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56)
- 2023(6143)
- 2022(5043)
- 2021(4531)
- 2020(3769)
- 2019(8316)
- 2018(7887)
- 2017(14607)
- 2016(8265)
- 2015(8670)
- 2014(8391)
- 2013(8155)
- 2012(7564)
- 2011(6791)
- 2010(6713)
- 2009(6112)
- 2008(6153)
- 2007(5260)
- 2006(4583)
- 2005(3789)
- 学科
- 济(29685)
- 经济(29642)
- 管理(22215)
- 业(21989)
- 企(16912)
- 企业(16912)
- 方法(14347)
- 数学(12730)
- 数学方法(12573)
- 学(9628)
- 农(9253)
- 财(8150)
- 贸(7500)
- 贸易(7499)
- 易(7313)
- 中国(7279)
- 业经(6970)
- 农业(6464)
- 环境(5545)
- 技术(5337)
- 制(5061)
- 务(5013)
- 财务(5010)
- 财务管理(5003)
- 企业财务(4786)
- 地方(4638)
- 银(4602)
- 银行(4553)
- 划(4471)
- 融(4459)
- 机构
- 大学(123513)
- 学院(121409)
- 济(45829)
- 研究(45527)
- 经济(45081)
- 管理(43636)
- 理学(39227)
- 理学院(38698)
- 管理学(37786)
- 管理学院(37603)
- 农(33848)
- 科学(33605)
- 中国(31460)
- 农业(27512)
- 业大(26850)
- 京(25738)
- 所(25431)
- 研究所(24138)
- 中心(19382)
- 财(19247)
- 农业大学(18594)
- 江(17682)
- 院(16510)
- 财经(16306)
- 室(15534)
- 北京(15292)
- 范(15256)
- 省(15153)
- 经(14985)
- 师范(14879)
- 基金
- 项目(92694)
- 科学(71498)
- 基金(68790)
- 家(65293)
- 国家(64789)
- 研究(56850)
- 科学基金(53084)
- 自然(38036)
- 基金项目(37220)
- 自然科(37192)
- 自然科学(37172)
- 社会(36967)
- 自然科学基金(36549)
- 省(36296)
- 社会科(35075)
- 社会科学(35064)
- 划(31981)
- 资助(27001)
- 教育(25445)
- 重点(21802)
- 计划(21314)
- 编号(19747)
- 部(19736)
- 创(19528)
- 科技(19510)
- 发(19466)
- 科研(19024)
- 创新(18366)
- 业(18038)
- 农(16612)
共检索到162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巧峡 潘朝朝 黄小霞 李纪纲 张正蓉 王勃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对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的影响,以紫花地丁植株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MeJA浓度(0、1.25、2.5、5、10 mmol·L-1),喷施紫花地丁叶片背面,研究不同浓度MeJA对紫花地丁叶片的叶螨数、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喷施MeJA (CK)相比,外源MeJA能使紫花地丁叶片叶螨的侵染率降低,植株的各类生长指标增加,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的活性增强,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减少。其中,MeJA浓度为10 mmol·L~(-1)时,紫花地丁叶片的螨害指数为最低,抗满效果最好,而MeJA浓度为2.5 mmol·L~(-1)时,各类生长指标达到最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喷施MeJA通过影响各种酶活性及相应生理指标,提高了紫花地丁对叶螨的抵抗性,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武昌 王雁 彭镇华
在不同浓度的PEG6000的1/2Hoagland营养液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处理3 d的车前和紫花地丁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电解质外渗率、相对含水量和丙二醛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随营养液水势的降低,车前和紫花地丁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气孔限制是车前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导因素,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导致了紫花地丁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两种植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旱性;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PSⅡ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均产生了影响;车前和紫花地丁的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均随着培养液水势的降低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车前的质膜稳定性高于紫花地丁。从水分胁迫条件下两种植物净光合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洁 张晓曼 赵蔓
