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76)
2023(5632)
2022(4807)
2021(4328)
2020(3780)
2019(8477)
2018(8301)
2017(16490)
2016(8789)
2015(9747)
2014(9811)
2013(9638)
2012(8864)
2011(7973)
2010(7943)
2009(7853)
2008(8126)
2007(7412)
2006(6649)
2005(6354)
作者
(23915)
(20250)
(20123)
(19323)
(13046)
(9535)
(9247)
(7568)
(7441)
(7227)
(6901)
(6670)
(6554)
(6519)
(6412)
(6197)
(5948)
(5900)
(5857)
(5760)
(5090)
(4875)
(4726)
(4643)
(4585)
(4576)
(4460)
(4431)
(3950)
(3942)
学科
(36908)
经济(36835)
管理(36555)
(33425)
(30374)
企业(30374)
(16724)
方法(16021)
数学(13767)
数学方法(13683)
(13071)
(11787)
财务(11770)
财务管理(11751)
企业财务(11372)
(8977)
中国(8902)
业经(8698)
(8103)
(7913)
金融(7911)
体制(7864)
(7625)
银行(7619)
(7223)
(6427)
技术(5795)
(5757)
贸易(5754)
(5615)
机构
大学(132818)
学院(130102)
(59581)
经济(58478)
管理(52907)
理学(45394)
理学院(45012)
管理学(44532)
管理学院(44282)
研究(40351)
(33063)
中国(32568)
(26438)
财经(25451)
(22986)
科学(19798)
(19433)
经济学(19262)
(19025)
财经大学(18969)
中心(18265)
经济学院(17291)
北京(16606)
研究所(16548)
商学(15848)
商学院(15724)
(15029)
(15021)
业大(14837)
(14475)
基金
项目(82027)
科学(66743)
基金(62991)
研究(61935)
(52938)
国家(52524)
科学基金(46814)
社会(42799)
社会科(40681)
社会科学(40674)
基金项目(33152)
(29958)
自然(28964)
教育(28895)
自然科(28315)
自然科学(28310)
自然科学基金(27836)
资助(25625)
(25071)
编号(24064)
(22384)
成果(20415)
(20020)
国家社会(18262)
教育部(18229)
重点(17854)
人文(17755)
(17513)
(16717)
大学(16424)
期刊
(67890)
经济(67890)
研究(42072)
(28715)
中国(25865)
管理(21794)
(15784)
金融(15784)
学报(15702)
科学(15689)
财经(14015)
(13619)
大学(13408)
学学(12719)
(11913)
经济研究(10958)
教育(10791)
技术(10124)
业经(9419)
问题(8847)
农业(8518)
(7941)
财会(7585)
国际(7535)
会计(6607)
技术经济(6464)
世界(6275)
理论(6164)
现代(6149)
(5504)
共检索到200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长远  赵红军  
本文构建了一个政府向各种不同实力的投资者“售卖”投资环境的投资者甄别机制模型。通过分析本文认为 :政府追求“剩余”最大化的结果使不同实力的投资者产生了分离 ,其中实力最强的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质量符合社会最优水平 ,其投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 ,而其余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质量均被扭曲且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其投资需求受到抑制。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所以 ,它未能将规模巨大但十分分散的国内资本有效整合 ,从而使国内资本在与FDI竞争投资环境的过程中处于最为不利的位置 ,结果出现了FDI持续涌入而国内资本却投资不旺的怪现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向景  苏月中  
文章运用垄断理论构建了一个政府向不同身份的投资者实行垄断定价出售投资环境质量的投资者甄别机制模型,认为这种机制会对被歧视的投资者造成负面影响。接着在税收视野下审视了投资者甄别机制对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所产生的不同作用,论证了投资者甄别机制下的税收立法模式不利于启动国内私人投资。为促进私人投资的增长,文章建议扬弃投资者甄别机制的税收立法,代之以投资甄别机制的税收立法,即从税收的身份立法转向税收的行为立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毛定祥  
本文在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建立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资本形成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和短期内,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资本形成有促进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海燕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甄别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探讨了关于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各派观点迥异的原因。建议采用合理的方法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类型划分,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与其所处的制度背景联系起来,研究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环境下对不同公司事件的影响,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甄别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角色。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虎超  张晨  杨国平  
文章首次基于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主体及载体的不同,从投资者市场反应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披露行为信号价值的差异。基于投资者市场反应(CAR值)的结论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内控自评行为不能彰显自身价值,而鉴证报告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国有企业的自评报告可以彰显公司质量,而鉴证报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刚  张海燕  
本文考查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红利派送动机的甄别能力。我们发现,当公司出于降低代理成本目的而分红时,机构投资者会入主上市公司,并且其持股比例与红利水平正相关;反之,如果上市公司进行过度分红以侵占小股东利益时,机构投资者则不会入主。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入主时,股票市场能够赋予分红公司更高的价值(红利溢价);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红利溢价也越高,说明市场认可机构投资者的甄别能力。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派现的真实目的,其快速成长有助于监督上市公司的分红模式,从而也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自永  王新宇  
