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47)
- 2023(7541)
- 2022(6352)
- 2021(5726)
- 2020(4841)
- 2019(10740)
- 2018(10346)
- 2017(19388)
- 2016(10897)
- 2015(11593)
- 2014(10967)
- 2013(10891)
- 2012(10183)
- 2011(9191)
- 2010(9047)
- 2009(8220)
- 2008(7893)
- 2007(6962)
- 2006(6068)
- 2005(5334)
- 学科
- 济(41105)
- 经济(41056)
- 管理(28071)
- 业(27934)
- 企(21840)
- 企业(21840)
- 方法(19054)
- 数学(17094)
- 数学方法(16949)
- 学(14076)
- 农(11791)
- 财(11383)
- 中国(10620)
- 贸(9444)
- 贸易(9442)
- 易(9200)
- 业经(9120)
- 制(8329)
- 农业(8063)
- 产业(7371)
- 地方(7290)
- 务(6942)
- 财务(6939)
- 财务管理(6923)
- 环境(6785)
- 企业财务(6634)
- 技术(6472)
- 体(6343)
- 银(6188)
- 结构(6131)
- 机构
- 大学(158588)
- 学院(156459)
- 研究(61488)
- 济(60956)
- 经济(59890)
- 管理(54423)
- 理学(48255)
- 理学院(47536)
- 管理学(46440)
- 管理学院(46210)
- 农(45237)
- 科学(45129)
- 中国(43445)
- 农业(36536)
- 业大(35213)
- 所(34683)
- 京(34565)
- 研究所(32564)
- 中心(26148)
- 财(25386)
- 农业大学(24236)
- 江(22966)
- 院(22434)
- 室(21334)
- 北京(21233)
- 省(21194)
- 财经(20895)
- 科学院(20567)
- 实验(19861)
- 业(19549)
- 基金
- 项目(118060)
- 科学(90948)
- 基金(87312)
- 家(83109)
- 国家(82499)
- 研究(70948)
- 科学基金(67687)
- 自然(49456)
- 自然科(48306)
- 自然科学(48280)
- 自然科学基金(47491)
- 基金项目(46735)
- 省(46024)
- 社会(45339)
- 社会科(43022)
- 社会科学(43009)
- 划(40616)
- 资助(35538)
- 教育(31601)
- 重点(28128)
- 计划(27414)
- 科技(25421)
- 发(25187)
- 部(24952)
- 创(24628)
- 科研(24298)
- 编号(24172)
- 创新(23265)
- 业(22626)
- 专项(20961)
共检索到218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寇紫倩 刘煜光 彭伟秀 史宝胜
【目的】选取刺萼龙葵(Solanumrostratum)入侵地与未入侵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刺萼龙葵对当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Biolog-ECO平板和IlluminaMisep高通量测序对刺萼龙葵根际、根围土壤和对照土壤样品进行代谢活性和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同时采用 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其功能。【结果】刺萼龙葵生长样地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代谢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CK),显著增强了对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等底物的利用率;根际(GJ)、非根际土(GW)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与未入侵样地相比,刺萼龙葵入侵样地中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根际与非根际差异不明显。特定物种的相对丰度产生显著变化,鞘脂菌属(Sphingobium)的相对丰度提高了79倍、Rokubacteriales相对丰度降低了3.3倍;相关性Heatmap结果显示鞘脂菌属(Sphingobium)与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氨基酸类、聚合物类和酚酸类物质代谢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Rokubacteriales与之相反。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刺萼龙葵入侵主要提高了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等方面的功能。【结论】本研究揭示刺萼龙葵的生长降低了细菌多样性,打破原有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并通过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全面理解外来植物刺萼龙葵的入侵危害及机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少逸 张朝贤 王金信 黄红娟 张建华 曹坳程 魏守辉
为筛选防治刺萼龙葵的安全、高效的土壤处理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对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对刺萼龙葵活性最高,ED90为41.43 g a.i./hm2;二甲戊灵最低,ED90为748.56 g a.i./hm2。5种除草剂ED90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乙草胺>异噁草松>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综合考虑药剂活性及其推荐剂量,乙草胺、异噁草松、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和二甲戊灵均可在低于推荐剂量下用于防除刺萼龙葵。
关键词:
刺萼龙葵 除草剂 防效 生物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建伟 邢存芳 邓晓梅 陈芬
【目的】研究不同pH花椒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提高土壤质量及促进花椒生长提供依据。【方法】在300 hm~2花椒园中,分别采集低pH区(pH≤5.5)、中pH区(5.5碱解N>有效P>速效K。相关性分析表明,花椒根区土壤pH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N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碱解N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K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P与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土壤pH、C/N、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壤pH改变了花椒根区土壤细菌的群落构成和多样性,是决定花椒根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首要因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温晴宇 李文红 徐鹏 杨卓 胡宏