【目的】为研究不同镉浓度下单独接种铜枯草芽孢杆菌、绿假单胞菌及混合接菌对紫花地丁生长的影响。【方法】本文利用盆栽试验探讨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镉胁迫下紫花地丁生物量、氮、磷、钾元素及镉含量的影响。【结果】接菌处理后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比未接菌处理增加,且在Cd浓度为10 mg/L时增幅最大,分别为6.4%、20.2%、66.6%。对根系形态的交互作用表明,单独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了根系表面积和根长,随着Cd浓度的增加,混合接菌对根长的增加效果最好,对根系形态的主效应表明,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根尖数的增加,1 mg/L的Cd处理促进根系分叉数的增加。接菌后地下部分全氮、全磷、全钾升高,L、M、H处理下接种铜绿假单胞菌后紫花地丁的地下部分全磷最高,混合接菌后地上部分全氮含量最高,接种铜绿假单胞菌地上部分全磷和全钾含量最高。1 mg/L Cd处理下,接菌处理对紫花地丁地上部分的镉含量无显著差异,高浓度Cd 处理下,混合接菌促进对镉的吸收。【结论】镉胁迫抑制了紫花地丁株高和生物量的生长,镉胁迫和促生菌的交互作用下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根系表面积,混合接菌促进根长,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根尖数的增加,接菌处理提高地下部分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高浓度镉胁迫下,混合接菌比单独接菌促进根系对镉的吸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武岗 李定刚 宋毓民 周乐 靳亚平
采用活性跟踪法从紫花地丁的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抗菌活性成分(化合物1),并以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沙门氏菌为供试菌,对紫花地丁的抑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初步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紫花地丁的主要活性成分位于甲醇-水(V(甲醇)∶V(蒸馏水)=1∶1)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中;化合物1对以上6种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0.039,0.078,0.156,0.313,0.625和1.25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2.5mg/mL,对停乳链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2.5mg/...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定刚 张武岗 宋毓民 李红飞 武海军 靳亚平 周乐
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提取紫花地丁中的抗菌活性成分,通过抑菌试验进行活性部分追踪,运用化学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其抗菌活性成分,并用紫外光谱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纯度,最后用试管比浊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所得的化合物为黄酮类,纯度为97.50%;该化合物对沙门氏菌和乳房炎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12,39,156,156,312及39μ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625,312,312,312,625及312μg/mL。
关键词:
紫花地丁 抗菌活性 分离纯化 黄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安忻蕾 严佳玥 魏岩 陆倩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具有二态繁育系统,在同一植物体上开放花(CH)和闭锁花(CL)分别产生CH种子和CL种子。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紫花地丁两种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以PEG模拟干旱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两种种子在干旱条件下的吸水速率符合“快-慢-快”的特点,但48 h内在PEG浓度15%、20%和25%处理的两种种子均未到达生长吸水期,对照组(无干旱处理) CH种子吸水60 h萌发,CL种子吸水66 h萌发。2)两种类型的种子在PEG浓度0~25%下均能萌发。但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两种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和萌发达到50%的时间(TG_(50))增长。在PEG浓度为15%时,CL种子发芽率达到50%所需时间比CH种子长。在PEG浓度为25%时,CL种子的发芽率、萌发速度显著低于CH种子(P <0.05),且CL种子萌发率未达到50%。干旱胁迫对种子胚芽生长有抑制作用,但轻度干旱可促进初生根生长,重度干旱抑制初生根生长。紫花地丁CH-CL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同时CH种子和CL种子对干旱胁迫的差异响应,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二态繁育系统植物紫花地丁在异质环境中的适合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陆倩 魏岩 安忻蕾 闫紫烟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具有开放花(CH)和闭锁花(CL)形成的两种类型果实,且具有“持续结果”和“持续散布种子”的特性,在同一时间均能观察到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在对紫花地丁果实与种子形态观测的基础上,比较两种类型果实发育进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种子的形态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 CH果实发育进程时间(24~29 d)长于CL果实发育进程时间(16 d)。