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42)
- 2023(3582)
- 2022(3337)
- 2021(3086)
- 2020(2737)
- 2019(6761)
- 2018(6619)
- 2017(13605)
- 2016(7168)
- 2015(8158)
- 2014(8068)
- 2013(7829)
- 2012(6965)
- 2011(6188)
- 2010(6117)
- 2009(5259)
- 2008(4880)
- 2007(3826)
- 2006(3032)
- 2005(2347)
- 学科
- 济(31406)
- 经济(31393)
- 方法(19925)
- 数学(18686)
- 管理(18470)
- 数学方法(18411)
- 业(17741)
- 企(13991)
- 企业(13991)
- 农(7778)
- 贸(7578)
- 贸易(7575)
- 易(7379)
- 中国(6208)
- 财(5731)
- 环境(5197)
- 地方(5179)
- 业经(5097)
- 农业(4957)
- 学(4869)
- 和(4767)
- 理论(4369)
- 技术(4219)
- 划(3891)
- 务(3589)
- 财务(3572)
- 财务管理(3563)
- 出(3493)
- 制(3419)
- 企业财务(3302)
- 机构
- 大学(95819)
- 学院(95518)
- 管理(41951)
- 济(41577)
- 经济(40903)
- 理学(37441)
- 理学院(37103)
- 管理学(36413)
- 管理学院(36235)
- 研究(28084)
- 中国(20259)
- 京(18919)
- 科学(17116)
- 财(15865)
- 业大(15311)
- 农(14668)
- 财经(13681)
- 中心(13620)
- 经济学(12914)
- 所(12866)
- 经(12590)
- 江(12346)
- 研究所(12066)
- 经济管理(11906)
- 经济学院(11878)
- 农业(11656)
- 范(11486)
- 师范(11381)
- 北京(11233)
- 商学(10431)
- 基金
- 项目(71998)
- 科学(57519)
- 基金(53275)
- 研究(52712)
- 家(45907)
- 国家(45593)
- 科学基金(40007)
- 社会(33783)
- 社会科(32142)
- 社会科学(32131)
- 基金项目(28944)
- 省(28285)
- 自然(26260)
- 自然科(25705)
- 自然科学(25701)
- 自然科学基金(25221)
- 教育(24968)
- 划(23891)
- 编号(21773)
- 资助(21711)
- 部(16589)
- 重点(16218)
- 成果(15760)
- 创(15606)
- 发(15411)
- 创新(14567)
- 教育部(14521)
- 科研(14299)
- 人文(14295)
- 国家社会(13926)
共检索到122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敏 刘剑锋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不再是个纯科学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话题,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定量测算了2002、2005及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I-O SDA)对影响外贸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1)各年隐含碳净出口值及其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之比都呈增长趋势;(2)对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出(进)口总效应;(3)两阶段的出(进)口规模效应都为正;(4)两阶段的出(进)口结构效应有较大不同,如2005-2008年,出口结构效应汇总为18187万吨,而...
