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37)
- 2023(18635)
- 2022(15725)
- 2021(14504)
- 2020(12613)
- 2019(28416)
- 2018(28314)
- 2017(54666)
- 2016(29719)
- 2015(33571)
- 2014(33125)
- 2013(32721)
- 2012(30037)
- 2011(26914)
- 2010(27094)
- 2009(25344)
- 2008(25402)
- 2007(23186)
- 2006(19989)
- 2005(18146)
- 学科
- 济(124432)
- 经济(124273)
- 业(109071)
- 管理(101710)
- 企(96935)
- 企业(96935)
- 方法(59514)
- 数学(49406)
- 数学方法(48822)
- 财(40448)
- 农(36766)
- 业经(35013)
- 中国(30717)
- 制(28864)
- 务(28068)
- 财务(28003)
- 财务管理(27949)
- 企业财务(26574)
- 技术(25701)
- 农业(25310)
- 理论(22388)
- 贸(21865)
- 贸易(21853)
- 学(21801)
- 地方(21380)
- 易(21232)
- 和(20562)
- 银(20434)
- 银行(20391)
- 体(20105)
- 机构
- 学院(425329)
- 大学(421871)
- 济(176059)
- 经济(172462)
- 管理(169678)
- 理学(145716)
- 理学院(144250)
- 管理学(141927)
- 管理学院(141121)
- 研究(134561)
- 中国(105997)
- 京(87688)
- 财(85659)
- 科学(80736)
- 农(71540)
- 财经(67385)
- 所(67261)
- 江(66207)
- 中心(64386)
- 业大(61864)
- 经(61137)
- 研究所(60340)
- 农业(55982)
- 北京(54642)
- 经济学(53711)
- 州(51821)
- 范(51402)
- 师范(50839)
- 财经大学(49790)
- 经济学院(48627)
- 基金
- 项目(279535)
- 科学(222156)
- 研究(204737)
- 基金(204455)
- 家(176917)
- 国家(175409)
- 科学基金(152692)
- 社会(131071)
- 社会科(124381)
- 社会科学(124351)
- 省(110807)
- 基金项目(107862)
- 自然(99083)
- 自然科(96848)
- 自然科学(96819)
- 教育(95710)
- 自然科学基金(95181)
- 划(91938)
- 资助(83733)
- 编号(82327)
- 成果(66230)
- 部(62743)
- 重点(62508)
- 创(62150)
- 发(58901)
- 创新(57467)
- 课题(56894)
- 制(54357)
- 教育部(54345)
- 国家社会(54343)
- 期刊
- 济(194198)
- 经济(194198)
- 研究(121816)
- 中国(85833)
- 财(71884)
- 管理(67637)
- 农(65278)
- 学报(62798)
- 科学(59689)
- 大学(48861)
- 学学(46359)
- 教育(44515)
- 农业(44075)
- 技术(41701)
- 融(41698)
- 金融(41698)
- 财经(34474)
- 业经(32746)
- 经济研究(30415)
- 经(29606)
- 业(26264)
- 问题(25424)
- 技术经济(23886)
- 统计(21284)
- 财会(20611)
- 策(20351)
- 版(20286)
- 科技(20122)
- 贸(20062)
- 商业(19551)
共检索到635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德学 钟晓君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运用广东402家企业样本数据,考察外缘性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当地企业能力、客户能力与战略、当地环境都是影响外缘性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正是三者的良性互动构成了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机制。(2)当地企业自身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因素,而且其他因素的部分影响也是通过当地企业能力而间接实现的,说明即使是外缘性产业,企业能力仍然是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3)从目前情况看,技术投入水平偏低、产学研结合薄弱、高端配套能力低下、员工流动率过高、跨国公司战略控制、政策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构成了技术创新能力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孔伟杰 苏为华
本文在浙江省制造业1454家企业大样本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研究了企业创新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在有效控制了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水平差异、企业产权结构、政府资金扶持、企业品牌和企业设备技术水平后,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也呈现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并且存在规模"拐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对企业创新投入并不显著,但发达国家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化要求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企业集聚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影响并不确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安同良 方艳 卢多维克·阿尔科塔
在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进行大规模问卷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行业等角度,以行为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表明: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中排在前两位的均为人才、能力,已经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知识问题———缺乏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这为破解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找到了关键突破口。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安同良 王文翌 魏巍
在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并运用统计分析,从微观行为层次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动力与障碍等真实行为机理,为破解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学习的黑箱作出了拓展,同时也为反思“中国制造”提供了微观视野与基础。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学习 企业技术能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俊 黄先海
本文运用浙江省制造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的出口效应。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行为存在正面影响:技术创新强度越高,企业的出口倾向和出口强度越高。基于我国处于跨国外包生产体系之中,本文还研究了跨国外包、技术创新与出口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跨国外包不仅直接推动了我国出口扩张,而且还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地激励企业出口。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我国本土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保持出口持续扩张的态势,摆脱对跨国公司及其外包订单的依赖。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出口 跨国外包 制造企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郑江淮
本文利用对江苏省342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了产业链定位、分工和集聚效应对于企业创新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产业链终端环节企业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创新优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终端集成环节并未形成相应市场势力或集成创新能力;分工活动(以供应商数量作为度量指标)与创新强度之间呈现较为复杂的U型非线性关系;集聚效应并未对我国微观企业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未成为激发集群创新动力的有机载体。针对以上实证结果,基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和企业微观层面行为特征,我们就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效应三个因素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理,结合统计性分析进一步进行了剖析和解释,并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蓉 余宇新
文章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的样本基础上,以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企业规模、企业市场结构、企业年龄、企业集群和企业所处行业等因素对企业知识产权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知识产权强度之间存在着联系,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有更高的知识产权强度且更注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使用;市场力量、企业年龄与知识产权强度之间都呈现倒U型函数关系;拥有集群特征的企业拥有较高的知识产权强度。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强度 影响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卓越