【目的】比较强降雨前后鱼菜共生池塘水质和浮游植物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为揭示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及建立科学有效的鱼塘夏季生产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夏季主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池塘中,分别设空心菜浮床(覆盖率为18%)处理组和无浮床对照组,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在强降雨前后分别检测各处理池塘水体的水温(WT)、透明度(SD)、pH、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叶绿素a(Chla)含量,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和Alpha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强降雨对鱼菜共生池塘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夏季强降雨可显著降低养殖池塘水体的WT和DO浓度(P0.05),种类组成稳定为绿藻—硅藻—蓝藻型,而对照组的浮游植物种类增加42.86%,其种类组成由绿藻—蓝藻—裸藻型转变为绿藻—硅藻—蓝藻型,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分别显著增加97.93%、80.65%和60.65%,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减少68.01%;强降雨后处理组蓝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增加,绿藻门、硅藻门和裸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减少,颗粒直链藻优势度下降,而对照组蓝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减少,绿藻、硅藻和裸藻门浮游植物的相对丰度增加,颗粒直链藻优势度上升;强降雨后处理组水体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减少,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而对照组水体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处理组与对照组水体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减少。【结论】相对于无浮床池塘,强降雨后鱼菜共生池塘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水产养殖动物生长,但其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减少。生产上可在强降雨后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维持池塘微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养殖动物健康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会泳 宋晓丽 王树声 曹丽君 郭利 王晓丽 彭功银
【目的】土壤生物学性质是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旨在阐明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为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化学试剂模拟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根据烟苗生长前期根系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及前人研究结果,检测1、2和3 g·kg~(-1)(碳土比)3种浓度处理的6种有机酸(苯甲酸、肉桂酸、月桂酸、邻苯二甲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25℃黑暗环境下培养植烟土壤30 d后对4种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的2 g·kg~(-1)浓度处理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细菌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慧菊 田敏 杨明愈 刘海怡 林原 柳蓉 秦玉芝 熊兴耀 胡新喜
以华薯5号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展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方式(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每hm~(2)施硫酸钾复合肥1 125 kg、有机肥1 500 kg、生物酶活化磷肥750 kg、40%硫酸锌15 kg)的株高、茎粗高于农民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每hm~(2)施750 kg硫酸钾复合肥)和高产方式(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每hm~(2)施1500 kg硫酸钾复合肥);2022、2023年高产高效方式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8.78、46.83 t/hm~(2),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的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通过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植方式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方式 observed_otus、chao1指数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农民方式与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高产高效方式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和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及属水平上Mucispirillum和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RDA分析表明,土壤pH、NPK、有机质、土壤脲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EM分析表明,土壤pH、SOM和NPK含量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与农民方式、高产方式相比,高产高效方式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缓解土壤酸化和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优势门的丰度,显著增加块茎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慧菊 田敏 杨明愈 刘海怡 林原 柳蓉 秦玉芝 熊兴耀 胡新喜
以华薯5号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展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方式(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每hm~(2)施硫酸钾复合肥1 125 kg、有机肥1 500 kg、生物酶活化磷肥750 kg、40%硫酸锌15 kg)的株高、茎粗高于农民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每hm~(2)施750 kg硫酸钾复合肥)和高产方式(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每hm~(2)施1500 kg硫酸钾复合肥);2022、2023年高产高效方式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8.78、46.83 t/hm~(2),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的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高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通过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植方式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方式 observed_otus、chao1指数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农民方式与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高产高效方式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和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及属水平上Mucispirillum和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RDA分析表明,土壤pH、NPK、有机质、土壤脲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EM分析表明,土壤pH、SOM和NPK含量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与农民方式、高产方式相比,高产高效方式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缓解土壤酸化和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优势门的丰度,显著增加块茎产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毅 杨文浩 周碧青 杨静 邢世和
