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3)
- 2023(13814)
- 2022(12175)
- 2021(11396)
- 2020(9551)
- 2019(22335)
- 2018(22059)
- 2017(42979)
- 2016(22915)
- 2015(25785)
- 2014(25622)
- 2013(24841)
- 2012(22455)
- 2011(19968)
- 2010(19552)
- 2009(17531)
- 2008(16731)
- 2007(14094)
- 2006(12038)
- 2005(9995)
- 学科
- 济(90514)
- 经济(90419)
- 管理(64855)
- 业(61117)
- 企(51203)
- 企业(51203)
- 方法(47763)
- 数学(41686)
- 数学方法(41146)
- 贸(24245)
- 贸易(24234)
- 易(23519)
- 农(22934)
- 中国(22745)
- 财(22099)
- 业经(19872)
- 学(18484)
- 地方(17483)
- 理论(15377)
- 农业(15307)
- 务(14616)
- 财务(14547)
- 财务管理(14517)
- 技术(14284)
- 和(13909)
- 环境(13828)
- 企业财务(13659)
- 制(13463)
- 划(12057)
- 银(11451)
- 机构
- 大学(317906)
- 学院(316499)
- 管理(129883)
- 济(126740)
- 经济(124200)
- 理学(114671)
- 理学院(113460)
- 管理学(111255)
- 管理学院(110713)
- 研究(99404)
- 中国(71035)
- 京(65505)
- 科学(62323)
- 财(54461)
- 业大(48181)
- 农(47994)
- 所(47826)
- 中心(45721)
- 财经(45664)
- 研究所(44177)
- 江(42781)
- 经(41785)
- 范(40757)
- 师范(40393)
- 北京(40282)
- 经济学(38071)
- 农业(37810)
- 院(36910)
- 州(35226)
- 经济学院(34707)
- 基金
- 项目(229187)
- 科学(180503)
- 基金(167507)
- 研究(166588)
- 家(145534)
- 国家(144365)
- 科学基金(125085)
- 社会(105085)
- 社会科(99687)
- 社会科学(99662)
- 基金项目(89423)
- 省(88952)
- 自然(82475)
- 自然科(80615)
- 自然科学(80592)
- 自然科学基金(79108)
- 教育(76905)
- 划(74670)
- 资助(69259)
- 编号(68083)
- 成果(53268)
- 重点(50655)
- 部(50636)
- 创(47943)
- 发(47711)
- 课题(45362)
- 创新(44626)
- 科研(44477)
- 教育部(43805)
- 大学(43452)
- 期刊
- 济(124844)
- 经济(124844)
- 研究(86237)
- 中国(50851)
- 学报(50037)
- 科学(45207)
- 管理(45169)
- 农(42093)
- 财(39861)
- 大学(38558)
- 学学(36238)
- 教育(32462)
- 农业(30048)
- 技术(27799)
- 业经(21618)
- 经济研究(21061)
- 财经(21027)
- 融(20646)
- 金融(20646)
- 经(17899)
- 问题(17517)
- 图书(17490)
- 贸(16700)
- 理论(15301)
- 科技(15140)
- 业(15109)
- 商业(14799)
- 技术经济(14781)
- 统计(14558)
- 版(14260)
共检索到433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昊 谢超峰
本文利用2001-2009年的对外贸易月度数据,考察了中国出口与外贸顺差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暂时不考虑进口的情况下,出口规模的扩大对就业依然产生正向冲击;但是考虑进口后,外贸顺差的就业效应却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效应。因此,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机制认为的外贸顺差促进就业的观点可能需要重新修正,而Helpman等提出的"贸易筛选"机制在中国当前的外贸顺差规模下,将在劳动力市场上发挥主要作用。鉴于此,中国应在进一步提高出口规模和质量的同时,重视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外贸顺差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
关键词:
就业 贸易筛选 卡尔曼滤波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昊 李凯杰 黄维海
基于匹萨雷迪斯(Pissarides)匹配模型的思想,构建包含外贸顺差与社会就业均衡水平等在内的模型框架,可利用2004~2009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对外贸顺差与就业关系进行再检验。结果表明:已经拥有庞大顺差存量的前提下,净出口的进一步增加不能提高就业水平,反而会造成就业水平的下降,这在经验上支持了赫尔普曼(Helpman)提出的筛选机制。研究表明,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进口支持政策,保障出口与进口的协调发展,重视外贸平衡对就业的作用,将外贸顺差规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关键词:
外贸顺差 筛选 就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威 王方舟 陈继勇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等,研究2008-2013年人民币汇率与内外需求调整对中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失衡治理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仅对中国一般贸易失衡改善有效,外部需求调整对加工贸易失衡改善有效,而调整国内需求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失衡改善均有效。由于当前中国贸易顺差调整应以减少加工类商品出口为主,因此需以扩大内需和调整外需治理失衡,人民币汇率升值则应谨慎。
关键词:
调整实效 内外需求 人民币汇率 加工贸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萍 郭郡郡
根据SITC将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并按目的不同将入境旅游分为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利用2001—2008年的月度调整数据,分析中国不同目的的入境旅游与不同类别对外贸易的关系。具体步骤是:首先对相关变量的序列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并通过协整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通过格兰杰检验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初级产品的出口随时间平稳增长,对外贸易进口和商务旅游之间没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工业产品出口、对外贸易出口和入境旅游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其他入境旅游各类别和对外贸易各产品类别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并针对中国当前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对外贸易 协整 格兰杰检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昊 刘骞文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普遍为正,即出口贸易的增加能够促进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且不存在性别差异。然而,新-新贸易理论基于异质性企业思想提出的筛选-匹配模型却对此产生了质疑。本文基于2006-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重新检验了中国出口贸易规模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性别差异。本文研究表明:虽然企业出口贸易的增加依然能够显著提高整体的就业水平,但对女性就业水平却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进一步证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虽然能够提高就业水平,却很难达到优化就业结构的目的。减少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性别歧视,是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之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国平 刘娟 曹跃群
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与就业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出口对就业的影响在短期上有促进作用,长期上有冲击作用;而进口对就业在短期上有滞后的促进作用,长期上有稳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就业 动态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王云飞