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例,本文考察了GVC治理模式、升级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检验了现有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所蕴涵的4种对接模式。问卷调查与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俘获型与层级型治理模式有助于企业较快地实现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进一步升级的空间较小,因而不利于绩效提高;均衡网络型治理模式下企业升级速度稍慢,但功能升级和链升级的空间较大,有利于绩效提高;NVC中均衡网络型治理对企业升级和绩效提高没有明显的作用,而俘获型和层级型治理更有利于企业的升级和绩效提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强调单纯地基于GVC代工体系或NVC企业集群的工业化道路都不是中西部地区的最优选择,两者的结合可能更为现实。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全球价值链 企业绩效 制造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惊涛 贾桂红 苏敬勤
在资源应用全球化和技术竞争全球化情况下,后发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外部创新成果快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确是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以126家制造企业为背景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给出了一个用于识别、评价以外源性创新采用为手段,构建了对技术能力不同要素的整合后达到技术能力提升的模型。本文还对技术能力与外部技术资源应用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楠 蔡跃洲 马晔风
基于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市的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资料,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与影响展开分析。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有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主动作为,又有“招工难”倒逼的被动应对。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偏低,先进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数据要素潜力亟待开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初期成效主要体现在效率提升、成本管控、质量优化等方面。在数字化转型中,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技术支撑不足、投入回报不确定性高、人才短缺等难题与挑战。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判断,为案例研究结论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此,应从完善公共服务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积极应对转型挑战,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孔伟杰
本文在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大样本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研究了企业转型升级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利用统计实证考察了企业创新行为和企业规模与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联系。其次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发现: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企业规模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中型企业更倾向转型升级;企业单纯依靠出口数量扩张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可能出现负向效应,但发达国家的后向技术关联效应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外部市场结构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并不确定,政府财政资助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另外,深入分析的分类模型表明:大型企业更关注产业转型,中型企业更注重企业类型转型;政府支持有利于非市场领域的企业类型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琴 曾刚 陈弘挺
中国是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装备工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合作创新水平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为了摸清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创新伙伴类别以及伙伴选择的影响因子,通过对2013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49家中国参展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多项Logit回归分析方法,从产业链、产学研一体化、同行业企业合作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伙伴类别及其影响因子,并提出推进合作创新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客户和供应商是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最重要的合作创新伙伴(占调查企业的50%),其次为大学和研究机构(占调查企业的25%),第三为同行业企业(占调查企业的10%),另有15%的企业没有合作创新伙伴;而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的首位因子,其后依次为内部R&D活动、政府扶持力度和知识吸收转化能力。因此,应采取近期与远期、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措施,不断推进中国装备工业企业的合作创新。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合作创新 创新伙伴选择 中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安同良 施浩 Ludovico Alcorta
本文在大量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以统计实证与计量分析等方法考察与观测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所有制等三个因素对企业R&D行为的影响,从微观行为数据层面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R&D活动的行为模式与真实机理。论文的许多发现为理解R&D“不易观测”的关键因素提供了基于中国经验的独特的实证视角。我们揭示出:中国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公司的R&D强度趋势存在着明确的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以此修正了Bound等、Pavitt等人的理论观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郑江淮
本文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方式层面考察了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品牌、企业家背景、人力资本、行业与地区相关因素,企业规模与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呈现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且存在"门槛效应"。集聚效应在现阶段对企业的创新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促进作用,相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出口因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复杂影响效应,表现在创新活动随着出口比例而发生非线性变化,呈现出"俘获"效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产品更新与升级换代进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验证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征差异与特有的人力资本竞争机制,以及它们对企业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邢红萍 卫平
本文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主要结论为:①我国总体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结构失衡,企业的研发(R&D)资金投入较少,并且主要投向了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极少;②企业的主要创新方式为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较少,影响重大技术的突破;③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研发资金短缺和创新团队中人员流动过快、整体素质不高以及技术人才缺失。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能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为辅、弥补市场的失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