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4)
2023(11044)
2022(9015)
2021(8376)
2020(7107)
2019(15831)
2018(15409)
2017(29150)
2016(15314)
2015(17229)
2014(16289)
2013(16334)
2012(14973)
2011(13307)
2010(13418)
2009(12781)
2008(12895)
2007(11589)
2006(10235)
2005(9637)
作者
(41218)
(34576)
(34425)
(32437)
(21987)
(16261)
(15388)
(13203)
(13003)
(12295)
(11837)
(11544)
(11389)
(10759)
(10737)
(10362)
(10322)
(9835)
(9747)
(9594)
(8541)
(8265)
(8166)
(7876)
(7728)
(7604)
(7587)
(7522)
(6941)
(6671)
学科
(79390)
(74378)
企业(74378)
(72317)
经济(72235)
管理(63127)
方法(30348)
业经(27534)
(25217)
(23250)
数学(22460)
数学方法(22345)
中国(20883)
技术(20051)
(18814)
财务(18802)
财务管理(18791)
企业财务(17777)
农业(16908)
(15555)
(14892)
(14466)
贸易(14453)
(14214)
(14160)
技术管理(13902)
(13714)
理论(12990)
(12413)
企业经济(12237)
机构
学院(222019)
大学(217140)
(106462)
经济(104993)
管理(92576)
理学(79212)
理学院(78538)
管理学(77864)
管理学院(77437)
研究(72248)
中国(60515)
(49804)
(45276)
财经(39139)
科学(38092)
(35806)
(34787)
经济学(33027)
(32961)
(32201)
中心(32003)
研究所(30986)
经济学院(29791)
北京(28978)
财经大学(28862)
商学(27683)
商学院(27443)
业大(27068)
(25639)
(25581)
基金
项目(140448)
科学(114933)
研究(108096)
基金(105600)
(90118)
国家(89317)
科学基金(79365)
社会(73661)
社会科(70126)
社会科学(70112)
基金项目(55165)
(53592)
自然(48008)
教育(47654)
自然科(47036)
自然科学(47026)
自然科学基金(46360)
(43721)
资助(41768)
编号(41470)
(36676)
(34759)
创新(33220)
(32597)
成果(32533)
国家社会(31879)
重点(31118)
(31099)
(29623)
教育部(28901)
期刊
(120298)
经济(120298)
研究(71558)
中国(45750)
管理(42021)
(41631)
(30897)
科学(28261)
学报(24912)
技术(21797)
农业(21687)
(21533)
金融(21533)
大学(20564)
财经(20480)
经济研究(20365)
业经(20212)
学学(19491)
教育(19267)
(17910)
问题(15389)
(15242)
技术经济(14977)
(14622)
世界(14095)
国际(13317)
现代(11694)
科技(11691)
财会(11078)
商业(10693)
共检索到344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曲如晓  李雪  
外国在华专利申请量的急剧增长引发了对国内企业创新的关注。作为重要的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外国专利增加了国内企业可供获取的创新资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专利垄断,挤占本土企业的创新空间。因此,基于2007—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匹配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外国在华专利、吸收能力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国在华专利对中国企业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当企业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外国在华专利对国内企业创新表现为促进作用。并且,对不同企业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外国在华专利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科技行业企业及竞争性行业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其他企业的作用有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曹平  肖生鹏  林常青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创新的关键环节转变为如何有效获取和利用外部的知识和技术,实现与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并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研究产品关联密度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吸收能力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地理范围内产品关联密度对中国企业创新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省内产品关联密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助于企业利用不同地理范围内的知识溢出和资源禀赋的优势,增进自身的创新能力;第三,不同地理范围内产品关联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绩效,但过高的产品关联密度也可能对企业创新产生负效应。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4类影响因素,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模型的构造和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286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均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中代表创新的实际吸收能...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静武  
本文介绍了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和组织吸收能力,建立了组织吸收能力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系框架,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钱锡红  杨永福  徐万里  
创新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普遍认可,但关于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则仁者见仁。网络理论强调企业外部网络位置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而企业内部能力观则认为吸收能力才是决定企业创新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也各有道理,但都是片面而不完整的,应该综合看待。本文利用三个维度来刻画网络位置,并且引入吸收能力,考虑吸收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从而构建出更具说服力的整合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华  郎淳刚  
基于双E组织创新理论,按照市场与业务两种坐标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新战略分为强改进(Ⅰ型创新战略)与强探索(Ⅱ型创新战略)两类,对336家在美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与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成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同时受华商社团邻近程度的调节作用:邻近程度负向调节企业的Ⅰ型创新战略,正向调节Ⅱ型创新战略。深入探讨了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结论的意义,结合近年来美国华商社团与“走出去”中国企业的特点,对研究结论进行了阐释。最后对现有的研究局限与未来可能的拓展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明  贾曙光  禹献云  
