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59)
- 2023(7047)
- 2022(5890)
- 2021(5505)
- 2020(4622)
- 2019(10225)
- 2018(9931)
- 2017(18941)
- 2016(10417)
- 2015(11577)
- 2014(11878)
- 2013(11771)
- 2012(10678)
- 2011(9713)
- 2010(9649)
- 2009(9060)
- 2008(9428)
- 2007(8729)
- 2006(7921)
- 2005(7576)
- 学科
- 济(39115)
- 经济(39080)
- 管理(38159)
- 业(31145)
- 企(28111)
- 企业(28111)
- 银(18447)
- 银行(18302)
- 方法(17559)
- 行(16957)
- 制(16421)
- 数学(14612)
- 数学方法(14459)
- 财(13321)
- 融(11371)
- 金融(11370)
- 地方(11055)
- 度(10934)
- 制度(10926)
- 业务(10224)
- 中国(10050)
- 务(9861)
- 财务(9830)
- 财务管理(9806)
- 企业财务(9392)
- 学(9315)
- 银行制(8812)
- 业经(8202)
- 农(7379)
- 理论(7089)
- 机构
- 大学(145276)
- 学院(143470)
- 管理(57421)
- 济(54611)
- 经济(52993)
- 研究(48702)
- 中国(47302)
- 理学(46596)
- 理学院(45964)
- 管理学(45236)
- 管理学院(44898)
- 京(32457)
- 科学(31132)
- 财(30034)
- 所(25333)
- 农(25267)
- 中心(24969)
- 江(24115)
- 研究所(22988)
- 银(22842)
- 财经(22649)
- 银行(21916)
- 业大(20671)
- 经(20611)
- 行(20411)
- 北京(20396)
- 州(20394)
- 农业(20079)
- 范(17909)
- 师范(17667)
- 基金
- 项目(93662)
- 科学(73853)
- 基金(68868)
- 研究(64893)
- 家(61222)
- 国家(60753)
- 科学基金(52166)
- 社会(40777)
- 社会科(38826)
- 社会科学(38815)
- 基金项目(36462)
- 省(36153)
- 自然(35482)
- 自然科(34653)
- 自然科学(34645)
- 自然科学基金(34039)
- 划(31173)
- 教育(29750)
- 资助(28500)
- 编号(25001)
- 重点(21528)
- 部(20367)
- 成果(20350)
- 发(19641)
- 创(19304)
- 科研(18338)
- 创新(18189)
- 计划(17882)
- 课题(17717)
- 性(17681)
共检索到236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葛和平 朱卉雯 严黄
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的识别是防范外汇管理领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江苏省内经营的银行机构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外汇管理领域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的六个要素,构建外汇管理领域银行机构系统重要性测评的指标体系,依据熵值法给指标赋权重,根据系统重要性得分情况对外汇管理领域银行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一是系统重要性各大类评价指标的权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资金流动性和业务规模两大类指标的权重最高;二是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的梯队分布较为明显,资金流动性和业务规模两类指标得分越高的银行机构往往系统重要性也越高;三是系统重要性指标评测效果比按照业务规模等单项指标的评测效果更好,更有助于外汇管理部门识别高风险的银行机构。为此,要完善外汇管理领域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的监管框架,根据系统重要性实施外汇管理领域银行机构的分类监管措施,强化对外汇管理领域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的监管要求,完善外汇管理领域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监管规则,为外汇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周伟 万里欢 茆训诚
宏观审慎监管需要识别出系统重要性机构(SIFIs),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但还没有就如何有效识别达成共识。首先阐述MES法、SRISK法和Co Va R法三个主流的市场识别法原理与计算,在统一的DCC-GARCH模型相关性分析框架中,对它们做了理论比较。然后,以中国上市银行为样本,收集市场交易数据,用DCC-GARCH模型拟合相关结构,分别进行了中国SIFIs识别,根据各指标的理论特征分析了各系统重要性排序结果的有效性及其经济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邬佩琳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是此次危机的关键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性,而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是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关键。评估SIBs的理论框架一般从规模、关联性、复杂性和可替代性等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时要根据自身特性确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而运用熵值法可以确定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当前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系统重要性银行 熵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安宝 尤佳丽 戴利俊
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金融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通过选取中国境内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周股价数据,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运用Co Va R方法对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进行计量和识别,结果表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属于主要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属于次要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如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有跻身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潜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
2015年11月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入选,加上此前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均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笔者通过分析G-SIBS的治理要求、国际大型银行实践,旨在探索我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层面适应G-SIBS新要求的对策和举措。G-SIBS监管要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肖璞 刘轶 杨苏梅
在银行体系中,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业务往来,一家银行陷入困境时,其风险对其他银行及整个银行系统具有溢出效应。本文采用CoVaR方法,结合分位数回归技术,量化了我国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q=0.025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对整个系统性风险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监管部门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提供参考。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章彰
