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8)
2023(14483)
2022(12698)
2021(12026)
2020(9949)
2019(23418)
2018(23554)
2017(44802)
2016(24435)
2015(27385)
2014(27623)
2013(27479)
2012(25311)
2011(22927)
2010(23043)
2009(21005)
2008(20407)
2007(18162)
2006(16184)
2005(13913)
作者
(69589)
(57667)
(56777)
(54438)
(36734)
(27743)
(26133)
(22547)
(21967)
(20852)
(19940)
(19260)
(18415)
(18218)
(17654)
(17498)
(17438)
(16720)
(16518)
(16415)
(14263)
(14260)
(13877)
(13431)
(13024)
(12827)
(12753)
(12676)
(11724)
(11337)
学科
(94141)
经济(94037)
管理(66823)
(63000)
(48807)
企业(48807)
方法(38937)
(36124)
数学(33048)
数学方法(32602)
中国(25899)
农业(23963)
(23576)
业经(23012)
地方(22700)
(21990)
(18354)
理论(17181)
(15855)
(15186)
贸易(15176)
环境(14668)
(14630)
教育(13861)
(13387)
(13317)
技术(13292)
财务(13238)
财务管理(13200)
(13183)
机构
学院(336201)
大学(335678)
管理(132623)
(125221)
经济(121965)
理学(113765)
理学院(112425)
研究(111113)
管理学(110348)
管理学院(109724)
中国(84040)
(73374)
科学(71126)
(58753)
(58433)
(55964)
中心(52074)
(52014)
业大(51575)
研究所(50669)
(48130)
师范(47769)
北京(46532)
财经(45744)
农业(44589)
(42835)
(41414)
(40275)
师范大学(38267)
技术(36421)
基金
项目(228424)
科学(177352)
研究(170872)
基金(162026)
(140243)
国家(138940)
科学基金(118725)
社会(104346)
社会科(98305)
社会科学(98278)
(90338)
基金项目(86948)
教育(77892)
自然(76489)
(75138)
自然科(74516)
自然科学(74499)
编号(73501)
自然科学基金(73114)
资助(65713)
成果(60277)
重点(50557)
课题(49807)
(49119)
(49006)
(46447)
项目编号(43763)
创新(43146)
科研(42985)
大学(42606)
期刊
(147267)
经济(147267)
研究(98047)
中国(72979)
(57459)
学报(54313)
科学(49953)
管理(46055)
(44798)
教育(43803)
大学(40763)
农业(38747)
学学(37388)
技术(29932)
(28238)
金融(28238)
业经(27049)
图书(26039)
财经(21011)
经济研究(20929)
问题(19384)
书馆(18701)
图书馆(18701)
(18579)
资源(17918)
(17906)
(17261)
理论(16971)
科技(16057)
实践(15884)
共检索到507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丹莉  武力  
201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政府启动了以"强基础惠民生"为目标并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干部驻村活动。本文以对这项活动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了西藏乡村公共品的供求现状,以及干部驻村对乡村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供给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作为外生力量的驻村干部群体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社会资源的广泛动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争取资源,拓展了乡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所在村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然而,如何使驻村干部这种外生力量带来的良性改变长期化和可持续,并确保各种资源更加均衡合理的分配,是改善藏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时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灿明  
一、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二元经济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提出。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存在两大经济部门:一是工业发展的现代部门,生产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恩朴  李同昇  卫倩茹  
半城市化地区因其在社会、经济、景观等方面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从而得到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学者的关注。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城乡聚落的消长规律,探讨保留村落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综述半城市化地区和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近15年来的聚落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康杜村在2001-2015年间共经历了4次建房高峰和2次显著的就业变迁,绝大多数原住民的房屋租赁始于2006年;原住民的就业变迁时间与主要的城市化时间节点高度一致;就业变迁与建房高峰之间呈现出"刺激—反馈"的系统演化特征。城市化近域推进的外部驱动和村庄原居民的自我调适是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动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静  卓佳  
本文提出现阶段乡村规划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农村地区出现的空间调整或重构。将分析农村地区的重构原因、展望未来的重构趋势和采取合适的重构手段作为乡村规划的核心技术主线,并将这一思路运用到西昌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  曾云英  麻泽龙  
当地人关于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知识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影响重大。规划内容与当地知识体系能否兼容,决定了规划方案的成败。在西藏山南地区的小康示范村(县)规划中,通过访问、画图、野外调查和阅读地方志充分挖掘了当地知识;选用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分析矩阵(SWOT)评估当地知识,筛选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知识,将其融入规划方案。结果表明:①农牧区的当地知识具有感性强、双重性、传统性和发展滞后等特点,知识构成能反映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②当地知识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人居环境美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有积极的作用;③以当地知识为基础的乡村发展规划,经过规划人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水  张美慧  