本文利用2001~2008年行业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滞后性,不论是当期加工贸易进口还是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分部门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的就业效应相对比较显著,但是技术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非常弱。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就业 面板数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梁平 梁彭勇 黄金
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考察了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出口对国内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对国内就业具有地区性差异;长期来说,不能以出口为导向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调整进口商品的结构,对解决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本替代劳动现象,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表明,解决我国的就业不能脱离其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将对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汇率政策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进行。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就业 出口 进口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战岐林 曾小慧
以永久收入理论为出发点,文章构建了一个从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涵盖了当前关于中国外贸顺差的汇率、消费不足、资源禀赋以及投资储蓄差额等四种主要解释。模型指出,预期收入不足是中国外贸顺差形成的根源;汇率对外贸顺差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投资机会和金融体系不足扩大了中国外贸顺差。政策建议认为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健全法制环境,控制通货膨胀,保持汇率平稳。
关键词:
预期收入 消费 顺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谷彬 孙文博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多变,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但现有文献关于宏观经济与就业关联的研究时间频率较低,且数据较为滞后,难以反映新常态下经济运行发生的重要阶段性变化。本文以最新的宏观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影响就业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变量处于快速变动状态,并呈现较强的就业关联特征,脉冲响应影响深远,方向变化具有不确定性,非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因素相比制造业更为复杂,波动幅度更大,应保持国家宏观政策、相关产业政策的平稳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就业影响 关联特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龙勇 吴拥政
外汇收支差额与外贸进出口差额的关系密切但并不能直接对应。从1998年外汇外贸领域出现的“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现象到2003年开始的“贸易结售汇顺收大于顺差”现象,引发了“热钱流入中国”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问题的争论。本文在分析现行结售汇制度在资本流入管理存在漏洞的基础上,提出争论“贸易结售汇顺收大于顺差”现象本身正常与否并不重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理顺外汇供求关系、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贸易结售汇 外汇顺收 外贸顺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燕 林龙新
利用2006—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进口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出口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进口对就业的替代效应;较之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出口就业促进效应和进口就业替代效应均最大;国内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其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最大;而工资水平、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对就业会产生负的影响。为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就业发展,文章还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习平
鉴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和全社会对就业问题的重视,本文旨在研究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和三者的关系。文章使用1978-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结论表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但出口贸易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不是就业granger原因。为了说明结论的可靠性,对以上的结论进行了实例验证。鉴于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就业
[期刊] 预测
[作者]
臧福江 孙明明 方兆本
本文选取1994年1月到2008年8月的月度数据,在考虑了中国加入WTO和2005年7月汇改的结构性影响之后,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出口与外国实际收入、中国相对出口价格、汇率的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与外国实际收入、中国相对出口价格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且中国出口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实际收入的弹性(为正数)很高,中国出口的价格弹性(为负数)也较高;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较大的汇率波动性能够导致出口减少。这都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一直以来过度依赖外需推动,内需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及我国出口产业本身的深层次问题。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伟光 杨雪
文章在分析广东与美国的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的基础上,利用广东2007~2011年与美国对外贸易的月度统计数据,使用VECM模型与chow检验研究了广东与美国的进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的兴起影响了广东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并最终阻碍了广东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贸易保护 经济增长 进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分析——基于1993-2017年月度数据的研究
进口中间投入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货物贸易行业数据的再检验
后危机时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数据的Granger与Cointegration检验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先导效应检验——基于制造业数据分析
对外贸易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出口退税与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基于季度数据VEC模型的实证检验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数据的分析与检验
对外贸易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因果关系的检验
“H-M-K假说”的检验——基于中国贸易结构数据的实证研究
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区域经济视角下的面板数据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