银行资本管理是涵盖资本筹集、分配、使用、监测、评价全部内容的管理体系,银行资本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监管机构设定的最低资本要求。目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概念和管理体系日益复杂,除了巴塞尔Ⅲ(以下简称"巴Ⅲ")对资本结构和资本总量要求以外,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 absorbency capability,TLAC)也成为监管机构最低资本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娜 胡家琪 周扬
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识别并控制其风险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讨论的话题。本文建立了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并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各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分值,以此来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评估。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始终排在前四位,处于前两个等级的银行都是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系统重要性 指标法 熵值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强 杨柳勇
学术界对如何识别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由于研究方法或样本不同,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同一个框架基础上对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系统性风险贡献(ΔCoVaR)侧重于反映银行个体风险对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影响;边际期望损失(MES)侧重于反映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指数(SRISK)侧重于反映规模、杠杆率等银行层面的因素;指标法也主要反映规模因素。本文认为,由于规模差异较大,衡量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时,规模因素会优于其他因素,使得各种方法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即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最高。鉴于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采用市场模型法并不会优于指标法,应在指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伯南克 李志军 司马亚玺
在危机之后,金融稳定政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现在通常被认为与货币政策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中央银行的职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银行机构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在单个银行机构的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方面迈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温彬 黄鸿星 曾洋
2021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和首批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基本确立和落地,有助于促进与国际金融监管接轨,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稳定性。首批19家D-SIBs的确定标准,是2020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该办法于2021年1月1日起执行,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凸显。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本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往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性,在系统层面上就并不理想。而且鉴于道德风险成本以及预期政府支持所形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范小云 王道平 刘澜飚
本文构建网络模型分析了关联性对于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影响,模型表明,银行间负债关联程度是决定银行诱发系统性危机难易程度和破产损失大小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7~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甄别,并进一步比较了其系统重要性程度的大小。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与银行资产规模相比,银行间负债关联程度是决定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增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时,规模固然需要关注,关联性尤其是银行间负债关联程度需更加关注。
关键词:
关联性 系统重要性 银行 网络分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燕 何德旭
系统重要性银行(下称SIBs)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系统性风险在SIBs之间传递,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从法学角度来看,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府规制是外部性法学的逻辑起点;外部性的本质是权益冲突,而这种权益冲突体现了对无交易关联的经济行为人的侵害;在法学领域,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公法等都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基础;基于法律经济学,解决SIBs负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事前和事后解决机制,事前机制的核心在于界定SIBs与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事后机制的重点则在于完善SIBs危机处置及退出机制、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外部性 权益冲突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燕 何德旭
系统重要性银行(下称SIBs)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系统性风险在SIBs之间传递,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从法学角度来看,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府规制是外部性法学的逻辑起点;外部性的本质是权益冲突,而这种权益冲突体现了对无交易关联的经济行为人的侵害;在法学领域,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公法等都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基础;基于法律经济学,解决SIBs负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事前和事后解决机制,事前机制的核心在于界定SIBs与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事后机制的重点则在于完善SIBs危机处置及退出机制、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外部性 权益冲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