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4)
- 2023(10766)
- 2022(9085)
- 2021(8356)
- 2020(7088)
- 2019(16755)
- 2018(16357)
- 2017(31427)
- 2016(16681)
- 2015(19482)
- 2014(19632)
- 2013(19880)
- 2012(19099)
- 2011(17635)
- 2010(17622)
- 2009(16732)
- 2008(16533)
- 2007(14810)
- 2006(13148)
- 2005(12156)
- 学科
- 济(97302)
- 经济(97229)
- 管理(43060)
- 业(40390)
- 方法(38842)
- 数学(34680)
- 数学方法(34445)
- 企(30045)
- 企业(30045)
- 中国(24322)
- 贸(24231)
- 贸易(24219)
- 易(23490)
- 农(21392)
- 地方(21321)
- 财(18110)
- 学(17535)
- 业经(16322)
- 制(14532)
- 农业(14294)
- 地方经济(13781)
- 环境(12764)
- 和(12755)
- 融(12676)
- 金融(12673)
- 银(12426)
- 银行(12402)
- 行(11956)
- 关系(11471)
- 出(11297)
- 机构
- 大学(261146)
- 学院(257909)
- 济(128817)
- 经济(126691)
- 研究(97281)
- 管理(94160)
- 理学(80232)
- 理学院(79302)
- 管理学(78185)
- 管理学院(77693)
- 中国(74473)
- 京(55091)
- 科学(54865)
- 财(54668)
- 所(49869)
- 研究所(45136)
- 财经(43822)
- 经济学(42698)
- 中心(42570)
- 农(41829)
- 经(39811)
- 经济学院(38488)
- 江(37657)
- 北京(35618)
- 业大(34652)
- 院(34065)
- 农业(32880)
- 范(32579)
- 师范(32307)
- 财经大学(32203)
- 基金
- 项目(162261)
- 科学(127630)
- 基金(120305)
- 研究(119052)
- 家(104603)
- 国家(103836)
- 科学基金(87465)
- 社会(79226)
- 社会科(75307)
- 社会科学(75288)
- 基金项目(62316)
- 省(59433)
- 自然(53227)
- 教育(53003)
- 自然科(51982)
- 自然科学(51963)
- 自然科学基金(51090)
- 划(50831)
- 资助(50616)
- 编号(46339)
- 成果(38492)
- 部(38007)
- 发(37000)
- 重点(36892)
- 国家社会(34480)
- 中国(33035)
- 教育部(32827)
- 创(32760)
- 课题(31905)
- 人文(31377)
- 期刊
- 济(144402)
- 经济(144402)
- 研究(82960)
- 中国(47886)
- 财(41435)
- 学报(38610)
- 农(37765)
- 科学(35450)
- 管理(33909)
- 大学(29085)
- 学学(27167)
- 经济研究(25916)
- 农业(25517)
- 融(24439)
- 金融(24439)
- 财经(22941)
- 贸(22046)
- 技术(21266)
- 问题(20408)
- 经(19988)
- 业经(19904)
- 国际(19551)
- 教育(19197)
- 世界(16636)
- 技术经济(15159)
- 业(14529)
- 统计(14226)
- 商业(12505)
- 经济问题(12145)
- 策(11972)
共检索到399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尹敬东
针对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显著这一问题和相关悖论,本文澄清了造成这一悖论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测算方法在考虑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的贡献时混淆了进口在GDP总量核算和贡献率分解核算中的不同作用,违背了贡献率核算中的进口项目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中的匹配分解原则,从而大大低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由此所得到的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分析和建议也就值得商榷。本文的结论与众多的研究结论相反,认为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外贸 经济增长 需求解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俊杰
运用卡尔多的需求分析方法,文章论述了对工业部门产品的需求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工业部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于中国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和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但不是一个工业创造强国,中国工业化之路远没有完成。在劳动力转移未完成之时,工业(而不是服务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工业部门生产率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工业部门 需求 中国经济增长 卡尔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绍媛
运用1997~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和GDP的统计数据,通过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尤其是服务出口额对于GDP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服务进口额和服务贸易总额,表明目前我国服务出口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服务进口。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服务出口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李善同
研究目标:考察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方法:区分结构影响与部门影响的因素分解模型。研究发现:第一,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在下降;省际调出因素和出口因素的贡献比重在上升。第二,1987年,省际调出仅在3个省份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因素;2007年,省际调出则在11个省份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因素。第三,从省份视角看,尽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在上升,但在2007年,省际调出贡献比重仍然是出口贡献比重的3.5倍;从部门视角看,省际调出的贡献比重也依然大于出口的贡献比重。第四,在将因素贡献比重变化的来源区分为结构影响与部门影响之后,不管是消费贡献比重的下降,还是省际调出和出口贡献比重的上升,部门影响均发挥着主导作用。研究创新:将省际贸易引入关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价值:对于目前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省际贸易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李善同
研究目标:考察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方法:区分结构影响与部门影响的因素分解模型。研究发现:第一,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在下降;省际调出因素和出口因素的贡献比重在上升。第二,1987年,省际调出仅在3个省份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因素;2007年,省际调出则在11个省份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因素。第三,从省份视角看,尽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在上升,但在2007年,省际调出贡献比重仍然是出口贡献比重的3.5倍;从部门视角看,省际调出的贡献比重也依然大于出口的贡献比重。第四,在将因素贡献比重变化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鑫铖 谭鑫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历来被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分析所忽视。本文通过扩展传统的增长核算理论,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中,并利用中国1978—2009年数据对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每年拉动1.16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经济增长 贡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钱树静 徐洁 钟昌标 孙旦
通过梳理各种理论观点和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东亚发展的经验,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的存量、劳动力质量以及技术进步而发生作用,在短期内则主要通过出口扩大有效需求而发生作用。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实证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郭华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得出的结论是外贸没有真正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贸易类产业的结构不够合理.为此,我国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升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
外贸 经济增长贡献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彭莉 黄国华
为准确衡量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根据进口商品结构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进口分解法,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对进口的极端处理,并论述其客观合理性,合理地计算了2000年来外贸对经济的贡献率及拉动度。
关键词:
外贸 经济增长 进口分解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展 崔雪
基于劳动工作时间,从多维度构建劳动数据的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库,分析人力资本在1978-2018年的变动情况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运用两部门模型将人力资本积累分解为教育效应和劳动再配置效应以探索人力资本的增长来源。结果发现,中国人力资本在1978-2018年增长了2.4倍,每年上升2.2%,其中1.5%来自教育效应,0.6%来自行业间的劳动再配置效应,受教育水平提升是人力资本增加的最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年均贡献0.3%。为了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努力消除限制劳动力跨行业流动的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静萍
本文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探讨全球化经济活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 ,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国内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
关键词:
全球化经济活动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晓鹏
该文从理论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贡献,系统地剖析了三次产业、内部若干行业、以及三次产业的要素贡献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经历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向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虽然资本投入与技术升级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一定的脱节现象,但产业的贡献能力以及产业要素的贡献能力依旧保持着较为理想的状态,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
产业 贡献力 经济增长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新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贡献的理论分析1.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与探讨,有关文献主要是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我们知道,不管以任何方式增加一国的有效需求,都会弥补国内储蓄缺口,形成连带的产出乘数效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丰雷 魏丽 蒋妍
研究目的:构建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并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2)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贡献率为11.01%;(3)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依赖于资本的贡献(87.62%),中部地区的土地要素贡献突出(17.66%),而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14.93%)。研究结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好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应尽量体现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