关键词:
隐含碳 驱动因素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荣荣 陈鸣
本文基于中美两国非竞争(进口)型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测算与分析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影响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含碳量与净贸易含碳量持续为正,并呈现递增的态势,表明我国为促进对美国的出口,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此外,虽然进出口规模是影响中美贸易含碳量最主要的因素,但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二是降低各部门单位产出对高碳排放行业产品与服务的直接与间接消耗,三是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高能耗产品与服务的进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伟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区域间和行业间的相互关联。本文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CMRIO)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值由2007年的2. 3153 t/万元下降至2012年的1. 5537 t/万元,年均下降7. 67%左右。(2)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出口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下降幅度要高于能源消耗较低的服务业。(3)中国区域、行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与期初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三者共同促使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动是最大驱动因素。(5)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增加值系数效应为正,直接碳排放系数、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为负,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表现不一,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6)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是最大的,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增加值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综合效应表现不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隗斌贤 顾继红 黄敏
本文对浙江省2002—2009年外贸过程中的含碳量进行了测量,并分解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此期间进出口内涵碳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CO2贸易条件整体尚佳但趋势不容乐观;贸易规模效应在所有影响因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2009年排放量出现下降的原因;能源效率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含碳量的增加;出口结构效应与进口结构效应存在较大不同;而中间投入效应与单位能源碳排放效应的影响值都非常小。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隐涵碳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唐德才 王云 仲凤霞 李长顺
本文运用1997—2011年投入产出的数据,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广东省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1年,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增长的贡献高达4.27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增加了3.23亿吨。技术效应对出口隐含碳的贡献值为-3.42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减少了2.87亿吨。结构效应对进出口隐含碳的作用较弱,总体来说都是有利于其碳排放量的减少。②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增加最多的部门,纺织服装业是出口隐含碳减少最多的部门,进口碳减排量增长最多的部门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进口碳减排量减少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剑波 闫烁 韩君
本文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我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并将其引入到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当中,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将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剔除,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整体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差异显著。根据第三阶段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历年均值的聚类分析可知,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处于高等效率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采选业等处于中等效率水平,而资源依赖、创新能力较差的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处于低等效率水平。外部环境对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影响显著,影响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交叉型""重合型"和"平行型"。"交叉型"产业部门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先提升后抑制;"重合型"产业部门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甚微;"平行型"产业部门主要以资源型行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就具体行业而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昭华 汪凌志
自然资本指商品和服务所内涵的生态价值,以生态足迹(EF)为测度。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I-O)测算中国1992—2007年对外贸易EF值,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分析中国土地(能源)强度、技术水平、净出口规模对EF净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07年,中国始终是实际用地的净出口国,自2005年起,中国从虚拟用地净进口国转变为虚拟用地净出口国,EF净出口总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反映中国生态资源呈现流失持续加剧的趋势。土地(能源)强度与技术水平的变化对EF净出口的抑制作用有所增强,但影响程度十分有限,商品与服务净出口规模的迅猛增长是导致EF净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排放责任 多区域投入产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颖 高东伟 周杰琦
本文根据结构分解技术和投入产出理论,提出了总偏差、增长性偏差、结构性偏差的概念,通过总产出和总投入平衡关系,推导出了初始投入、国内最终需求、出口、进口以及技术进步之间的偏差影响关系,形成了完整的投入产出偏差模型,这个模型包括总偏差模型、增长性偏差模型、结构性偏差模型三部分。其中,结构性偏差模型可以更清晰地分析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化,能够为考查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系统的健康性以及实际经济系统与预期的偏离程度的测算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结构分解技术 投入产出分析 偏差模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庞军 张浚哲
文章基于GTAP8构建MRIO模型,计算了中国和欧盟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CO2排放量,以及中国和欧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行业分布,并采用LMDI方法将2004~2007年中欧双边贸易中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基于生产端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消费端,欧盟则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欧盟则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地区。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起着削减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增加作用但程度很小;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较小,其中规模效应起着增加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旺 谢世雄
通过构建一个扩展的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表,运用三层嵌套结构式I-O SDA技术,从整体情况、分产业、工业分行业3个层面,对1997—2007年北京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经济规模增长要素,以272.46%的贡献率成为增排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则以-237.13%的贡献率成为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各效应中,调出和消费超过投资和出口达8 403.38×104t,是增排的主要贡献者;2002—2007年间以"高碳"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化,使该期增排占到1997—2007年总增量的86.41%;服务业的贡献率是75.93%,为增排的第一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崔岩 周晔
以WIOT 2003~2009年数据为基础,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以及结构分解方法(SDA),对日本增加值出口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的增加值出口主要来自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亚太、东亚和北美,但对新兴经济体的增加值出口额也在逐步增加;从行业层面看,电气及光学制成品、机械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部门,以及设备租赁、金融、贸易与运输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贡献较大。日本增加值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部门增加值系数效应、外需规模效应、前向国际产业关联效应、国家需求结构效应等发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表明日本在提升国内产业附加值、产品市场适应性及海外市场多元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日本国内及外国国内的产业关联效应,则发挥了较为显著的负向效应,这与日本产业对外转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