为正,而管理链数字经济的作用不显著。数字经济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在各分位点处的效应不同,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能产生更高的边际贡献。基于影响机理的研究发现,业务链数字经济能促进企业业务多元化,服务链数字经济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上述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和高新技术行业更显著。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价值链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卫婧婧
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8-2014年财务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实证考察国有企业并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并购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作为供给侧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并购国企,国有企业并购民营、外资企业对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但同时长期绩效稳定性也较差;控制权的转移对国有企业并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保证目标企业控制权或管理权稳定很重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并购 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所有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豪 张建华 何宇 谭静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结合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溢出问题,构建能够反映企业TFP溢出机制的两类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企业间存在的TFP溢出现象。结果表明:企业间TFP正向溢出现象是显著存在的,并且企业TFP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前一期的TFP水平对当期TF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固定窗宽的滚动估计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间的TFP溢出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东、中、西地区和高、中、低技术行业企业间的TFP溢出效应强度存在依次递减的特征。其中,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业溢出程度最大,烟饮食品制造业溢出程度最小。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溢出 空间面板 制造业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卫婧婧
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8-2014年财务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实证考察国有企业并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并购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作为供给侧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并购国企,国有企业并购民营、外资企业对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但同时长期绩效稳定性也较差;控制权的转移对国有企业并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保证目标企业控制权或管理权稳定很重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并购 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所有制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余静文 李媛媛 李濛西
以2007年中国《物权法》出台为背景,将应收账款纳入质押财产范围为切入点,从供应链上下游机制探究《物权法》出台对上游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物权法》的实施提高了应收账款的认可度与灵活性,并扩大了事后处置空间,从而增加了上游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好、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物权法》对上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从企业所有制来看,《物权法》对国有制的上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影响更大。而从供应链上下游机制识别《物权法》对企业商业信用影响,能够增加《物权法》效果的经验证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孙文清
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的合作程度视为取值范围为从0到1的连续变量,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建立了制造商与分销商的买卖-资本数学模型,然后从销售量、制造商与分销商的可得利润以及分销渠道整体利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制造商与分销商的合作程度越强,产品的销售量就越多,并创造出更多的总渠道利润的结论。
关键词:
供应链绩效 节点企业 动态合作 绩效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利辉 刘廷华 许家云
外资进入对本土企业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企业生产率与效率前沿距离缩小定义为生产率收敛,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探讨内资企业是否具有收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外资进入分别对内、外资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内资企业与效率前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一差距逐渐缩小,即存在生产率收敛趋势;外资进入短期内对内资企业具有显著正向溢出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正向效应有所减弱;外资对行业内其他外资企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且随时间推移渐趋明显。
关键词:
生产效率 效率前沿 外资溢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颖 赵澜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投资者通过线上调研补位实地调研,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比是否具有独特价值?文章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考察了投资者线上调研的经济后果,并研究了其独特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线上调研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信息成本与效率效应"以及"无形信息效应"是线上调研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中介机制;(3)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辅相成,能够发挥"信息互补效应"。拓展性研究表明:(1)当互联网技术水平较高,或者投资者调研时的天气条件比较恶劣时,线上调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2)当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比或研发密集度较高、信息透明度较低、融资约束较严重或代理成本较高时,线上调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3)当线上调研的具体方式为线上会议而不是网络平台互动时,线上调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4)线上调研作用的发挥不受社会关系的影响。文章的研究揭示了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对于指导后疫情时代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越 李小萌 吕云龙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特征,并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合并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首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较高的企业。其次,电信业的服务投入对高价值链嵌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金融业次之。最后,服务外包的再配置效应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被证实,不同类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生产率效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服务化 生产率 企业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越 李小萌 吕云龙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特征,并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合并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首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较高的企业。其次,电信业的服务投入对高价值链嵌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金融业次之。最后,服务外包的再配置效应在我们的研究中也被证实,不同类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生产率效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制造业服务化 生产率 企业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程晨 王萌萌
针对近期引起普遍关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3年上市公司样本探索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1)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促使企业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加显著。(3)我们对机制的探索发现,技术创新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客观上,趋势性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对于企业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政府应着力推进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以驱动可持续增长。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徐升艳 周玉琴 郭行
利用2003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于地区引资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地区引资质量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财政缺口占预算收入的比重每上升1个单位,将使新增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约1.1个百分点。采用不同的测度指标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稳健。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较东部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财政压力降低引资质量的影响在中西部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更显著,并且主要影响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