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0)
2023(5944)
2022(5084)
2021(4520)
2020(3701)
2019(8481)
2018(8437)
2017(15785)
2016(8900)
2015(10176)
2014(10566)
2013(10357)
2012(9980)
2011(9230)
2010(9504)
2009(8249)
2008(8603)
2007(7778)
2006(7037)
2005(6256)
作者
(29739)
(25080)
(24941)
(23403)
(15777)
(12222)
(11365)
(9845)
(9436)
(9084)
(8677)
(8613)
(8135)
(7944)
(7898)
(7730)
(7575)
(7492)
(7305)
(7285)
(6356)
(6341)
(6206)
(5671)
(5568)
(5565)
(5514)
(5449)
(5231)
(5181)
学科
(37334)
经济(37295)
管理(24273)
(19148)
(18081)
贸易(18072)
方法(17823)
(17522)
(15040)
企业(15040)
数学(14839)
数学方法(14581)
(12371)
环境(11346)
(9842)
中国(8432)
业经(7196)
理论(6996)
地方(6902)
(6826)
(6806)
(6691)
关系(6598)
(6329)
农业(6083)
(5710)
出口(5703)
出口贸易(5703)
(5687)
资源(5582)
机构
大学(141199)
学院(139468)
(55793)
经济(54717)
研究(52413)
管理(46987)
理学(40582)
理学院(39960)
管理学(38880)
管理学院(38646)
中国(37349)
科学(35682)
(30777)
(30298)
(28755)
研究所(26598)
业大(24972)
农业(24402)
(22868)
中心(22600)
(21865)
(19931)
师范(19664)
北京(18935)
(18820)
财经(18716)
经济学(17278)
(16904)
(16735)
科学院(16583)
基金
项目(94031)
科学(72375)
基金(68173)
研究(63639)
(62179)
国家(61729)
科学基金(50450)
社会(39029)
社会科(37020)
社会科学(37008)
(36417)
基金项目(36020)
自然(34457)
自然科(33646)
自然科学(33634)
自然科学基金(33026)
(31637)
教育(29332)
资助(28308)
编号(24735)
重点(22220)
(20627)
(20574)
成果(20176)
计划(19241)
科研(18768)
(18741)
创新(17734)
课题(17458)
大学(17160)
期刊
(60334)
经济(60334)
研究(38247)
学报(30263)
(27058)
中国(26703)
科学(25532)
大学(21934)
学学(20823)
农业(18753)
(16325)
管理(16124)
教育(14731)
(12952)
国际(11650)
技术(10582)
(10289)
经济研究(10253)
(9634)
金融(9634)
业经(9190)
问题(9164)
财经(8928)
(8648)
业大(8552)
资源(8103)
(7874)
世界(7397)
农业大学(7090)
统计(6814)
共检索到208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敏  蒋琴儿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分析了外贸对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发现中国隐含碳净出口的绝对数量及占国内总排放之比都增长较快。从因素分解结果来看,贸易规模的扩大是贸易过程中隐含碳增加的重要原因,两阶段规模效应皆为正向。同时,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就,2002~2005年各部门技术效应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出口总技术效应为正向,进口总技术效应却为反向,但2005~2007年各部门的技术效应均为反向。另外,贸易结构也至关重要,2005~2007年出口总结构效应为正向,但进口总结构效应却为反向。2005~2007年进口总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之和超过了规模效应,使得隐含碳总进口减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小文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居民生活过程的隐含碳排放问题,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历次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各区间年度中国整体隐含碳排放量,并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指数分解法将中国隐含碳排放分解为两个层次8个因素,认为生产方式进步因素和生活方式进步因素是造成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最为重要的两个驱动因素。建议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应该对隐含碳排放的问题施予关注,采取更加完整的视角来看待碳排放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本研究根据中国2002、2005、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Version 7.0的S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SO2,相关的行业结构分布以及隐含污染物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三大因素对出口贸易隐污染物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SO2顺差;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是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进导致的SO2排放强度下降抑制出口贸易隐含SO2增加,而投入产出中间结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敏  刘剑锋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不再是个纯科学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话题,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定量测算了2002、2005及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I-O SDA)对影响外贸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1)各年隐含碳净出口值及其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之比都呈增长趋势;(2)对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出(进)口总效应;(3)两阶段的出(进)口规模效应都为正;(4)两阶段的出(进)口结构效应有较大不同,如2005-2008年,出口结构效应汇总为18187万吨,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蒋雪梅  刘轶芳  
基于覆盖全球40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范围投入产出表(WIOT),本文实证比较了1995年和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对各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单位增加值的隐含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但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单位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远高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在碳减排技术上的相对差距,因此从全球角度,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技术"转移是实现全球碳减排的关键且有效的路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潘安  魏龙  
本文基于技术异质性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地区和行业两个维度来分析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考察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区,进口隐含碳排放则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重制造业、轻制造业、能源工业等工业行业,仅能源工业和农业的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为负;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主导的正效应,技术效应有利于抑制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但结构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庞军  石媛昌  闫玉楠  黄少艺  
本文首先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了我国整体及各行业2002-2007年的出口贸易隐含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将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变化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分析这三种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2002、2005及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分别占当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6.60%、41.23%和38.54%,出口商品生产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量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出口规模扩大对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的增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则随时间和行业的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最后,本文在总结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较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明荣  王明喜  郎丽华  
国际贸易通过进口减少一国或地区的碳排放,通过出口增加其碳排放,综合考虑二者才能确定一国或地区是贸易的碳排放受害者还是受益者。鉴于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估算其外贸中的隐含碳排放,并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其外贸隐含碳增长的原因。结果表明,2002~2007年,尽管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碳排放密度下降减少了北京市外贸隐含碳排放,但是贸易规模的扩大却增加了北京市贸易隐含碳排放,最终导致北京市外贸进口和出口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然而由于进口隐含碳大于出口隐含碳,并且碳排放贸易条件严格小于1,所以北京市通过外贸将碳排放转移到其他国家,是外贸的碳排放受益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唐德才  王云  仲凤霞  李长顺  
本文运用1997—2011年投入产出的数据,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广东省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1年,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增长的贡献高达4.27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增加了3.23亿吨。技术效应对出口隐含碳的贡献值为-3.42亿吨;进口碳减排量减少了2.87亿吨。结构效应对进出口隐含碳的作用较弱,总体来说都是有利于其碳排放量的减少。②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增加最多的部门,纺织服装业是出口隐含碳减少最多的部门,进口碳减排量增长最多的部门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进口碳减排量减少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3)两阶段我国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强度效应均为负,说明无论是我国还是境外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在进步;(4)两阶段出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均高于进口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年均降幅,说明我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要快于境外技术平均水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欧阳小迅  戴育琴  瞿艳平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_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_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根能  吕磊磊  董伟婷  
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条件下,首先核算我国2002年、2007年以及2010年三年进出口隐含碳,然后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将对三年隐含碳排放变化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三年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903百万吨、2 134百万吨、1 700百万吨,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替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多的碳排放;(2)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两个阶段进口及出口隐含碳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其中规模效应是2002—2007年进口及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是2007—2010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