联盟企业通过有效构建关系资本,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在以往关系资本与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引入了知识吸收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从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信任、承诺和有效冲突管理)阐述了其对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慕强  徐宗玲  
本文基于广东地区两个行业的224家处于集群网络中的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采用企业网络规模、网络强度和网络互惠度3个网络特征来衡量企业外部网络,运用综合指标量化技术创新绩效,使用过程式条目把吸收能力分解为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生产能力,利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探索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何作用。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调节和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在积极构建外部关系平台的同时,应该重视自身对外部新信息和知识的接受与消化能力。另外,根据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了研究的不足,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方...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戴智华  曾赛星  孟晓华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增强吸收能力以改善其创新绩效,并且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正面临从"竞争者驱动"到"客户导向"模式的转变。然而国内外有关企业创新吸收能力和客户参与的研究,散见于各类文献之中,专文讨论嵌入客户参与的企业创新吸收能力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企业创新吸收能力以及客户参与的研究,评述了现有研究的特征与不足,给出了客户参与的企业创新吸收能力研究框架模型,并结合中国情境管理实践,给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长峰  
吸收能力理论被广泛用于研究复杂的组织现象,是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产业经济与战略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指标,很多学者用该理论解释不同的企业创新绩效。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文献,说明了吸收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模型。其次在企业网络的视角下,探讨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第三,总结了两个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本文指出随着外部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重要性的增强,不能继续把知识作为一个已知的常量,要区分不同的知识属性是否对企业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戚桂杰  张越  郭林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模型,对国内外86项独立实证研究、23807个独立样本进行了Meta检验,考察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0.466),且潜在吸收能力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呈现情境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类型、国家创新环境、技术转化环境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等因素调节二者间关系,但影响效果不尽相同。这表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会受到时间、空间、行业特征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海东  黄勇  
企业内部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互补与替代关系并存,但互补性得到了更多研究的论证。基于现有研究对两类研发活动互动关系还缺少更为深入的探讨,文章从能力互补观和吸收能力观的视角构建了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研发等关键构念之间的模型关系图,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形成核心技术知识、两类研发活动的相互协同和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等研究命题。通过广东科达机电的纵向案例研究,考察了企业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研究发现,企业内部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互动、企业的创业导向与吸收能力有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向永胜  古家军  
根据集群具有的地理边界特性将集群企业的网络结构嵌入划分为群内和群外,并将吸收能力纳入到网络结构嵌入对集群企业两种不同创新能力作用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实证研究发现:群内网络异质性、群外网络规模和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利用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调节效应。群外网络规模、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群内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集群企业在发展双元创新能力过程中,需要在优化集群内外结网形态与加强内部创新投入上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和跃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向永胜  古家军  
根据集群具有的地理边界特性将集群企业的网络结构嵌入划分为群内和群外,并将吸收能力纳入到网络结构嵌入对集群企业两种不同创新能力作用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实证研究发现:群内网络异质性、群外网络规模和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利用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调节效应。群外网络规模、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群内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集群企业在发展双元创新能力过程中,需要在优化集群内外结网形态与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雪蓉  刘姿萌  李旭  
文章跳出企业进行生态创新是否"善有善报"的传统后果研究逻辑,提出"行善有方"是"善有善报"的重要前提,从而弥补了以往研究多关注生态创新战略选择而忽视战略实施对战略结果影响的不足。文章提出生态创新与企业及市场吸收能力的匹配程度是生态创新绩效的重要预测变量,而生态创新与企业及市场吸收能力匹配程度受到生态创新实施战略的影响,原因是:一方面实施战略可以改变生态创新的可吸收性,使其与企业吸收能力匹配;另一方面实施战略可以提高企业及市场的吸收能力,让生态创新被吸收得更好。因此,文章提出明智的生态创新实施战略应考虑向心性、时机、顺序、节奏、内外合作、生态创新沟通、市场隔离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