2) CH和CL果实的阶段发育特征和开裂散布特性相同,根据果实和果柄的夹角及果实的形态特征将果实(种子)按照成熟度分为8个等级。随发育时间的延长,CH和CL果实和种子的长宽呈上升趋势且在各时期CH果实和种子的长宽都大于CL果实和种子,种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千粒重和含水量呈相反趋势变化,即千粒重上升,含水量下降。3)当果实与果柄夹角大于90°后(Ⅳ期后) CH和CL种子的千粒重和含水量基本稳定(1.00~1.15 g,5%~13%);在不同发育阶段两种种子的萌发特性存在差异。在成熟度较低情况下(Ⅳ期以前),两种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都显著增高(P 0.05),且此后种子的萌发率超过了80%,活力指数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400.00~550.00)。综上,果实与果柄夹角大于90°可作为果实采收的标准,表现为CH和CL种子饱满,含水量较低,萌发率高且种子活力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丹丹 梁宗锁 杨宗岐 韩蕊莲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农牧806"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5、10、15、20、25 mg·L–1)的5–氨基乙酰丙酸(ALA),探讨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对紫花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0 mg·L–1 ALA可显著(P
关键词:
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 紫花苜蓿 生理特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佳琦 王玉祥 张博
为了探讨外源6-苄氨基嘌呤(6-BA)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叶片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及结荚率的调控作用,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Xinmu No.4’)为试验材料,现蕾期叶面喷施10、20、30 mg·L~(-1)的6-BA,以喷等量清水为对照,研究外源6-BA对苜蓿盛花期叶片光合参数、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及结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g·L~(-1)的6-BA处理显著(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蒋文博 陈钊 曹新龙 牛军鹏 郭志鹏 崔健 王佺珍
采用0.05、0.1、0.2和0.3 mmol·L–1的硝普钠(SNP)为NO供体,研究外源NO对3种不同浓度(24、72、120mmol·L–1)盐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紫花苜蓿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叶片中抗坏血酸(As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受到显著抑制(P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盐胁迫 外源一氧化氮 生理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陶昱含 房丽莎 岳继飞 周亚飞 谢焕冬 张召增 刘亚丽 刘震
【目的】为探究外源ABA是否能促进泡桐形成休眠芽以及对泡桐顶芽生理特性和内源激素的影响,解决泡桐顶芽死亡问题实现高干材培育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方法】本研究以2年生白花泡桐盆栽苗为试验材料,对泡桐的顶芽和叶片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ABA(70、90、110 mg.L-1),外施ABA后对顶芽的外部形态变化追踪以及分析幼苗叶片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膜系统[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变化。比较不同处理对泡桐内源激素和内含物的影响,探讨泡桐顶芽对外源ABA的响应机制。【结果】1)泡桐顶芽和叶片喷施不同浓度ABA的效果有很大差异,其中以90 mg.L-1ABA喷施叶片的效果最佳,相比其他处理更能促进叶片的生长,延迟顶芽萎缩发褐时间,但泡桐仍未形成休眠顶芽,顶芽最终死亡。2)外施ABA后能明显提高SOD活性和POD活性,缓解活性氧积累带来的危害,其中90 mg.L-1ABA喷施叶片的效果最佳;9月5日到9月19日外源ABA提高CAT活性,而在9月26日后降低CAT活性含量;外施ABA能降低顶芽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但在整个过程中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只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膜脂过氧化对细胞膜的伤害;9月19日后顶芽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进一步促进枝条渗透调节物质积累从而提高抗寒性;而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效果。3)外源ABA显著提高了顶芽内源ABA的含量,其中90 mg.L-1ABA喷施叶片的效果最显著;9月26日前外源ABA显著提高IAA含量,随后IAA含量降低;在9月19日前外源ABA显著提高ZR含量;9月12日前高浓度外源ABA降低GA3含量,低浓度则无明显影响,在9月12日后外源ABA提高GA3含量。【结论】外施ABA能明显促进小叶的生长,显著提高顶芽内源ABA、IAA、ZR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对相对电导率和MDA上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90 mg.L-1ABA喷施叶片的效果最显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活性氧和对细胞膜的伤害,提高抗寒能力,延迟顶芽萎缩发褐时间,但内源ABA整体呈降低趋势,最终没有形成休眠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申晓慧
