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29)
2023(5198)
2022(4253)
2021(3519)
2020(2988)
2019(6487)
2018(6214)
2017(12402)
2016(6209)
2015(7060)
2014(7148)
2013(7304)
2012(7371)
2011(6911)
2010(7166)
2009(6802)
2008(6469)
2007(5963)
2006(5648)
2005(5295)
作者
(19615)
(16558)
(16526)
(15975)
(10598)
(7583)
(7437)
(6381)
(6253)
(5983)
(5847)
(5455)
(5365)
(5322)
(5212)
(5130)
(4905)
(4614)
(4564)
(4356)
(4275)
(4033)
(3961)
(3799)
(3770)
(3751)
(3453)
(3374)
(3245)
(3126)
学科
(61437)
经济(61411)
地方(18152)
管理(16241)
方法(15950)
(14531)
数学(13990)
地方经济(13971)
数学方法(13957)
业经(11121)
中国(10998)
(10965)
企业(10965)
产业(10875)
(9011)
(8779)
经济学(7194)
环境(6689)
(6460)
金融(6460)
结构(6453)
(6394)
农业(6275)
(6215)
(6112)
(5587)
(5287)
银行(5286)
技术(5271)
总论(5263)
机构
学院(106943)
大学(105701)
(63042)
经济(62161)
研究(41968)
管理(38542)
理学(32769)
理学院(32376)
管理学(32020)
管理学院(31803)
中国(30268)
(23901)
科学(22011)
经济学(21779)
(21677)
(20901)
经济学院(19327)
财经(19209)
研究所(18753)
中心(17372)
(17219)
(16057)
(14562)
财经大学(13943)
北京(13925)
科学院(13295)
(13116)
师范(13043)
(12744)
社会(12587)
基金
项目(65485)
科学(52795)
研究(49148)
基金(48391)
(41035)
国家(40754)
社会(35614)
科学基金(35301)
社会科(34016)
社会科学(34010)
(25601)
基金项目(25189)
教育(20190)
(20111)
资助(19687)
自然(19547)
自然科(19075)
自然科学(19071)
自然科学基金(18744)
编号(17660)
(17536)
国家社会(15679)
发展(15502)
(15322)
(15265)
经济(15149)
重点(14814)
(14347)
成果(13814)
(13499)
期刊
(79570)
经济(79570)
研究(38203)
中国(18669)
(16988)
管理(16871)
经济研究(14307)
科学(13361)
(12081)
学报(11960)
财经(11168)
业经(10744)
问题(10500)
(10076)
技术(9929)
(9897)
金融(9897)
大学(9769)
学学(9622)
技术经济(8321)
农业(8166)
(7489)
世界(7184)
统计(7027)
经济问题(6789)
国际(6676)
商业(6234)
经济管理(6220)
(6199)
改革(5883)
共检索到170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洁  陈彦煌  
本文整合Harris-Todaro(1970)的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探讨外资对于就业、城市失业量(率)与产业结构的影响;焦点置于要素替代差异、Todaro矛盾以及引进外资国家的福利分析。在两国架构中,当引进外资时,若要素替代弹性较低,资本引进国随着制造业扩张,其劳动雇佣量固然上升,但城市失业量亦随之上扬,出现Todaro矛盾现象。反之,在高要素替代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国家可能出现制造业就业和城市失业量同时下降的现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娟  郑平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胡洁  陈彦煌  
本文整合了Harris-Todaro(1970)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模型中制造业生产呈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与产品差异化特性,且城市存在失业现象。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引进外资对于失业的冲击。文章指出,随着失业国的外资引进,该国制造业扩张,但是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果引起制造品价格下降,而抑制了制造业部门的扩张;规模经济效果导致资本引进国的城市失业量与失业率同时下降。此结论与Corden和Findlay(1975)在小国开放经济体系关于"引入外资导致该国失业量上升、失业率不变"之发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洁  陈彦煌  
本文整合Harris和Todaro(1970)有关城市失业的观点与Krug-man(1991)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产业结构、资本流动与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存在失业现象的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随着资本外移会出现"产业空洞化"趋势;如果运输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制造业最终可能完全聚集于外国。这虽然与Krugman关于产业的核心-边陲型态的发现一致,但本文认为形成产业聚集(制造业由存在最低工资的本国移至外国)的重要原因是外国无最低工资且不存在失业现象,外国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此外,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存在失业现象的本国资本外流,制造业萎缩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斌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瑞林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金煜  陈钊  陆铭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踪家峰  朱佳佳  
本文在Pasquale,Ingrid和Petraglia(2007)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庭和地方政府三主体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生产性公共支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发现生产性公共支出对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分为"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挤出"效应;当满足突破条件时,外围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增加能打破长期均衡条件下的"中心-外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以1997-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上分析了生产性公共支出对中国产业集聚的影响,发现其对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仍处在扩大的阶段,中西部地区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增长力度还不足以打破现有的产业分布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明倩  臧燕阳  张琬  
文章使用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讨论了产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发现:①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②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现象,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③打破地方贸易保护障碍,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区域的专业化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年~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