以苏北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分析苏北地区乡村关系的现状,指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效果不明显,村委会对乡镇政府仍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必须推进培育民间经济组织,增强农民及村干部的主体意识;加强乡镇之间、村庄之间的合作交流,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绩效评估及政绩考核等进行明确定位;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应该改变以往"一包揽"的管理方式,积极吸引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供给。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以三个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案例为分析对象,考察了在国家资源输入背景下,当村社作为资源支配的主体时,村级组织如何通过公共品供给来实现对村民的政治动员。研究发现,当村级组织可自主支配资源时,利益博弈逻辑会主导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村民动员具有自发性;如果国家在输入资源的同时也输入了科层制的资源使用程序,村庄的公共品供给就会显示出较高的程序正义逻辑,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也具有制度性的特征;与之对比,如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获取与村干部个人能力高度相关,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主要依靠村干部的长官权威,这种动员形式可能是不稳定的。因此,村社主导的公共品供给可以重建利益博弈的政治空间,为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创造制度性的条件,避免政权的"悬浮",同时可以激活村庄社会中的非正式权威,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唐冬梅  
西藏农牧民公共服务评估是改进其效率的途径,本文从西藏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入手,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西藏日喀则地区秋窝乡三村的199份问卷调查资料,对农牧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估。文章指出,尽管西藏农牧区公共服务提供决策是"自上而下",但农牧民的满意度仍然比较高,同时,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项目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方面显示出改进的突破口。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来成  
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项目、分比例承担外部效益显著类农村公共品供给职责,在初步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缓解供需矛盾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实施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实行转移支付,实现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龙斧  
项目资源的输入可以有效激活以自然村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实践。在资源输入和公共品供给过程中,通过公共品成本分摊方案的民主协商,达成了"谁投资谁受益"的成本分摊和权利义务均衡的共识,这种村民自主达成的不成文的规定,就成为村民开展自主治理的非正式规则。在尊重村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基础上,动员村落社会力量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利益纠纷,发挥村民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协商和治理少数不合作者方面的主体性,项目资源激活了熟人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自治主体的力量,这种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权力的运作,重塑了村民的自治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兴佐  
驻村干部制度是新中国乡村治理的一大传统,在不同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驻村干部在联结政府与农民、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力量、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从思想认识、运行机制、政治激励等方面完善驻村干部制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川  
“第一书记”驻村是国家以一种微观柔和的权力方式切入进了乡村社会,以期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现新局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能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也是为淬炼“第一书记”提供了良好平台,使其思想认识、耐力定力、洞察力决策力、思维力协调力得到淬炼,从而提高素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凌  曹能秀  
为了探索以学校教育促进民族农村学校和社区和谐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六哨乡、联合乡开展了依托学校建立民族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探索。创建了集培训中心、图书中心、发展型基地和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民族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和积极的社会反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益虎  
农业"新六产"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时代产物,是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更高效率的维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客观分析了山东省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与金融需求,对标农业"新六产"四型发展趋势,总结梳理了农业银行八类主要服务模式。通过三个实证分析,分别检验山东农业"新六产"发展水平、农业"新六产"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趋势、金融支持影响农业"新六产"的相关效应分析,提出了新时期商业银行支持农业"新六产"的有关对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高怀璧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甘肃省白银市因厂矿而设立,以贵金属命名。2008年3月17日,白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白银市产业结构单一,新时代下更要注重实现工业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