为了研究诱变处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萌发及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紫花苜蓿Wega7F种子为供试材料,经~(60)Co-γ和甲基磺酸乙酯(EMS)两种诱变处理后,测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植株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对苜蓿萌发率、发芽指数、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低剂量(150Gy)提高了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生长,高剂量(300和450Gy)抑制萌发率和幼苗生长。EMS处理均抑制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在低剂量条件下,~(60)Co-γ射线处理对株高有促进作用,高剂量会抑制植株生长;EMS处理则抑制苜蓿株高生长。两种诱变处理均促进苜蓿分枝,且低剂量处理下均有利于提高苜蓿单株鲜草产量。在~(60)Co-γ辐射和0.4%EMS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提高,其他处理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诱变提高了苜蓿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程度表现为POD>CAT>SOD。本研究结果表明,150Gy ~(60)Co-γ对苜蓿产量及株高影响显著,为苜蓿生产应用提供了一定利用价值;EMS处理更有利于增强苜蓿分枝能力,有利于苜蓿在观赏方面的提高及改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婷燕 李彦忠
甜菜碱(glycine betaine, GB)作为一类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与提高植物抗逆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外源甜菜碱对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萌发及幼苗抗逆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采用150 mmol·L–1的NaCl溶液模拟中度盐胁迫,设置外源甜菜碱6个梯度浓度(0、10、20、30、40、50 mmol·L–1),并采取叶施和根注两种施用方式,分别对种子萌发和盆栽幼苗生长进行处理,通过分析种子萌发过程及幼苗期生长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探究外源甜菜碱缓解NaCl对苜蓿胁迫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苜蓿受到NaCl胁迫后,种子萌发期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胚根长显著降低(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梁洲瑞 汪文俊 刘福利 张朋艳 袁艳敏 姚海芹 孙修涛 王飞久
通过探讨半叶紫菜华北变种(Pyropia katadae var. hemiphylla)丝状体在不同铁浓度下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孢子囊枝形成率及若干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含量、抗氧化剂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变化规律,以期获得适宜其生长及孢子囊枝形成的铁浓度范围,并初步揭示其在不同铁浓度下的生理生化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0.040 mg/L铁浓度下,半叶紫菜华北变种营养藻丝有较高的RGR、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_(v)/F_(m))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表明此铁浓度可促进营养藻丝的光能转换效率和光保护能力的提高,并利于其生长。高铁浓度(0.160~0.800 mg/L)组的营养藻丝RGR显著降低,而贝壳丝状体孢子囊枝形成率显著增加,表明高铁浓度抑制了藻丝的营养生长,而促进了藻丝营养生长状态向发育状态的转变。贝壳丝状体的孢子囊枝比例与F_(v)/F_(m)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营养藻丝向孢子囊枝转变后,贝壳丝状体的光能转换效率显著提高。铁的添加使藻丝中活性氧(ROS)含量显著增加,而类胡萝卜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和GR)活力与ROS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藻丝的抗氧化系统可对铁介导的过量ROS作出积极应答,以平衡ROS的产生和清除。本研究可为半叶紫菜华北变种的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林子然 张英俊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一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防旱、抗旱。本研究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磷和水分对其生物量、株高、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浓度变化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状况影响不显著,而接种AMF后可大幅度改善紫花苜蓿的抗旱性能。其中,水分充足(即田间持水量75%80%)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状况最好;随着水分降低,紫花苜蓿生物量与株高显著下降,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增加,酶活性下降。接种AMF对紫花苜蓿的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