以废菌棒炭基肥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低量炭基肥(BF1)、中量炭基肥(BF2)和高量炭基肥(BF3)4个处理,在种植7 a以上的酸化茶园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炭基肥对酸化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炭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转化酶的活性,BF2和BF3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BF1处理.施用炭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多样性,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及真菌数量均随着炭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BF3处理显著高于BF1处理;不同用量炭基肥对真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大;BF3处理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与BF1处理相比,BF3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拟杆菌门及真菌子囊菌门、被孢霉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了细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细菌产黄杆菌属、水恒杆菌属及真菌被孢霉属、树粉孢属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了细菌酸杆菌属、伯克氏菌属及真菌粗糙孔菌属、伞形霉属、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及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硝态氮、总氮、铵态氮含量及pH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施用高量炭基肥可显著改善酸化茶园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而提高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多样性,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亚东 王志敏 曾昭海
【目的】通过对华北地区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生长季不同施肥和灌溉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研究,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和灌溉制度下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和灌溉,提高农田地力和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选取长期施肥和灌溉定位试验的6个处理冬小麦收获后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化肥+不灌溉(CI0)、化肥+拔节期灌溉(CI1)、化肥+拔节期灌溉+灌浆期灌溉(CI2)、有机肥+不灌溉(MI0)、有机肥+拔节期灌溉(MI1)和有机肥+拔节期灌溉+灌浆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壹鸣 张昂 王志勇 秦晓威 廖丽 吉训志 鱼欢
【目的】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明确间作模式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为优化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及热带农田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在海南省兴隆热带植物园内建立包括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种植模式的试验样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细菌丰度与多样性等指标,以槟榔和香露兜单作为对照,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逐渐趋于酸性且盐离子浓度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0.05,下同),pH、电导率、全磷、容重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3种种植模式下细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id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间作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出现降低,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则提高。其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相对丰度与电导率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不影响细菌OTU总数,但通过降低pH及提高电导率而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间作模式通过提高土壤容重降低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而降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丰度,却提高了绿弯菌门的丰度。可见,尽管槟榔间作香露兜体系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但能改善槟榔林原位土壤细菌区系的丰度及多样性,对维持槟榔林土壤健康及促进槟榔与香露兜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园 黄瑞寅 刘意旋 何经纬 和锐敏 李宙文 何岸 安玉兴 罗莎莎
【目的】研究施用生物炭对烟叶品质、土壤养分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4个处理(SWT1:常规施肥;SWT2:常规施肥+生物炭1500 kg/hm~(2);SWT3:常规施肥+生物炭2250 kg/hm~(2);SWT4:常规施肥+生物炭3000 kg/hm~(2)),测定各处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分析成熟期植烟土壤养分和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养分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无显著影响;相比SWT1处理,施用生物炭各处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显著提高,其中SWT3处理的香气质、香气量、浓度、劲头、杂气、使用价值和总得分分别提高13.85%、6.56%、10.87%、8.70%、4.62%、12.31%和6.25%,表现最优;相比SWT1处理,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上升,烟株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多样性(Shannon指数)、总ASV数(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扩增子序列变异体)和独有ASV数呈下降趋势,差异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为各处理的优势菌门,门分类水平下,不同处理的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施用生物炭提高了f__Rhizobiaceae、g__Allorhizobium、g__Neorhizobium、g__Pararhizobium、g__Rhizobium等固氮菌以及f__uncultured_Actinobacterium、f__Burkholderiaceae、f__Pseudomonadaceae、o__Pseudomonadale、g__Pseudomonas、g__Sphingopyxis、g__Dyella、g__Massilia等促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s__unclassified_Anaerolineaceae、g__unclassified_Caulobacteraceae等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ASV分类水平下,AN(碱解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土壤因子。【结论】施用生物炭提高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其中2250 kg/hm~(2)的处理表现最优;施用生物炭降低了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提高了根际土壤固氮菌、促生菌、反硝化细菌等有益菌相对丰度,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海洋 李红霞 李慧兰 夏昊 孔俭根 廖小鹏 王建勇 凡中良 胡蓉花 姬小明