从承销商和投资者行为角度系统研究了IPO业绩变脸现象。研究发现,高声誉承销商没有发挥对IPO质量的认证作用,虽然没有强烈的证据表明高声誉承销商显著拔高业绩变脸IPOs的发行价格水平,但高声誉承销商对业绩变脸IPO额外收取了不能用声誉解释的高额租金,这暗示高声誉承销商利用声誉与业绩变脸发行人进行了利益交换;机构投资者能够甄别出业绩变脸IPO,散户投资者则不能。在新股定价市场化改革后,机构投资者减少了对业绩变脸IPO的申购参与,散户投资者遭受更加严重的"赢者诅咒"。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蒲应  
本文借助资本边际收益线的变化说明在不同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挤出(挤入)国内投资的作用机制,指出国外资本技术含量增加(使资本边际收益线变得更平缓)和东道国政策优惠等因素(使资本边际收益线向上平移)使FDI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FDI通过对产业链中上下游产品生产的带动或替代对国内投资产生部分挤入或部分挤出效应。总之,产品市场、金融和要素市场是FDI挤出(挤入)国内投资的主要机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新房  任丽君  李红芹  
FDI在直接增加东道国资本流量的同时,还会对国内资本产生一定的“挤出”或“挤入”效应。因此,从资本形成角度看,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其取决于FDI最终“挤入”还是“挤出”了国内资本。本文利用我国1985年至200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虽然对我国国内资本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并存,但总体上有一个“净挤入”的效果,因此,从资本形成的角度来看,FDI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本文建议我国应继续扩大利用FDI,并对抑制FDI对国内资本的挤出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冼国明  孙江永  
1999~2006年中国纺织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资本形成存在相同的变动趋势。理论分析认为,不同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企业有不同的产业关联度,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挤入效应。从纺织业的产业层面,本文发现1999~2006年外商直接投对中国国内资本形成不存在挤入效应。但是按不同来源地进行划分的经验分析结论是,港澳台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不存在挤入效应,其他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存在挤入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永齐  
外商直接投资(FDI)引致经济增长的路径,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无论是遵循新古典还是新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都暗含着FDI与国内资本存在互补关系,忽视了FDI对国内资本的挤出效应,即FDI的流入可能会降低国内资本形成规模和速度,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对FDI与国内资本形成进行分析发现:从总量上来看,外资并没有对国内资本产生挤出效应,而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绝对挤出效应并不存在,相对挤出效应确实存在,并且,外资也倾向于向相对挤出效应大的行业进行投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晓伟  聂淑君  王伟平  
企业创新活动在质量上存在异质性,采用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二分法,利用2009-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创业投资的影响。使用创业投资哑变量进行Tobit估计和PSM检验,发现创业投资对于突破式创新具有明显的额外激励效应,再使用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进行Tobit估计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内生性检验,发现创业投资显著抑制了渐进式创新,却与突破式创新呈现出"倒U型"关系,体现了非控股性质的创业投资对于异质性创新的甄别效应。进一步,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缓解融资约束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交互效应模型表明吸收能力起到了平滑的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随洪光  余李  段鹏飞  
本文测度了2001-2015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的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考察了FDI对增长质量的作用以及汇率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FDI整体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外商在华投资中可能存在着较大比例的非耐心资本。人民币汇率升值具有显著的FDI甄别效应,通过提高耐心投资份额改善了FDI的作用。经济联系紧密度越低,资本流动倾向越高,甄别效应越显著。汇率甄别主要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渠道中改善了FDI的作用,在稳定性渠道中则没有显著影响。当汇率持续升值时,其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渠道中的积极作用会迅速衰减,对资本流入的冲击还将引发稳定性渠道中强烈的负面反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程中海  袁凯彬  
文章根据2005~2013年中国能源对外投资与能源进出口贸易数据,构造结构式水平型与垂直型投资引力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GMM),实证检验了中国能源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口贸易效应,并依据模型假设对能源投资的类型予以甄别。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能源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能源进口贸易,且贸易量与中国及贸易伙伴国的GDP显著正相关,与地理距离显著负相关,与双边GDP之和(市场支付能力)弱负相关,与相对要素禀赋显著正相关;中国对高收入国家进行能源直接投资产生负向进口贸易效应即替代关系,而对非高收入国家产生正向进口贸易效应即互补关系;整体上中国能源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垂直分割生产型投资,其中对高收入国家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随洪光  余李  段鹏飞  
本文测度了2001-2015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的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考察了FDI对增长质量的作用以及汇率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FDI整体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外商在华投资中可能存在着较大比例的非耐心资本。人民币汇率升值具有显著的FDI甄别效应,通过提高耐心投资份额改善了FDI的作用。经济联系紧密度越低,资本流动倾向越高,甄别效应越显著。汇率甄别主要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渠道中改善了FDI的作用,在稳定性渠道中则没有显著影响。当汇率持续升值时,其在效率和可持续性渠道中的积极作用会迅速衰减,对资本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