【目的】探究在化肥减量的基础上,绿肥翻压、菌肥以及两者配施后对植烟土壤理化特性及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哈茨木霉菌肥(H)、胶质芽孢杆菌(J)、常规施肥减量20%+绿肥翻压(L)、常规施肥减量20%+绿肥翻压+哈茨木霉菌肥(LH)、常规施肥减量20%+绿肥翻压+胶质芽孢杆菌(LJ)6个处理,于烟株移栽后75 d收集根际土壤,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法,研究植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利用相关性Heatmap分析土壤理化特性与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结果】在化肥减量20%的基础上,绿肥翻压和胶质芽孢杆菌配施处理植烟土壤含水率、孔隙度和p H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7.50%,12.23%和5.00%,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总碳和总氮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9.21%,18.20%,17.91%,83.52%,15.70%和21.07%,而土壤体积质量和固相比显著降低。绿肥翻压处理显著提高了植烟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配施胶质芽孢杆菌处理提高了植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各试验组植烟土壤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均有提高,以配施哈茨木霉菌肥提升效果最为明显,较对照分别提高55.17%和51.16%;髌骨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脱硫杆菌门、WPS-2、螺旋体菌门、Dadabacteria、FCPU426、GAL15优势菌门在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显示,植烟土壤的含水率、体积质量、p 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总碳和总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放线菌门和粘球菌门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Methylomirabilota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总氮含量均与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呈显著负相关。在化肥减量20%的基础上,绿肥配施胶质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烤烟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分别较对照提高5.47%,11.70%,12.73%,5.78%和5.93%。【结论】在化肥减量20%的基础上,绿肥翻压和胶质芽孢杆菌配施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为烟株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进而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红敏 彭辉 陈杏林 王宏翔 张弓乔
【目的】研究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油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杉木林和油茶林中共有OUT 2 845个,30个门,88个纲,195个目,295个科和887个属。2种林分类型中主要细菌群落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Myxococcota,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3个优势菌门的丰度占细菌总量的69.5%~73.9%。杉木林土壤中的变形菌门显著高于油茶林(P <0.01)。【结论】以上结论表明林地植被类型转变对土壤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为了解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油茶林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土壤细菌 土壤养分 杉木 油茶 群落结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衡 赵良杰 李丰 郭海松 沈竑 刘其根
农业—水产复合生产体系(integrated agri-aquaculture system,IAAS)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能生产满足市场对食品安全需求的绿色稻米而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了解这种农水复合系统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对于种养工艺的改进和生态调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稻鳖共作(R-T)和稻田单作(R-M)2种模式下稻田表层和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旨在为稻鳖种养生态学积累资料和为稻鳖综合种养的生产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两种模式下稻田表层及根系土壤中主要细菌门类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绿弯菌门。与R-M相比,R-T表层土壤中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而其根系土壤硝化螺旋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主要优势菌属为酸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硝化螺旋菌属、地杆菌属、芽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6类。其中亚硝化单胞菌属、硝化螺旋菌属、芽单胞菌属和酸杆菌属在两种模式的表层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硝化螺旋菌属和地杆菌属在根系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引入养殖鳖(R-T)后,稻田根系和表层土壤的细菌Chao指数及Shannon指数均增加。PCA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养殖鳖引入后,稻田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根系的菌群产生了影响。研究初步揭示了稻鳖共作复合生态系统优于稻田单作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昌明 范少辉 冯云 申景昕 刘广路
【目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不同的植被类型、气候类型、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地形梯度等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新的采伐模式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进行带状采伐(采伐宽度为3、6、9、12 m,长20 m的采伐带),探究带状采伐措施对毛竹林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学特征的影响,以评估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技术的适用性与合理配置方式。【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采用16S rRNA的V3-V4区段引物对土壤细菌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毛竹林带状采伐后,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3 m采伐带显著增加(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